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乐论》中的一段话,请帮忙翻译下

作者&投稿:连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荀子 乐论 翻译~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 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1),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注释]
(1)“俗”下《集解》无“易”字,据《汉书·礼乐志》补。

[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 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 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 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

20.1夫乐者,乐也(1),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
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2)——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
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3),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
(4)《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
(5),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
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6),奈何?

[译文]
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
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
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
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
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古代的
圣王憎恶那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声
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
巧,使那音律的宛转或舒扬、繁复或简单、清脆利落或圆润丰满、节制停顿
或推进加快,都足够用来感动人的行善之心,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
径能和民众接触。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啊。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
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20.2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
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1),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
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2),比物以饰节者也(3),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
道(4),足以治万变(5)。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译文]
所以音乐在祖庙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谐恭敬
的了;在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睦相亲的了;
在乡村里弄之中,年长的和年少的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协顺从的
了。音乐,是审定一个主音来确定其他和音的,是配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
的,是一起演奏来组成众音和谐的乐曲的;它足能用来率领统一的原则,足
能用来整治各种变化。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方法啊。可是墨子却反对
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20.3故听其《雅》、《颂》之声,百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
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1),要其节奏(2),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
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3)。出所

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
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译文]
所以,人们听那《雅》、《颂》的音乐,志向心胸就能宽广了;拿起那
盾牌斧头等舞具,练习那低头抬头弯曲伸展等舞蹈动作,容貌就能庄重了;
行动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迎合那舞曲的节奏,队列就能不偏不斜了,进
退就能整齐一致了。所以音乐,对外可用来征伐,对内可用来行礼让。对于
征伐与礼让,音乐的作用是一样的。对外用音乐作为征伐的工具,那就没有
人不听从;对内用音乐作为礼让的手段,那就没有人不服从。所以音乐是齐
一天下的工具,是中正和平的要领,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脱离的东西。这就
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策略。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20.4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1),先王之所以饰怒也。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2)。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译文]
况且音乐,是古代的圣王用来表现喜悦的;军队和刑具,是古代的圣王
用来表现愤怒的。古代圣王的喜悦和愤怒都能通过音乐与军队刑具而表达得
恰如其分。所以,圣王喜悦了,天下人就附和他;圣人愤怒了,凶暴作乱的
人就害怕他。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中,礼制和音乐正是其中的大事,但墨子
却反对它们。所以说:墨子对于正确的政治原则,就好像是瞎子对于白色和
黑色不能分辨一样,就好像是聋子对于音质的清浊不能区别一样,就好像是
想到南方的楚国却到北方去寻找它一样。

[原文]
20.5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1)。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2),曰:“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译文]
那音乐渗入人心是很深的,它感化人心是很快的,所以古代的圣王谨慎
地给它文饰。音乐中正平和,那末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
那末民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末兵力就强劲,
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像这样,那末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
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然后,君主的名声就
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
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音乐妖冶轻浮而邪恶,那末民众就
淫荡轻慢卑鄙下贱了。民众淫荡轻慢,就会混乱;卑鄙下贱,就会争夺。混
乱又争夺,那就会兵力衰弱、城池被侵犯,敌国就会来危害了。像这样,那
末老百姓就不会安居在自己的住处,就不会喜欢自己的家乡,也不会使自己
的君主满足了。所以,礼制雅乐被废弃而靡靡之音兴起来,这是国家危险削
弱、遭受侮辱的根源。所以古代的圣王看重礼制雅乐而鄙视靡靡之音。他在
论列官职时,说:“遵循法令,审查诗歌乐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
去整治,使蛮夷的落后风俗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这是太师的职
事。”

[原文]
20.6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1),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
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
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
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

