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庵大师论发愿的重要性

作者&投稿:再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可见净土法门,能否往生西方,关键在于是否有真信切愿。印光大师也说:「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信愿行三者,是西方净土之生因,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三资粮。「盖净土法门,不出信、行、愿三。」这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对净土三资粮,净土宗历代祖师大德多有开示、说明,多位祖师留下著作造福后世、当今。如十一祖省庵大师写《劝发菩提心文》,作《西方发愿文注》,著《涅槃会发愿文》。其净土思想中立愿指向明确,发愿理论丰富。省庵大师把发愿作为修学净土法门的第一要务,认为立愿是具该信、行的资粮枢纽,彰显、重视立愿的重要性。

一、发愿的重要性

净土三资粮中,发愿是生信之后的必然步骤。对西方净土要有信有仰,信者相信也,仰者乐求也,也就是欣然愿往生到净土。愿就是心愿,是从自己内心发心立愿,是发自肺腑的誓愿。净土法门的修行重在立愿,愿是净土得生与否的关键,如蕅益大师所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又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省庵大师秉承净土法门有关发愿的思想理论,对净土立愿的重要性给予多次论证、说明和劝导。他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殷殷嘱托道:「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修学佛法之入门要道,不在他处,首在发菩提心。佛法修行最紧急的要事,首先是立愿,行无愿不成,无愿必至退转。发心立愿,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是上求下化的必然条件。如果不能发平等慈悲的广大之心,立下坚固不退之愿,则纵使经历尘点劫数,依然不能了脱生死,还在六道轮回。所谓的修行,只是徒劳。《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有一菩萨,往昔遇佛,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结果所修无论世间善,还是出世间善,都成了魔业。忘失菩提心尚如此,何况未发?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发愿是修行不可缓之事,欲修学佛法必先立愿。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观音菩萨发十二大愿,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等等,都是后世修学的模范,也昭示了修行以立愿为本的道理。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开示:「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不要认为一念轻微,虚愿无益。能发一念西方愿,即播将来净土种。依真心修行,心真则事也真实;依大愿精进,愿广则行深。世间至大者无非虚空,然而与心想比,虚空非大,还是心为大。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包太虚,周沙界。世间至坚者无非金刚,然而与愿力相比,金刚非坚,还是愿力最坚。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西方愿。与会大众,近日结成莲社,发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那么我们未来成就果觉圆满三十二相,百福庄严,就是以今天的发愿为起点。净土十祖行策大师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说:「然选佛场开,是处可入。无论深山净刹世路风尘,要须心作南车,愿为前导,苟所向不乖。」往生西方净土,必须以发心立愿为导向。否则,就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列举了十大愿王的神妙德能,描述其在行者临命终时所显发的力用。经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经文描述了一个临终者,哪怕是国王这样的世间最至尊至贵的人,在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的大臣辅相、象马车乘以及一切珍宝财物、妻妾奴婢、尊贵荣誉等等有形的和无相的一切,都不能随他而去。十大愿王内含了引导行人往生西方之功德,在临命终时,显发无作妙用,引导行人往生西方。以此类推,我们净业行人平时立愿往生西方,精进修行,是植愿力之因,而临命终时乘愿往生极乐,即是兑现愿力之殊胜果报。

所以说,信愿行净土三资粮中,愿起著决定性作用。省庵大师在《劝修净土诗》的序言中说:「有行无愿,终不往生。」没有生到西方净土的愿力,纵使念佛念得一心不乱,也不会生到西方。在《西方发愿文注》中,省庵大师论述了信愿行净土三资粮的关系:「又愿之一字,具该信、行。信则自、他、因、果、事、理不虚(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为因,往生作佛为果实也。西方是事,唯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实,故云不虚) 。行则专事持名, 不杂不散。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无愿者有矣,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也。」

