荀子儒效中“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也”解释

作者&投稿:寸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进程~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和文论家都对经典问题有过表述。最早对经典问题做出系统论述的是荀子。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非常强调人的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君子、圣人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学习经典使自我得到提高。他在《劝学》中指出:“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1](p.11)又在《儒效》中云:“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天下之道毕是矣。”[1](pp.133-134)他认为,经典是记载圣人言行、举动、事迹及情志的,而圣人又是天下之道的体现与承载者,因此,要想成为君子、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荀子的这种推崇儒家经典的观念成为后世宗经、征圣、明道说的先声。

  圣王与哲学王——先秦古希腊关于理想统治者问题比较(李英华)

  先秦诸子在政治上、哲学上存在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圣王”。“圣王”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可谓至深至远

  先秦圣王观

  据现存文献资料,“圣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桓公六年》:“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尽管《左传》没有对“圣王”做专门的解释,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圣王”观念与“民本”思想具有密切关系。另外,“圣王”其实是“内圣外王”的简写。从现存史料看,“内圣外王”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文中所强调的主要是圣王之道,而不是圣王本身。它所强调的圣王之道的主要特点是“一”(即“道”,为宇宙本体和根源)、是“全”(所谓“无乎不在”)、是“古人之大体”(相对于庄子时代道术“为天下裂”而言)。不过,从中间一段引文来看,可以认为《天下篇》还是解释了圣王的基本内涵。对这段引文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天人”以至“圣人”,其间是有层次之别的;另一种认为它们是分而有别,合而为一。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并且更倾向于从合而为一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说,所谓“天人”以至“圣人”,其实是从不同层面去揭示“圣王”的基本内涵。

  从整个先秦文献资料来看,对“内圣外王”的解释最为完备、最为明确的,可能要数《礼记·大学》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孟子》和《荀子》中,对“圣王”有更为简明的解释。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荀子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荀子还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这些解释有几个特点:一是基本上把“圣人”等同于“圣王”;二是突出人伦;三是强调王制;四是以尧舜为古代圣王的典范。

  孔子心目中的圣王主要包含修身、无为、法天、无私、安民等内容。这一点荀子说得很明确,他说:“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为什么在先秦儒家心目中,“圣人”被等同于“圣王”?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既然圣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智慧,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天下的领导人。以上评述的都是儒家圣王观。但先秦圣王观并不只限于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也都从自身立场提出了圣王观。

  先秦老子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这两个命题实际上概括说明了老子圣王观的主要内涵,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圣人。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17章》)意谓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是自自然然,以至连老百姓都忘掉了有人在统治、管理他们。天下太平,各得其所,老百姓都说:“这是我自己这样做的。”所以,老子得出了一个结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2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3章》)这说明只要实行无为之治,就可望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境界。

  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无为之治的思想,以至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可以认为是一种“不治主义”,即近代所谓“无政府主义”。庄子说:“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庄子·大宗师》)庄子崇拜什么?文中所谓“师”是谁呢?谁具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就是天地、就是事物的规律本身(“道”)。《庄子》内七篇中有一篇叫“应帝王”。其中有两段话是这样说的:

  天根对无名人说:“请问为天下。”无名人答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这两则寓言的思想实质都反映了庄子的“无治主义”,勉强可以说是“无为而治”。但它们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需要任何统治机构,后者毕竟以统治机构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庄子圣王观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顺便指出,冯友兰先生把“应帝王”这个篇名英译为Philosopher-King,即“哲学王”。[1]恐怕并不符合“应帝王”的本意罢。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当时即已被认为两大显学。如韩非所谓“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这两家思想在一些政治、伦理观点上是针锋相对的。例如,墨子提出的“兼爱”、“非乐”、“非命”、“节葬”等观点,都是明显地针对儒家的有关思想而言的,只是程度不等而已。那么在圣王观问题上,儒、墨两家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在《墨子·公孟篇》中有一段记载:“公孟子谓墨子曰:‘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列为天子,其次列为大夫。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若使孔子当圣王,则岂不以孔子为天子哉?’子墨子曰:‘夫知者,必尊天事鬼,爱人节用,合焉为知矣。今子曰‘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而曰可以为天子。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在公孟子看来,孔子就是圣人,应当成为圣王;而墨子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孔子并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圣王观。墨子的圣王观的主要内涵与特征可以概括为“顺天意而明鬼神,兼相爱而交相利”。更简单地说,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天志》。另参见《兼爱》、《法仪》等篇)

