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作者&投稿:宿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故事~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扩展资料:
主要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8]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白话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三个故事全是一百字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白话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故事二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白话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
参考资料:http://www.dfg.cn/gb/chtwh/srgs/1-srgs.htm

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待

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只强调妥协友好

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

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

面,也是不全面的。纵观和横观人类历史,战争的 时

间要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地区要少于和平的地区。

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的唯一办 法,谦让、妥协、谅

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

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持、

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江南“四大才子”的故事
唐、朱、文、周前三人在历史上确实有各自的故事。而周文斌乃至“王老虎抢亲戚”的故事,也是后来文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的“吴中四子”是指唐、朱、文、徐,徐是,徐是明代文学家。他和李梦阳等人被列为“前七子”。他诗风明朗,但不懂书画,性格与其他三位不同。大概是这个原因,后来文人发明了一个美丽的周文斌来...

有谁知道“曹安杀子 ”的故事吗
王氏更是把小茴香看成是命根子一般,一会儿不在她跟前,硬是跟掉了魂一样。这一天,曹安又与妻子庞三春商量,想把她娘家陪嫁的嫁妆再拿回去卖了。任凭咋法儿也要把母亲的病治好。庞三春孝顺贤惠,啥事都通情达理,处处光为别人着想,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几可是卖了嫁妆的钱又打了水漂漂,病还是...

曾子杀猪的故事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白话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一边哭一边跟着她。他的母亲说:“你...

关于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

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逛街,不想带儿子,就哄儿子说,妈妈逛街回来就给你杀猪吃肉。曾子知道了,等妻子回来就把猪杀了,教育小孩子诚信,大人要先做到。

曾子杀猪的故事及寓意
曾子杀猪的故事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

五陂下宋公子的由来
五陂下宋公子是萍乡是流传的一个故事。在萍乡有句老话喜欢叫人家五陂下宋(送)公子, 讲的就是关于五陂下宋公子的故事。故事原由:民国初期五陂下有个姓宋的大地主, 家里不是一般的有钱 , 宋老爷中年得子 。 据说在宋公子出生的时候宋老爷正在码钱, 码着的钱山哄的一下倒塌了, 宋老爷...

“九子夺嫡”故事详情
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因皇十八子的病危而引发了一废太子事件。而后康熙便开始后悔,寻遍各种借口复立胤礽,但他与胤礽之间的猜疑却因此日益加剧,三年后(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下决心再废皇太子。自此胤礽便在康熙朝政治舞台上消失了。综上,胤礽被废黜储位,绝不是因为他“软弱无能”。相反,却是因为康熙给予他的过多特权...

《骆驼祥子》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骆驼祥子》故事概括是:《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

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讲的是谁的故事
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讲的是郯子的故事。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的故事讲述了郯子为了让年迈的父母恢复视力,不惜冒险进入深山,挤取鹿乳为父母治疗眼疾。以下是故事的详细介绍:1、主人公: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郯子是一位非常孝顺的人,为了让双亲安享晚年,郯子不惜付出一切努力。2、...

东洲区13166674285: 孔子的故事 - 搜狗百科
糜咸肠康:[答案] 孔子的故事: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

东洲区13166674285: 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
糜咸肠康: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

东洲区13166674285: 关于孔子的故事(要简练,一两句话) -
糜咸肠康:[答案]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大家才恍然...

东洲区13166674285: 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写出5个 -
糜咸肠康:[答案]《孔 子 小 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语).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

东洲区13166674285: 说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急, -
糜咸肠康:[答案] 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

东洲区13166674285: 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
糜咸肠康: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

东洲区13166674285: 孔子的小故事 -
糜咸肠康: “过庭语”就是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故事.在《论语.季氏》中有一章记载: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东洲区13166674285: 能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小故事有哪些? -
糜咸肠康: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下面讲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

东洲区13166674285: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查一查,说一说. -
糜咸肠康: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