净土法门的发愿,本身就包含了信、行。信即蕅益大师所说的深信自、他、因、果、事、理都真实不虚(即相信自心本来是佛,别人也如此。相信念佛为因,必会成就往生净土和最终成佛的果报。相信事相上的西方极乐世界真实存在,而理体上的西方极乐世界为自心所具、所现。这些一一都是真实的,因此说不虚)。行则是专一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杂不散。愿则是心里时时都怀着喜乐,念念都期盼往生。信、愿、行三者缺一不可。有的人对西方净土有信有行,但仍可能不愿往生。但是,已发下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誓愿,却仍然对净土无信,并没有念佛的行持,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省庵大师作有一首论述净土信愿行三资粮的诗,诗中写道:「借问往生何计策?须凭信行愿俱全。信根先向心田种,行足还加愿力坚。路乏资粮终不到(有信愿无行),马无缰御孰能前(有信行无愿) 。但将三事为符契, 携手同登九品莲。」有信愿无念佛的行持,往生不了西方净土。有信有行却没有往生的誓愿,这就像马没有缰绳而不能驾驭前行一样,是不能生到西方净土的。

有人对往生净土需要发愿心有疑问,省庵大师在《西方发愿文注》中作了假设性的问答,对发愿的疑问进行了解疑答惑:「又问:为善生天,作恶入地狱,本不发愿。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何须待愿而后生耶?答:三界因果,随业所感,固不待愿而成。求生西方,出世正因,若无大愿要期,纵然念佛,决不成就。譬如牛行熟路,虽无御者,亦知归宿。如行生路,决无趋向,必须御者手执绳头,复加鞭策,然后方行。众生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似绳头,誓如鞭策。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如牛无御。故必以发愿为要也。」

有人问道:行善者生天,作恶者堕入地狱,并不需要发愿。念佛往生,也应如此,何必非要发愿后才能往生呢?省庵大师解释道:三界内的因果报应,都是随众生各自的业力所感,自然不用发愿便会如此。求生西方净土乃是横超三界、出离生死的出世间大事因缘,如果不发大愿激励、约束自己,纵然念佛,也决不可能成功。譬如牛在熟路上,虽然无人驾御,也能回家。如若在陌生的路上,它肯定会搞不清方向,必须由御者手执缰绳,再加以鞭策,然后才能前行。众生的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净土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佛如缰绳,四弘誓如鞭策。往生西方净土犹如行路,无愿便不能往生,就像牛无人驾御不能前行一样。所以往生净土的事业,必须用发愿来激励自己、约束自己、引导自己。

省庵大师「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广则行深」、「有行无愿,终不往生」、「愿之一字,具该信、行」、「未有有愿而无信行者」、「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净土法门「以发愿为要」等有关净土立愿的观点,既继承了以前净土祖师大德有关净土立愿的思想,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把立愿摆到了修学净土法门的首要位置,作为念佛行持的动力源泉,具该信、行的资粮枢纽,成办往生事业的第一要务,充分彰显了立愿的重要性和在往生西方净土中的关键作用。

二、重视发愿作表率

省庵大师在《念佛规约》中写道:「午饭后六枝香,用晚粥;明相既没,念佛六枝香,俟第六枝香将半,即向上长跪,称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满百声,诵《小净土文》,礼佛十二拜,归单养息。余日例此,至第七夜诵《西方发愿文》,礼佛四十八拜。余日二七亦例此。」[13]与行策大师不同的是,省庵大师要求每天念佛结束时,都要念遵式大师的《小净土文》,每满一个七都要诵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明显增加了发愿在打七中的份量,凸显了对发愿的重视。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春,省庵大师返回阿育王山,为启建涅槃法会做最后的准备。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涅槃会发愿文》,立四十八大愿,愿生西方,广度众生。他自述发下此四十八大愿的因缘有十:一是念佛恩重难报,二是念父母恩,三是念生死苦,四是自伤不逢佛世不见佛,五是见佛法欲灭众生可愍,六是舍利难值而自己有幸得见,七是涅槃难遇而生悲恋心,八是令诸众生种下、增长善根,九是令诸众生归依佛法僧而远离邪见,十是「与现前大众,同发誓愿,求生净土」。省庵大师欲报佛恩、父母恩,悲众生苦,痛佛法衰,欲挽法运,欲护正法,启教于当今,期生于净土,发四十八之大愿,愿力宏深,愿愿度生,体现了他重视发愿的净土思想和上求下化的菩提大心。

