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作者&投稿:盍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有人说孔子的被任用,主要得力于其学生、也是鲁国三家之一的孟孙氏(孟懿子)的推荐。其实,孔子的出仕,与鲁定公、孟懿子都没有决定性的关系。真正想到任用孔子的,还是实际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桓子。季氏家臣阳虎的作乱一直延续了多年。直至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他又想杀死季氏篡夺全部权力,被打败而逃奔齐国,后又被齐国所弃而奔晋。表面上看阳虎之乱已平,但是鲁国的政局并没有真正安定下来,费邑的公山不狃,邑的公若藐等家臣仍有很大的实力,对于鲁国公、卿都存在着大的威胁。在周边关系上,又与大国齐不断发生着摩擦并日趋紧张。此时,继任国卿不久的季桓子,面对这样的局面不免有力不从心之感。先不要说孔子少见的博学多识与巨大的社会声望,单是他坚定的维护公室权威、渴望安定和平的政治态度,就引起了季氏的重视。尤其是孔子反对“陪臣执国政”的立场,以及孔子对于阳虎与公山不狃的拒绝,才是季氏最终选中孔子的根本原因。

孔子任小司空的时间很短,即就任大司寇。说到大司寇任上孔子的作为,这里需要首先弄清楚一件历来纠缠不清的公案,即孔子是否诛杀大夫少正卯一事。

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一案,其源头是《荀子·宥坐篇》的记载,后来在《吕氏春秋》、《说苑》、《孔子家语》、《史记·孔子世家》等书中均有记载,说孔子为政七天就杀了“鲁之闻人”少正卯,这里不仅将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予以坐实,更找出了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深层理由:原来少正卯与孔子素来有隙,在孔子讲学的时候,少正卯也授徒讲学,而且学生很多,曾使孔子的讲课处“三盈三虚”,好多次没人听孔子的课了。现代学者蔡尚思认为:荀况是离孔子最近且最崇拜孔子的思想,他的记载应当是忠实的;汉以后许多学者都作了同样的论述;清末尊孔子的梁启超也不得不认为诛少正卯是孔子的一个污行;孔子与少正卯不仅是学敌教敌,还是政敌,而且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并举《左传》中子产的儿子先宽后严将盗“尽杀之”而被孔子赞美为“善哉”的例子,说明孔子杀少正卯确有其事。(《不宜抬高孔子——评匡亚明的〈孔子评传〉》)特别是“文革”时期,更是把孔子诛杀“法家少正卯”作为孔子的一条罪状。

但是从朱熹以来,特别是自清人阎若璩、崔述、梁玉绳、江永等人以来,以至当代杨景凡、俞荣根、匡亚明、钱穆等专家学者,均对孔子诛少正卯一案,持否认态度。他们的观点也相当有力,即:一是孔子诛少正卯事仅见以上所列书籍,而不见《论语》、《左传》、《春秋》等经传,以为像孔子诛少正卯如此大事,竟不留一点记载痕迹是说不过去的。二是孔子秉政七日,就以一大夫(孔子)而杀另一大夫(少正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春秋时代的孔子身上,是不可设想的。因为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并且他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如季康子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问题时,就遭到了孔子的反对,说“子为政,焉用杀”。孔子的后裔孔令朋,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还认为:“孔子在鲁任官时,军政大权操于季氏三卿之手。孔子虽任大司寇,仍须听命于季桓子,不能想象越过季桓子任意杀人。”因此,他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七日而诛少正卯,非孔子所能为,非孔子时所需为”。更有尊孔者,甚至认为连少正卯这个人也是虚构的。还有的以为“诛”字在古代可以释为“责”字,孔子诛少正卯,实则是责少正卯。

我们还是需要将最早记载这一事件的文字录出。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于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荀子·宥坐》)