[原文]
20.7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1),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2),歌于行伍(3),使人之心伤(4);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5)(6)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译文]
民众有了爱憎的感情而没有表达喜悦愤怒的方式来和它相应,就会混
乱。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
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那披麻戴孝的丧服,哭泣的声音,会使人的内心悲痛;
穿上铠甲,系上头盔,在部队中歌唱,会使人的内心忧伤;妖艳的容貌,郑
国、卫国的靡靡之音,会使人的内心淫荡;系着宽大的腰带、穿着礼服、戴
着礼帽,随着《韶》《武》的乐曲载歌载舞,会使人的内心严肃。所以君子
耳朵不聆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注视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说出邪恶的语言。
这三件事,君子是慎重地对待的。
[原文]
20.8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
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译文]
大凡淫邪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歪风邪气来应和它,歪风邪气形成了气
候,那么混乱的局面就产生了。正派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和顺的风气来应
和它,和顺的风气成了社会现象,那么秩序井然的局面就产生了。有唱必有
和,善良的或邪恶的风气也随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对自己抛弃什么音乐、接
受什么音乐是很慎重的。
[原文]
20.9君子以钟鼓道志(1),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
而行成(2)。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3)。故曰: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
民向方矣(4)。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译文]
君子用钟、鼓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琴、瑟来使人们心情快乐。拿着盾
牌斧头等舞具来跳舞,用野鸡毛和牦牛尾等舞具做装饰,用石磬、箫管来伴
奏。所以那乐声的清朗像天空,广大像大地,那舞姿的俯仰旋转又和四季的
变化相似。所以音乐推行后人们的志向就会高洁,礼制遵循后人们的德行就
能养成。要使人们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改变风俗,天下都安宁,没有
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所以说: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君子把从音乐中获
得道义作为欢乐,小人把从音乐中满足欲望当作欢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
那就能欢乐而不淫乱;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所
以音乐是用来引导人们娱乐的。金钟石磬琴瑟管箫等乐器,是用来引导人们
修养道德的。音乐推行后民众就向往道义了。所以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
具,但墨子却反对它。
[原文]
20.10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1);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
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2),乐之情也;著诚去伪,
礼之经也。墨子非之,几遇刑也。明王已没,莫之正也(3)。愚者学之,危其
身也。君子明乐,乃其德也(4)。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於乎哀哉(5)!不得成
也。弟子勉学,无所营也(6)。


[译文]
况且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
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所以礼制
音乐的纲领,可以总管人们的思想了。深入地触动、极大地改变人的心性,
是音乐的实际情形;彰明真诚、去掉虚伪,是礼制的永恒原则。墨子反对它
们,近乎犯罪。圣明的帝王已经死去,没有人来加以纠正。愚蠢的人学习他,
会危害自己的生命。君子彰明音乐,这才是仁德。混乱的社会厌恶善行,不
听这提倡音乐的话。唉呀可悲啊!音乐因此而不能见成效。学生们努力学习
吧,不要因为墨子的反对而有所迷惑啊。

20.1夫乐者,乐也(1),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
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2)——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
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3),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
(4)《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
(5),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
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6),奈何?

[译文]
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
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
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
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
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古代的
圣王憎恶那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声
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
巧,使那音律的宛转或舒扬、繁复或简单、清脆利落或圆润丰满、节制停顿
或推进加快,都足够用来感动人的行善之心,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
径能和民众接触。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啊。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
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20.2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
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1),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
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2),比物以饰节者也(3),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
道(4),足以治万变(5)。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译文]
所以音乐在祖庙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谐恭敬
的了;在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睦相亲的了;
在乡村里弄之中,年长的和年少的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协顺从的
了。音乐,是审定一个主音来确定其他和音的,是配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
的,是一起演奏来组成众音和谐的乐曲的;它足能用来率领统一的原则,足
能用来整治各种变化。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方法啊。可是墨子却反对
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20.3故听其《雅》、《颂》之声,百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
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1),要其节奏(2),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
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3)。出所

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
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译文]
所以,人们听那《雅》、《颂》的音乐,志向心胸就能宽广了;拿起那
盾牌斧头等舞具,练习那低头抬头弯曲伸展等舞蹈动作,容貌就能庄重了;
行动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迎合那舞曲的节奏,队列就能不偏不斜了,进
退就能整齐一致了。所以音乐,对外可用来征伐,对内可用来行礼让。对于
征伐与礼让,音乐的作用是一样的。对外用音乐作为征伐的工具,那就没有
人不听从;对内用音乐作为礼让的手段,那就没有人不服从。所以音乐是齐
一天下的工具,是中正和平的要领,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脱离的东西。这就
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策略。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20.4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1),先王之所以饰怒也。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2)。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译文]
况且音乐,是古代的圣王用来表现喜悦的;军队和刑具,是古代的圣王
用来表现愤怒的。古代圣王的喜悦和愤怒都能通过音乐与军队刑具而表达得
恰如其分。所以,圣王喜悦了,天下人就附和他;圣人愤怒了,凶暴作乱的
人就害怕他。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中,礼制和音乐正是其中的大事,但墨子
却反对它们。所以说:墨子对于正确的政治原则,就好像是瞎子对于白色和
黑色不能分辨一样,就好像是聋子对于音质的清浊不能区别一样,就好像是
想到南方的楚国却到北方去寻找它一样。

