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翻译 韩愈的原性

作者&投稿:夕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原性》:“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韩愈将人性分成三品,对于上品人性,可以用礼仪来教化,对于下品之性,既然无法改变,只有以威相加,以刑相制了。

是上者 不是土者 。。


在人性论中,绝大多数都认为人与人是一样的,只是被描述得不同的状况而已:要么性善,要么性恶,要么都无善恶,要么都又善又恶。博友可参阅我以此前已经介绍过的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性又善又恶论,及自然人性论。
董仲舒则提出不同的主张,其精神实质是认为人生来就不一样!为此,他提出了“性三品”理论。即把人分为三类:上、中、下三品。那么,这三品人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1、上品人。具有圣人之性:受命于天,近于全善;董仲舒所说的圣人包括三部分人:“具有高尚德行因而被受命为天子者; 某些至贤至圣的三公或大臣; 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被称为素王的孔子。” 在他看来, 圣人之性一方面是不教而善; 另一方面则是教人而善。
2、中品人。中品人介乎上品和下品之间,且可善可恶,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型。
3、下品人。下品人具斗筲之性:暝于未觉,近于全恶。董仲舒眼里的斗筲之民,他的本性就是教而不能善,因为禽兽是教而不善的。
董仲舒认为,上品和下品之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不受后天环境影响,但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可以进行干预。
唐朝韩愈对性三品论作了最为系统、完整的论述,他把人性划分为“性”和“情”两个部分----所以他的理论也被称为“性情三品论”。
他认为,“与生俱” 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成分,谓之“五常”,是人生来就有的。他还特别指出,“五常”之性在每个人中是不一样多的,上品之性具有仁而行于其余四者;下品之性反于仁而违背其余四者;中品之性仁有不足,其余四者也杂而不纯。“因此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善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缺失“五常”)。”
他认为,“接于物而生” 的“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欲、恶七种表现,是人接触外界以后才产生的。
难能可贵的是,韩愈还为如何管理好不同类型的人指明了道路:“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也就是说,用软的一手对上品人进行管理,即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肯定和鼓励,而用硬的一手对下品人进行管理,即给他们划定不能逾越的红线,一旦踩线越线,即行严惩,让其得不偿失。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从汉武帝始,一直遵循“儒法兼修”的治理模式,实质上就是基于性三品理论。其实,董仲舒当年只是给汉武帝建议用儒学取代黄老术,实行“儒学治国”,但不管是汉武帝,还是后世历代的皇帝,都取“儒法兼修”之术。实践证明,只要废其一术,即会出现问题,譬如,如果只用儒学治国,最终难逃被别人“阴谋篡权”的厄运,因为“下品人”会伪装成好人,而如果只用法家治国,则会导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结果,因为那些本来的好人也被视为坏人了。
儒法兼修这一模式也适用于大多数企业,因为大多数企业中,不管林子多大,却是上、中、下三种类型的人都有,因此,也必须儒法兼修,软硬并举。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赏析:《师说》赏析 韩愈的《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古人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韩愈看到这一点,并对魏晋以来直到唐代社会上形成的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深为不满。他勇敢地站出来指出教师具有“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作用。韩愈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传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发扬光大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正统思想。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他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道,非老子之道,非佛家之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古之欲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历代奉为圭臬。韩愈是以传这个“道”为己任的。因此,对道的理解是解读《师说》的一把钥匙。“受业”也是受儒学之业;“解惑”是指解答学者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问题。三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没有超出儒学范畴,因此韩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积极向上的就要好好教导,消极怠工的就好好磨练!


新教材语文课本课文《论语十二章》
孔子教伯鱼,无异于教他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远谓无私厚,非疏义。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 【白话试译】 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训吗?‛伯鱼对道:‚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

请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一阴一阳之谓道”_百度...
解读古文最忌断章取义,这句系词是《系词上》最后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并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与上文成因果关系,前因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后果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进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实际这里的“形”古通“型”。既“模型;楷模;...

中人以上才可教化 夏虫不可语冰《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6.21》_百度...
    朱子曰: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liè)等之弊也。    张栻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

什么是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下?
解读古文最忌断章取义,这句系词是《系词上》最后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并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与上文成因果关系,前因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后果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进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实际这里的“形”古通“型”。既“模型;楷模;...

高中带而字的文言文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

老子文言文翻译
这样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师道文言文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 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颜氏家训·教 子》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 ①,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非学非教文言文翻译句子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3. “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什么意思 ...

02b《非儒》第十八
颠覆上下,悖逆父母,下则妻子,妻子上侵。事亲若此,可谓孝乎? (注1):此段亦是儒者商朝习俗与父系社会矛盾之处。墨家指出其矛盾,并不等于墨家认为男女应该有差等,不认为男尊女卑。而只是推法的运用。 0345 《非儒》: 传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应之曰:此诬言也。其宗兄守其先...

西青区15136545667: 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翻译 韩愈的原性 -
锻询复方: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

西青区15136545667: 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翻译 韩愈的原性 -
锻询复方: 积极向上的就要好好教导,消极怠工的就好好磨练!

西青区15136545667: 韩愈五原译文 -
锻询复方: 指 唐 韩愈《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毁》五文. 五原 1《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

西青区15136545667: 《庄子.渔父》翻译 -
锻询复方: 《庄子·渔 父》翻译 【题解】 “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

西青区15136545667: 《孟子. 离娄上》部分 翻译 -
锻询复方: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

西青区15136545667: 求《项羽本纪》的原文及翻译. -
锻询复方: 原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

西青区15136545667: 留侯论的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
锻询复方: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

西青区15136545667: 求翻译一下这则论语 -
锻询复方: 本文出自《论语·微子》因篇幅过长,根据大意分11段进行注释和翻译: 【第一段】 微子去之(1),箕子为之奴(2),比干谏而死(3).孔子曰∶“殷有三仁焉(4)!” 注释: (1)微子:“微”是国名,“子”是爵位,名启,商纣王...

西青区15136545667: 颜氏家训的全文翻译 -
锻询复方: 各个篇目都有,选择性的参考吧~!支持我就别网赏分哦,谢谢!! 颜氏家训(原文+译文)2006-11-13 15:13================================================================ 序致篇 ==================================...

西青区15136545667: 韩愈五原原文及译文 -
锻询复方: 【原道·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2],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