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诛杀少正卯

作者&投稿:郅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历史长河中,孔子诛杀少正卯这一事件引发了八百多年的学术争议,众多视角纷繁复杂,对学术研究构成挑战。本文旨在拨开迷雾,通过严谨分析,揭示这一事件的真相。我以非学院派的视角,凭借匡亚明《孔子评传》的启发,决定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以《论语》、《左传》的缺失记载为切入点,探讨古籍研究的原则——质疑需确证,不可仅凭主观臆断。

首先,我们注意到《荀子·宥坐》、《史记》和《孔子家语》中的记载虽有提及,但其可靠性受到质疑。《论语》并非孔子言行的全记录,且《左传》与孔子关系的描述较少。质疑者引用《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等言论,试图寻找矛盾。然而,孔子并非完美无缺,他也有个人情感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使得某些事件如杀少正卯的判断变得复杂。孔子作为个人,言行有时并不统一,这在《论语》中已有体现,如他赞许子大叔杀盗与他的教诲看似矛盾,但那只是说明他的观点并非始终如一。

对于《荀子·宥坐》中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记载,即使可能非其亲笔,但多部古籍中相似的描述使得质疑其伪造显得困难。孔子的言行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反映出他作为政治家的权衡与选择。例如,他虽提倡温和治国,但在严苛的治理和道德原则面前,他选择了后者,这在《左传》的记载中有所体现。

孔子弟子整理《论语》的可靠性问题也值得讨论。面对《荀子》的内容,我们需保持开放态度,期待新的考古发现。孔子对于“佞”人如少正卯的厌恶,体现在他主张远离佞人,而少正卯的罪行严重,可能促使孔子采取果断行动。然而,质疑者质疑其合理性,认为政治斗争中的手段可能超出常规。这反映了古代学者对孔子形象的简化和对政治斗争的忽视,如朱熹的观点。

尽管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可孔子的决定,但质疑者认为是出于政治考量。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也遇到困难,这说明他的言论并不总能立即生效。因此,我们不能仅凭《论语》中的片段,就忽视了孔子作为政治家的策略和决断。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争议,尽管难以证实,但结合《荀子》的记载和历史背景,我们看到孔子在面对道德与政治的冲突时,选择了坚决的行动。这并不违背他的道德原则,而是作为政治家的权衡。历史学者应尊重古籍的多元解读,理解孔子作为复杂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而非将其简化为单一的儒家形象。

总的来说,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件是一段历史的疑云,但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与决断。理解历史人物,我们不能仅凭片段的记载,而应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历史背景,以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去解读历史。


孔子杀少正卯的典故
孔子杀少正卯的典故如下: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上任后第七天就以“君子之诛”的名义将少正卯杀死,并曝尸三日。原因在于少正卯被认为具有五种恶劣品性,即“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这些品性被认为是惑...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文中并记载孔子向其门人叙述诛杀少正卯的原因,说:“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顾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接着,孔子还进一步强调少正卯的危害性,指出他“居处足以聚徒成群...

孔子因言诛少正卯是怎么回事?
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孔子诛杀了少正卯,甚至根本没有证据证明有少正卯这个人的存在。按有关的记载,“少正卯”是当时的学问家,是鲁国的闻人,甚至后来附会到姓“闻”的是他的后人。少正是官名,卯才是他的名。他和孔子一样开办私学,其学术影响远大于孔子,他讲课的时候孔子那边就没人了,让孔子...

孔子为什么要诛杀少正卯,少正卯真的是小人,还是诛杀本身是学派之争...
孔子诛杀少正卯,实际上是政见不合导致的排他性的表现。当时的少正卯在鲁国很有名气,很有吸引力,以至于连孔子的学生都被吸引过去了。如果大家都去学习少正卯,就会贯彻少正卯的思想,那么,孔子所主张的思想,就会被抛弃,那么鲁国贵族的统治也就成问题了。自从少正卯开办学院以来,因为他能说会道...

孔子杀了少正卯还要暴尸三天,心中要有多大的怨毒才能做到这样呢?_百度...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维护贵族利益,因此孔子在鲁国得到支持;而法家代表人的少正卯,虽然在民间享有很大的名声,却因为反对贵族特权而遭到贵族阶级所排斥。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一上台就诛杀少正卯,而且暴尸三天。这一做法其实是在向鲁国的贵族集团大献殷勤,希望换取他们对其在鲁国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的支持。自...

孔子诛杀少正卯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

春秋战国时,孔子杀少正卯合法吗?
孔子杀少正卯是春秋历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一桩疑案,后世是非曲直争议很大。据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以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掌权方七日,诛杀鲁大夫少正卯。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言辞凿凿,即少正卯有“五恶”,但煌煌言辞后面,总结起来却不过四个字:“妖言惑众...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史记》中记载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但诛杀少正卯记载的真实性存疑。记载中孔子认为有五种人是必须要杀,比强盗小偷更该杀的。第一种人分得清事理,但是内心险恶;第二种人说话虚伪,但是很...

孔子杀少正卯的五条理由
《荀子》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五条理由是:"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

孔子杀了少正卯为什么暴尸三天?
孔子和少正卯结怨由来已久,而且是学术上的纷争。他之所以诛杀少正卯,纯属公报私仇。儒家文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甚至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创立儒家学派的孔子被称为圣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能够称得上圣人的人屈指可数。孔子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圣人,当然,不仅是因为他创立...

遂平县13393792327: 孔子诛杀少正卯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梁服海康:[答案] 《荀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

遂平县13393792327: 孔子诛少正卯是怎样一件事? -
梁服海康:[答案] 孔子任小司空的时间很短,即就任大司寇.说到大司寇任上孔子的作为,这里需要首先弄清楚一件历来纠缠不清的公案,即孔子是否诛杀大夫少正卯一事.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一案,其源头是《荀子·宥坐篇》的记载,后来在《吕氏春...

遂平县13393792327: 孔子诛少卯是怎么回事? -
梁服海康:[答案]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

遂平县13393792327: 孔子诛少卯是怎么回事? -
梁服海康: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 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 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 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於人,则不得免於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 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 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 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 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遂平县13393792327: 孔子诛少正卯的古文翻译 -
梁服海康: 孔子做鲁国的代理宰相,上朝听政才七天就杀了少正卯.他的学生进来问孔子说:“那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啊.先生当政而先把他杀了,该没有弄错吧?”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其中的缘故....

遂平县13393792327: 孔子因言诛少正卯是怎么回事? -
梁服海康: 好像当时孔老二还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来.少正卯也是个大臣,老孔好象说他乱国吧,我认为是老孔嫌他在政治上抵触他吧. 《史记》卷四七 孔子世家第一七: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里面就这一句话.记得好象论语里还说来:少正卯他坐在那里,孔子过去他没站起来,空子就过去用拐杖打他,接着说了那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我认为少正未尝不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是他可能就死于了政治纷争.因为所谓的乱鲁不过是孔子的角度,从他的角度法家墨家等等都是错的.

遂平县13393792327: 孔子杀少正卯是怎么回事呀?孔子杀少正卯是怎么回事呀...
梁服海康: 这是以讹传讹的谣传.乃法家后学所栽赃于孔子.徐复观先生有考证文章驳之,可参考.

遂平县13393792327: 孔子真的诛杀了少正卯吗?
梁服海康: 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他的“仁、义、礼、智、信”规范了做人的基本...

遂平县13393792327: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翻译 -
梁服海康:[答案]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