[原文]
20.5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1)。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2),曰:“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译文]
那音乐渗入人心是很深的,它感化人心是很快的,所以古代的圣王谨慎
地给它文饰。音乐中正平和,那末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
那末民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末兵力就强劲,
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像这样,那末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
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然后,君主的名声就
会因此而显著,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
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音乐妖冶轻浮而邪恶,那末民众就
淫荡轻慢卑鄙下贱了。民众淫荡轻慢,就会混乱;卑鄙下贱,就会争夺。混
乱又争夺,那就会兵力衰弱、城池被侵犯,敌国就会来危害了。像这样,那
末老百姓就不会安居在自己的住处,就不会喜欢自己的家乡,也不会使自己
的君主满足了。所以,礼制雅乐被废弃而靡靡之音兴起来,这是国家危险削
弱、遭受侮辱的根源。所以古代的圣王看重礼制雅乐而鄙视靡靡之音。他在
论列官职时,说:“遵循法令,审查诗歌乐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
去整治,使蛮夷的落后风俗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这是太师的职
事。”

[原文]
20.6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1),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
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
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
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

[原文]
20.7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1),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2),歌于行伍(3),使人之心伤(4);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5)(6)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译文]
民众有了爱憎的感情而没有表达喜悦愤怒的方式来和它相应,就会混
乱。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
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那披麻戴孝的丧服,哭泣的声音,会使人的内心悲痛;
穿上铠甲,系上头盔,在部队中歌唱,会使人的内心忧伤;妖艳的容貌,郑
国、卫国的靡靡之音,会使人的内心淫荡;系着宽大的腰带、穿着礼服、戴
着礼帽,随着《韶》《武》的乐曲载歌载舞,会使人的内心严肃。所以君子
耳朵不聆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注视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说出邪恶的语言。
这三件事,君子是慎重地对待的。
[原文]
20.8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
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译文]
大凡淫邪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歪风邪气来应和它,歪风邪气形成了气
候,那么混乱的局面就产生了。正派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和顺的风气来应
和它,和顺的风气成了社会现象,那么秩序井然的局面就产生了。有唱必有
和,善良的或邪恶的风气也随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对自己抛弃什么音乐、接
受什么音乐是很慎重的。
[原文]
20.9君子以钟鼓道志(1),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
而行成(2)。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3)。故曰:

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
民向方矣(4)。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译文]
君子用钟、鼓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琴、瑟来使人们心情快乐。拿着盾
牌斧头等舞具来跳舞,用野鸡毛和牦牛尾等舞具做装饰,用石磬、箫管来伴
奏。所以那乐声的清朗像天空,广大像大地,那舞姿的俯仰旋转又和四季的
变化相似。所以音乐推行后人们的志向就会高洁,礼制遵循后人们的德行就
能养成。要使人们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改变风俗,天下都安宁,没有
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所以说: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君子把从音乐中获
得道义作为欢乐,小人把从音乐中满足欲望当作欢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
那就能欢乐而不淫乱;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所
以音乐是用来引导人们娱乐的。金钟石磬琴瑟管箫等乐器,是用来引导人们
修养道德的。音乐推行后民众就向往道义了。所以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
具,但墨子却反对它。
[原文]
20.10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1);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
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2),乐之情也;著诚去伪,
礼之经也。墨子非之,几遇刑也。明王已没,莫之正也(3)。愚者学之,危其
身也。君子明乐,乃其德也(4)。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於乎哀哉(5)!不得成
也。弟子勉学,无所营也(6)。

[译文]
况且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
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所以礼制
音乐的纲领,可以总管人们的思想了。深入地触动、极大地改变人的心性,
是音乐的实际情形;彰明真诚、去掉虚伪,是礼制的永恒原则。墨子反对它
们,近乎犯罪。圣明的帝王已经死去,没有人来加以纠正。愚蠢的人学习他,
会危害自己的生命。君子彰明音乐,这才是仁德。混乱的社会厌恶善行,不
听这提倡音乐的话。唉呀可悲啊!音乐因此而不能见成效。学生们努力学习
吧,不要因为墨子的反对而有所迷惑啊


“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意思是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小人喜好音乐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用道德修养来控制私欲,就会快乐而不悖乱;用满足私欲来忘却道德修养就会受到迷惑而不快乐。出自——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乐论》。原文: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

荀子《乐论》中的一段话,请帮忙翻译下
20.2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1),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2),比物以饰节者也(3),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4),足以治万变(5)。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译文]所以音乐在祖庙之中,君...

移风易俗什么意思
移风易俗,是一个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于对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变革。它源自古代儒家经典《荀子·乐论》中的一段阐述,"乐"被圣人视为愉悦人心的重要手段,其深远的感染力不仅能够触动人心,更有力量推动社会风尚的转变和习俗的革新。在古代,先王们通过推行礼乐来引导民众,以此达到社会和谐,民风淳朴的目...

