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中有一种叫"为动"的用法,麻烦帮我讲解一下

作者&投稿:饶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文言文中,用一种用法叫意动用法,是什么意思啊?谁知道请给我解释一下,再举几个例子。谢谢!~

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举个例子吧,“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师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说》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当"把……作老师"讲。


系统地介绍一下容易混淆的三种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动·意动·为动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即有些词类由于使用的需要,会临时改变它的词性,起另一类词的作用。如果不能正确掌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的意思,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翻译句子。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同学们较难区分的,现在就把动词的使动、意动以及为动用法放在一起进行认知比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做王)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亡”“忿恚”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尉”,成为使动用法。某些可带宾语的动词也有使动用法。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食”,吃,这里是捕蛇者“使蛇吃”即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i。)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
④空乏其身。(使……受贫困之苦)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句的“四”可解释为“使……变成四个”,“六”可解释为“使……变成六个”)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变化。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凡能译为“使……怎么样”的词语,就是这个词语具有了使动的功能,视为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可译为: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②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可译为: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欺侮)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把……当作鱼肉〔任意宰割〕)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把……当成伴侣,把……当作朋友)
③孟尝君客我。(把……当作客人)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是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二者的区别。

三、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指谓语动词“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为……哭泣)
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使动、意动、为动这三种活用方式在判断、理解、翻译时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凡谓语有使宾语如何,以“使……为”的形式对译的,属于使动用法;谓语有认为宾语如何,以“以……为”形式对译的叫作意动用法;谓语有为了宾语怎么样,以“为……”形式对译的叫作为动用法。如“闻寡人之耳者”要译为“让我的耳朵听到的”,这是使动用法;“固以怪之矣”要译为“本来就认为这件事是很奇怪的”,这是意动用法;“死国可乎”要译为“为国而死可以吗,这是为动用法。
总之,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注意比较,可以试着翻译成以上三种格式,再根据语境看哪一种翻译最合理,进而明确属于哪一种活用。

没"为动"用法.听错了.


第三人称的文言文代词
第三人称的文言文代词1.第一二三人称在古文中的代词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二,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

什么是文言文代词
文言文中远指代词并不多,最常见的是“彼”。 彼: 1、那,与“此”相对。这个远指代词在文言文中最常见。如《诗经·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2、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它代词中,用作远指而比较常见的有“其”、“夫”、“之”、“匪” 其:用为...

古代的散文和骈文有什么不同?
古代散文和骈文的不同主要有:一、形式上 古代散文对文章的形式不做统一的要求;而骈文形式上要求很多,如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骈文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二、内容上 古代散文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内容真实丰富;而骈文内容上华而不实,一味地追求对偶、...

文言文常见的代词
1. 文言文中的代词,分为几种类型 这个要讲一节课的东西居然还不给分,建议楼主去买本高中文言文翻译那书,以前见过。上面还挺全。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

文言文实物代词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文言文第三人称代词
1. 文言文中的三种人称代词都有什么 第一人称代词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臣本布衣 愚以为宫中之事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第二人称代词: 汝...

文言文第一人称有什么词
1. 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你”有哪些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

自称文言文
1. 【文言文中人称的词】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

文言文也叫什么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

文言文的自称和谦称
1. 文言文中的自称,他称,尊称和谦称 敬称: 称呼对方家人——令尊令堂(去世称令先君)、令兄\/弟\/姐\/妹、令郎\/公子、令爱\/千金、尊夫人; 称呼对方——君、公、足下、阁下等; 称呼对方相关的事物——华诞(生日)、大作\/华章(作品)、府上(家)等等 谦称: 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

曲江区13849644729: “为”在古文中有几种意思? -
焦劳捷抚: “孰为汝多知乎”中的“为”意思是: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译文:“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或译成:“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文言文中,“为”的用法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动词 1读音:wéi.做,干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曲江区13849644729: 以为在文言文中的翻译:作为和以之为的区别 -
焦劳捷抚: 以为,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着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看作是神灵.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爱好治没有病的人并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2、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在南方夺取了百越地区,把它作为桂林郡、象郡.②铸以为金人十二.——把它们镕铸成十二个金人.“作为”所针对的是具体的行为,是既有的事实.“以之为”是一种主观的看法,不一定是事实.

曲江区13849644729: 古文中的“为”怎么读 -
焦劳捷抚: 徐伟今天,学习《文言文两则》.由于课前孩子们都进行了自学,所以一上课,我就请了几位同学朗读.(我觉得朗读是学习古文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时,问题出现了:当读到“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

曲江区13849644729: 古文中“为”字用法 -
焦劳捷抚: (1)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

曲江区13849644729: 文言文的文体知识有哪些? -
焦劳捷抚: 知识点总结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

曲江区13849644729: 古代文言文中 而 以 为 的用法 -
焦劳捷抚: 而 1、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复句的各种关系. A、表示并列,又.“侣鱼虾而友麋鹿” B、表示修饰,可不译.“顺流而东” C、表示承接,就.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D、表示假设,如果.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

曲江区13849644729: 文言文的文体知识 -
焦劳捷抚: 大的分:经史子集细分就多了:诗(古诗、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子词、元曲、乐府、民歌、打油诗)、书、表、策、论、志、辞、赋、散文(古文、骈体文)、小说、传奇、杂剧、折子戏、小品文、对联、灯谜、谜语、祭文、贺辞、檄文、榜文、告示......

曲江区13849644729: 文言文中"之"到底有几种意思? -
焦劳捷抚: 知道就好,没必要记住....文言文重在理解大意 ⑴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

曲江区13849644729: 古文是指什么? -
焦劳捷抚: 古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详解②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

曲江区13849644729: 古代文言里把男女叫什么? -
焦劳捷抚: 男子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 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