省庵大师《涅槃会发愿文》的四十八愿,除了报佛恩、父母恩,怜愍众生,拔众生苦、代众生苦等上求佛法下行化度的愿文外,很大篇幅有关净土修行。念佛三昧属行持的功夫,既是往生净土后品位高低的依据,更是临终往生的保证,省庵大师发愿说:「第七愿者,愿我速证念佛三昧,心心无间,念念相应。于佛菩提,永无退转。」他在第九愿中说:「愿我得大辩才,阐扬净土法门,令无量人咸生彼国。」 他不仅自己愿生西方净土,更愿意弘扬这三根普被的末世度生津梁,愿得无碍辩才,使无量大众同生极乐国土。他的第十三愿说:「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心自在,正念分明。弥陀圣众,持金莲华,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令诸闻见,咸发信心,皆得修行,生彼国土。」他临终时预知时至,心不颠倒,身心自在,蒙阿弥陀佛及西方圣众前来接引,于弹指顷,往生西方净土。并以自己的往生瑞相,激励所有见闻者,使他们也生信发愿,努力修学。第十四愿是:「愿我生净土后,悟无生忍,还来化度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省庵大师怜愍众生,不忍娑婆苦,愿证无生法忍后回入娑婆,度脱苦难众生,同生极乐国土。第十六愿则说:「愿我生净土后,速入娑婆,以神通愿力,令释迦佛法,延至弥勒出时,不使断绝。」大师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愿与众生同登彼岸,愿护持正法不使衰绝,其情殷殷,其心切切,尽显一代净土祖师的志向和胸怀。

省庵大师的《劝修净土诗》,共有一百零八首,集中描写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破疑解惑,开示方法,信愿行俱,劝化往生,诗的最后有一首《发愿偈》,偈云: 「我今承佛力,阐扬净土教。诗成百八章,章各有八句。为顺此方机,故以诗演说。」该偈子表明他写诗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净土教法,而以《发愿偈》的名字命名,表明他重视发愿,以发愿来结劝,也表明他弘扬净土法门的愿力和决心。省庵大师晚年退隐杭州仙林寺,足不出寺,力修净业。他作有《偶成四首》诗,叙述他掩关精修净业的情形,其中一首写道:「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六字经」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由这首诗可以看出,省庵大师平时称名念佛,一生坚持所立下的往生誓愿,愿力坚固,尽破他缘,终生不渝。

诸佛成佛莫不先立大愿,然后依愿起行,因为有了大愿才有大志,有了大志才会有大行,有了大行才会有大成就。佛教通途法门讲信、解、行、证,而净土法门则讲信、愿、行,从而把净土法门和通途法门的巨大区别体现在了一个「愿」字上。末法时期,信心难真,须由愿力成就;行持难恒,须凭愿力鞭策。省庵大师深谙净土教理,更兼体察末法性相,秉承前辈,大倡发愿,时教相应,契理契机。省庵大师对发愿的重要性的论述,以及自作表率对净土法门的多处立愿,是他发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净土思想中最闪光的亮点之一,在佛法日益浇漓的当今,对净土法门的修学依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回向给众生,众生能得到利益吗
回施众生得益疑 回向布施给众生,众生真实能得到利益吗?如果众生由于你的回向没有得利益,这也不是虚妄的事情吗?如果能得利益,那就成了我作的善他受益,还有这个道理吗?这就类似于我吃饭他饱了,也没有这个道理呀。这些问话还都有点水平了。好,看看省庵大师怎么回答。菩萨所修的一切福德,他以...

莲宗十一祖省庵大师画传
一、父亲早亡,少年出家 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讳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大师少怀出尘之志,父早亡,受母之命而出家修道。大师七岁拜师,十五岁剃度受戒,兼通世典,然未忘生死大事。二、精进修持,脉续天台 一日,大师在寺中见一僧人仆地而死,瞿然悟世无常,修持益加精进。后云游参...

如何修行佛法
不断则常,不常则断;不去则来,不来则去;不生则灭,不灭则生;这“八不”之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庵大师说:“《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佛藏经》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因为诽谤善知识,曾今入地狱受极重苦多劫;大乘菩萨发愿:“众生度...

何谓临终正念分明
「正念」是意根。无贪无惑故「分明」。—省庵大师《西方发愿文注》「正念分明」,有很多人把正念仅仅理解为是念阿弥陀佛。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个地方。正念,包括他愿往生的念还在占主导地位。这个正念 —— 信、愿、行三者,他能够保持愿往生心,这也是正念。不一定非得是要念...