能否给我荀子《乐论》“从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礼之经也...
20.1夫乐者,乐也(1),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2)——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3),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4)《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5),使其曲...

乐论乐论原文
音乐是引导人们遵循规则,处理各种事务的重要工具,墨子的批评并不改变这一点。欣赏《雅》、《颂》的旋律,可以开阔心胸;通过舞蹈和音乐,人们的行为举止变得庄重;遵循乐曲的节奏,可以规范队伍的行动。音乐在军事上用于激励,和平时期则用于礼让,无论是征伐还是交际,都能体现相同的原则。墨子虽然质疑音乐...

天什么和什么成语
天(地)之和 举例:《乐记·乐论》:“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记·乐论》中的一段。天(人)之和 天作之合 释义:合:配合。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称赞婚姻美满的话。出处:《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天人合一 天时地利人和 ...

《荀子》卷20乐论篇诗解3君子乐乐正声气顺
《荀子》卷20乐论篇诗解3君子乐乐正声气顺 题文诗:子墨子曰:圣王非乐,儒者为之.正人君子,以为不然.其乐也者,圣王所乐,可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风易俗.先王真情,导以礼乐,而民和睦.民有好恶,无喜怒应,其情则乱;先王恶乱,修其德行,端正其乐,天下顺焉.正心诚意,拨乱反正,乐正气正,气正风...

《荀子》卷20乐论篇诗解5声乐之象五行正身安国
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16>。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注释〕 <1>此节又见于《礼记·乡饮酒义》,《礼记》把它记作孔子之言。乡:同“向(向)”,此指座向,指乡饮酒之礼。 <2>主人:指乡大夫,即主管乡中政教禁令...

天()之和的成语
天(地)之和 举例:《乐记·乐论》:“乐者,天地之和也”《乐记·乐论》中的一段。天(人)之和 举例: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上海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和谐城市,心灵乐章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

古人是如何养生的?除了打打拳散散步,他们还喜欢“乐疗”
《史记·乐书》记载:"调和五声以养万物。" 说明古人常常通过弹奏古琴,来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曾回忆自己的音乐 养生 之路。 他有一个好友,名孙道滋,便擅长古琴弹奏。欧阳修因为压力过大,遂向其学习弹奏古琴。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 养生 疗法",欧阳修的忧郁心态逐渐被消除。 由此可见,如今咱们...

蚌埠市15141347647: 英语翻译《荀子.乐论》1.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2.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1.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2.暇则益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 -
守拜司迈:[答案]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所以先王用礼乐引导人民,于是人民和睦. 【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不能说必定成功,我哪里...

蚌埠市15141347647: 荀子 乐论 译文 -
守拜司迈: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 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1),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注释](1)“俗”下《集解》无“易”字,据《汉书·礼乐志》补.[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 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 的思想,它感人至深,它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 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

蚌埠市15141347647: 《荀子》中的一段落 翻译一下 -
守拜司迈: 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且亲近朋友,而极其厌恶对他有害的人.喜好善行而能够自律,即使不想进步,能做到吗?这个,是《修身》吧

蚌埠市15141347647: 古文求翻译《荀子》当中的话求翻译,我要直译 然后在之后写一下它的寓意:“譬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影之直也” -
守拜司迈:[答案] 我很同意1楼的说法,不过,想想《荀子》写出来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后面拜读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若是有不妥之处,恐怕早就改了.你这样想,把一段弯木头竖在地上,它的影子能不能是直的?答案是“可以”.好吧,“有可能可...

蚌埠市15141347647: 有没有荀子耳熟能详的名言以及翻译,快 -
守拜司迈: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荀子·天论》).意思是自然界既有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有自己特有的规范法则,社会的治乱取决于能否遵循这种法则,而与自然的变化无关.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

蚌埠市15141347647: 嵇康提出的”声音和比““声音克谐”是什么意思? -
守拜司迈: 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本原不是与特定社会政治制度的亡治相应,也不是特定时代民众安乐或哀思的反映,而是在于天地之气融合产生万事万物,以及四时运行交替,五行因而...

蚌埠市15141347647: <<荀子>>里的一句翻译
守拜司迈: 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蚌埠市15141347647: 《荀子》中一句话 -
守拜司迈: 不是《荀子》吧!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别行篇),弘一大师遗著,原句应该是:故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

蚌埠市15141347647: 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嘛意思??求解释!! -
守拜司迈: 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劝学》,在高中的课本中学到,也是荀子的名篇.通俗来讲就是:没有从每一小步的积累,就无法到达千里之遥, 没有每一条溪流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