  先秦法家批判儒学、墨学为“愚诬之学”。“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所以,法家在批判儒、墨两家的圣王观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圣王理念。“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法家的圣王观是以“法”为核心的,至于圣王本人的智慧、品质如何倒是其次的。这便是法家圣王观的特征。

  由上可见,所谓“圣王”,在先秦儒、道、墨、法四大家中具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这表明“圣王”的标准具有相对性。这是先秦诸子圣王观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可以说是一个存在问题。

  在历史上,所谓“圣人”是很少见的,“圣王”就更等于零了。如果说尧舜禹还可以算作圣王,那么其后就没有什么圣王了。但为什么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还要反复称颂圣人、圣王?怎样看待圣王的名实问题?先秦诸子之所以一再称颂圣王,反映了他们政治上的一个共同理念,即济世安民。作为一个圣人,尽管从理论上说应当成为圣王,但在实际上,却不必真的成为圣王,只需靠他的德行的影响就够了。这可以认为是对“圣王”内涵及其意义的另外一种理解。

圣人,是思想原则的枢纽,天下的思想原则都集中在他这里了

道:指根本性的政治原则与思想学说。管:枢纽,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下句的“管”用作动词,是集中的意思。


...闻之不若见之,…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这句话是出自 荀子的哪本书...
出自《荀子·儒效篇》。原文节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中“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也”解释
圣人,是思想原则的枢纽,天下的思想原则都集中在他这里了 道:指根本性的政治原则与思想学说。管:枢纽,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下句的“管”用作动词,是集中的意思。

求《荀子 儒效》中的一段翻译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主要大意就是阐述:圣人是通过不断积累“善”逐渐达到的,任何人只要渴望和努力不断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
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出自战国荀子的《荀子·儒效》。节选原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 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的出处是哪里?
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

孔子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他们告诉我,我忘了。我看见了,我理解了它...
这好像不是孔子说的。应是出自《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

《荀子》卷8儒效篇诗解7圣人道一神固情通
如是而然,可谓圣人.道出专一,专一至情,神清气正,执神而固.尽善挟治,之谓至神,至神自固,物莫足倾,神固所致,谓之圣人.圣人也者,道之管枢,天下道管,百王之道,至一于是,诗书礼乐,皆归是矣.诗言其志,书言其事,礼言其行,乐言其和,春秋言微,微言大义.风之所以,为不逐者,道以节之;小雅为...

豪厘的引证解释豪厘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豪厘的引证解释是:⒈一毫一厘。形容很少的数量。豪,通“毫”。引《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_,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若有豪_少挂圣意者,乞出之朝堂,使夫博古之士,纠臣表之不合义者。”明徐渭《前破械赋》:...

失毫厘是什么意思
情况如下:意思:指不差一毫一厘米,比喻没有出现一点错误。出自先秦荀况的《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翻译: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没有其他道理可讲,这些都包含在实践过程中了。

不失毫厘造句用不失毫厘造句
不失毫厘造句 “不失毫厘”的解释 不失毫厘[bù shī háo lí] 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 先秦 荀况《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用“不失毫厘”造句 第1组 1、 这台机器是由大型计算机设计出来的,各个零件都...

南陵县17855384775: “圣人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此语出自何
永要枢丹: 语出《荀子·儒效》

南陵县17855384775: 天下之道管是矣 百王之道一是矣 -
永要枢丹:[答案] 翻译:天下的思想原则都集中在他这里了,历代圣王的思想原则也统一在他这里了 原文: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

南陵县17855384775: 天下之道管是矣 百王之道一是矣 什么意思 在线等
永要枢丹: 翻译:天下的思想原则都集中在他这里了,历代圣王的思想原则也统一在他这里了 原文: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

南陵县17855384775: 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之者也 -
永要枢丹: 其文出自《中庸 治国》: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行动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美德,并且要坚定不渝地实行它才行.

南陵县17855384775: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哪?什么意思? -
永要枢丹: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①,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②.[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

南陵县17855384775: 以下这句怎么解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永要枢丹:[答案] 其文出自《中庸 治国》: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行动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美德,并且要坚定不渝地实行它...

南陵县17855384775: 何为中庸之道~ -
永要枢丹: 何为中庸?于政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不巴结权贵,不行巧言令色钻营取巧之术;亦不消极等待.全凭一身修养,一腹经纶,一腔热血,适时而为,进而不骄狂,退而无愧悔,安守现状时不颓废哀怨,...

南陵县17855384775: 中庸之道是不是一种害人的思想? -
永要枢丹: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

南陵县17855384775: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意思? -
永要枢丹: 在燕山大漠,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南陵县17855384775: “天地合一”是什么含义,谢谢 -
永要枢丹: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