净土禅宗思想疑问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省庵大师说:“一切法门,皆自力出生死故难,唯念佛兼仗他力故易”(《东海若》解)3、道绰大师判佛教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圣道门就是圣人或者说具有圣人根器——是圣人的根器,他才可以行持的道路,所以叫圣道。...

佛教中所说的信愿行是什么意思?
信愿行:净土宗祖师所总结的净土法门之宗要。印光大师云: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谓深信依佛言念佛求生西方必能遂愿,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信阿弥陀佛实有),信因信果等义。愿,谓发愿命终往生净土,至彼国得不退转回入此界度化众生。行,分正行与助行。正行指修念佛,助行...

看郯虚大师的《念佛论》,知道为什么要念佛不断
看郯虚大师的《念佛论》,才知道。郯虚大师仅仅留下两个著作,一个是有名的《影尘回忆录》,一个就...如过去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当初志同道合,同发愿修唯识观,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言明谁先...佛说:‘我灭度后当依四念处为住,以戒为师。’从此可知戒律之于后世如何重要了。凡是佛的弟子,都...

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一百零八首)
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一百零八首)(一) 我教原开无量门,就中念佛最为尊。 都融妄念归真念,总摄诸根在一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 如来金口无虚语,历历明文尚具存。 (二) 一入西方境自

孝亲追思的清明应该这么过
最简单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令他们修习净土法门,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劝化父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父母长揖三界,不受后有,永出轮回,我们的孝心才能称得上极至。那么对于已经过世的亲人,我们又该如何尽孝呢?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其著作《佛教以孝为本论》中告诉我们,对于已经过世...

房县13318871415: 不念佛者 极难往生 -
扶冉人参: 有人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一定要念佛.”这一观念是不对的,是极其危险的.一、净土法门就是念佛法门经云:“心净则土净.”一切净心的法门都是广义的净土法门.中国净土宗所指的净土法门,与通途教理所指的净土法门是不一样...

房县13318871415: 什么是回向 -
扶冉人参: 回向就是:回报给; 印光大师:论回向回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关于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种回向,即(1)菩提回向:谓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2)众生回向:谓深念众生,故愿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

房县13318871415: 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
扶冉人参: 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议成中文,觉悟,智慧.菩提心很广泛的,历代祖师的说法也不同.《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大乘起信论》也讲三心,即真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合而齐发为菩提心.义趣同《观无量寿佛经》完全相同. 当代佛门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在《净宗心要》说,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一语惊天地:“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师以前的祖师大德们,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房县13318871415: 什么是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 -
扶冉人参: 救助众生的心,同体大悲的心

房县13318871415: 八关斋戒要在寺院受吗 -
扶冉人参: 可以到寺院求受,在家行持,并非要整天在寺院.当然,起初一二次,可在寺院持,好有法师护戒.八关斋戒,是当天受,当天持,一日一夜为度.时下许多地方的许多居士,一次授受,长期习作的风气是懒惰、怕麻烦的表现;可称为持斋,在...

房县13318871415: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扶冉人参: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房县13318871415: 发菩提心与往生极乐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
扶冉人参: 发菩提心是做善人.极乐净土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如果不发菩提心往生无份.看着往生条件不高.临终十念就行.有几人临终能念?多数障碍现前.痴了,瘫痪了,横祸突然死了无法念.所以平时行善发愿念佛,就是练兵千曰,用在一时.

房县13318871415: 为什么成佛? -
扶冉人参: 一个学医的人,他的志愿必定是行医,如果不打算行医,就不会学这一行.那么学佛,必定要发愿度众生,依教修行,将来才能成佛,既已成佛,当然要度众生,所以说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如果不愿度众生,也就成不了佛! 假使说,我...

房县13318871415: 如何认识和处理愿与行的关系?
扶冉人参: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发愿当于朝暮...

房县13318871415: 什么是传承? -
扶冉人参: 一、传承的意义 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传是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由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把清净的佛法传授给有缘弟子,弟子领纳继承,获得传承的加持力量.正是这样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传承,才使得佛法灯灯相续、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