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之死》和《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讲述的历史故事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投稿:采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子路之死》: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叛乱,便担忧地对学生们说:“子羔与子路都在卫国,子羔或许能回来,但子路凶多吉少啊。”学生问为什么。孔子说:“子羔懂得权衡利弊,危险中懂得保存自身。但子路却性情忠烈,视死如归。”果然,孔子的话应验了。

子路在孔悝家中任职。卫太子蒯聩发动政变时,威逼执政大夫孔悝赶走卫出公。当时子路在城外,听说消息后马上往城里赶。半路遇到子羔,子羔让他不要多管闲事。子路说:“我拿孔悝俸禄,就要帮他分忧,怎能人家有难时就逃跑呢?”子路又遇到几个劝说他逃跑的人,他都不顾,径直跑进城里救孔悝。

蒯聩见只有子路一人来,就派两个武士去杀他。经过一番搏斗,子路中剑倒地,帽子也被打翻在地。子路挣扎着捡起帽子,戴上并扶正,说:“君子不能无冠而死。”说完平静死去。

《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孔子在鲁国曾做过类似于宰相的高官。在他的治理下,鲁国民风大改,甚至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鲁国的邻国齐国听说后,议论纷纷,说如果孔子执掌鲁国朝政,鲁国必将称霸天下。于是,齐国决定以美人计腐化鲁国。

当时鲁国执政者是季桓子,他见齐国送来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和一百二十匹宝马,顿时乐开了怀,开始沉迷于女色,数日不理朝政。孔子的学生子路说:“老师可以离开这个地方了。”孔子说:“等等,如果季桓子在祭祀祖庙时能将一份祭胙(祭祀用的烤肉)送给我,就说明他还没忘记礼节,鲁国也就还有救。”但让孔子非常失望的是,季桓子早就忘了礼数,只知沉湎于美酒女色之中了。孔子于是失望离去。



子路之死是卫国之乱中,子路与蒯聩相遇,子路不愿结盟还威胁蒯聩而且宣称他是胆小鬼,蒯聩也不愿释放孔悝并且派人击杀子路,后一个故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到达卫国,卫灵公邀请孔子和夫人南子一起去游览,南子与卫灵公同坐一车招摇过市,孔子独自坐在后车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由感叹没有见过喜欢道德像喜欢女色一样的人。

卫国时期,子路是孔子最为有名的徒弟之一,他为了劝解蒯聩,与其发生了严重的争吵,蒯聩便摘下了他的帽子,但是子路认为,无论是怎样的死法都要穿戴整齐。君夫人南子,因为一直贪恋好色,让孔子师徒备受侮辱,在此之后孔子便写下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子路之死》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子路从任性变成了君子, 是受到了孔子的教导;《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来自于论语中的一句话,讲述的是做人的道理,一定要注重自我修养,要控制人的弱点。


言 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 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 颜色而言谓之瞽什么...
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释义: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草率;话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的意思
一、释义:夫子说:我没见过刚毅之人。有人说:申枨就是。夫子说:申枨也是利益驱使才去做,怎么能算是刚毅呢?刚:直硬,坚强,果烈,刚毅之意;刚,强也。——《广韵》申枨【 chéng 】,名枨,字周,春秋时鲁国人,夫子学生。夫子在这里还是在讲仁,刚毅也是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像子路"千乘...

孔子的事迹和成就
此后,孔子曾经和鲁定公谈论治国方略。孔子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为季氏宰,对三桓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即“堕三都”,攻下了叔孙氏的封邑郈和季孙氏的封邑费,欲攻孟孙氏的封邑成,未成功。从《史记》的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孔子不仅善于用礼乐,而且善于用兵。五十六岁时,孔子“由...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的解 ...
解读: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是一个刚强的人)。”孔子说:“申枨个人欲望多,怎么能刚强?出处:春秋 孔子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

《论语》经典名句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君子之...

子路对“见南子”一事为何“不说”?其中有什么教育方面的玄机?_百度...
其实,子路是对孔子的“德”的观念有误解。因为在孔子看来,食色性也,喜欢美色是人的本性,而且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也就是说喜欢美色并不失德。子路对孔子的思想不能正确理解,把喜欢美色看着道德有问题,认为孔子的德行有问题,孔子当然大为恼火,急得赌咒发誓说“天厌之,天厌之!”这...

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故事有哪些??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兴。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孔子一行又从曹到宋,遇司马桓魋加害未成。再到郑国,与弟子失散,人讥之为“似丧家之狗...

孔子的名句?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共多少篇?
《论语》全书共20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

锦江区13376496246: 左传中关于子路的死 -
居世甲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

锦江区13376496246: 论语第19章的某一篇详解,我要上台演讲 -
居世甲磺: 19章第一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翻译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

锦江区13376496246: 论语子罕原文 -
居世甲磺: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译文: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论语·子罕第九》

锦江区13376496246: 克己复礼 基本含义 -
居世甲磺: 1.纵观论语,仁字是对夏商周的德字的继承和创新,“德”的古字,左边是“彳”,小走之意;右边上面是“直”,下面是“心”; 心直,就是心怀坦荡. 人之初,性本善.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善.以快的方式直抒胸...

锦江区13376496246: 如何理解“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
居世甲磺: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连海外真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 ...

锦江区13376496246: 子路是个怎样的人 -
居世甲磺: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称季路,鲁国人,是孔子的一个有名弟子.亦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 仲由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诺、忠于职守,《论语》中提到他是孔子门下四类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语、文学)...

锦江区1337649624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的意思 -
居世甲磺: 分别、区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 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锦江区13376496246: 逝者如斯夫的作者是谁 -
居世甲磺: 因为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个背景,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论语子罕篇...

锦江区13376496246: 子路是怎么死的? -
居世甲磺: 摘自《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在网上搜了一下,有种观点认为,子路系冠的带子被击断了,子路的冠歪了,子路认为这样的形象不符合礼仪,...

锦江区13376496246: 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 -
居世甲磺: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本意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连海外真心尊崇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