对于孔子所列少正卯的五项罪状,孔颖达在《礼记·王制·疏》中,有过这样的解释:“行伪而坚者,行此诈伪,而守之坚固,不肯改变;言伪而辩者,谓言谈伪事,辞理明辨,不可屈止;学非而博者,谓习学非违之书,而又广博;顺非而泽者,谓顺从非违之事,而能光泽文饰以疑于众;如此者,杀。按《史记》: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之类是也。”

写过《论衡》的王充,还记有孔子与少正卯交恶的具体根源:“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并字训对峙,对立,即唱对台戏)。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夫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圣,又不能知少正卯(之佞),门人皆惑。”是说少正卯的名气与孔子的差不多,他也开门办学,可能效果也好,好到使孔子的学生除了颜渊都曾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三盈三虚”。

对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场面,《孔子家语》中说“戮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够可怖的,杀罢,还要陈尸于朝廷之上三天,以扩大教育的效果。
至于孔子诛少正卯的意义,更是论者众多。如西汉刘安就说:“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淮南子·氾论训》)意思很明白,理由也很光明正大,为了天下安宁,必须杀鸡儆猴。

这一事件,教益良多,我们不得不仔细剖析。

教益之一:杀不同政见者或者杀利益相争者,是古已有之,后世当提高警惕。少正卯也是个“闻人”,只是他的“闻”与孔子的不同,他好像有点邪门歪道,起码杀他的人是说他宣扬的是邪门歪道、异端邪说。

教益之二:百姓聚众不行,聚众闹事更是不行,也是古已有之。“小人成群,斯足忧矣”,一让执政者忧,那就有了打开“杀戒”的危险。谈情说爱的《诗经》也就成了杀人的号角,“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所列少正卯罪状,归纳起来无非是: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邪荧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也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精神污染”。

我们当然还会记得孔子与老子的分歧。固然,以老子的年龄、学问、资历,孔子对老子是尊敬有加的。但是他们两人在心里十分清楚分歧所在。老子是走的流沙避世之途,却也说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圣人不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之类“大逆不道”的话的。而孔子基本是走的上层路线,要入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教益之三:提倡过言论自由,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人,一旦掌权执政,也会立即走向反面,马上禁止言论自由,甚至可以因言杀人。杀了人,还要给被杀者戴上许多难听难看的帽子,以儆众心,也安己心。

在孔子诛少正卯之前,另一位思想家邓析,已经被郑国的子产诛杀。郑国的权相子产,本来是个有着民主意识的执政者,他曾经坚决反对毁掉大家自由言论的场所“乡校”。但是,一旦有向他的“执政”提出挑战的,他也就不客气了,杀之而后快、杀之而后安。听听邓析的这些话,就可以想见邓析的为人与他的必然人生结局了:“天于人无厚也,君于民无厚也……何以言之?天不能屏悖厉之气,全夭折之人,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无厚也。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继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欲执法诛之,此于民无厚也”(《邓析子》)。这是在公开地骂天骂君,说他们不公平不厚道,不神圣。

《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了这位滑稽人物和汉武帝的一段谈话,说的是圣君用人一定能够把各方面的人才都安排到最恰当的位置上。这位滑稽人物是这样建议的:请周公为丞相,姜太公为将军,孔子为御史大夫,子路为执金吾……看来,孔子也只能在体制内当一名谏言者。

教益之四:孔子的杀人,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到了汉朝,皇帝觉得孔子杀少正卯杀得真是好,“正合朕意”,于是就让博士们将这一条写进了《王制》之中,成了问罪治罪的法律条文:“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真是一个“杀”字,源远流长。“伪”与“非”的解释权,当然在执政者手里,就算是你不“伪”不“非”,他定你个“伪”或“非”或者又“伪”又“非”,也一样地说杀就杀。杀了,虽纯属“莫须有”,也还有根有据,不仅这是《王制》的规定,而且还有圣人处理这一问题的案例可循,“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诛少正卯之类是也”。

“少正卯”,也就成了杀人整人的借口,从汉至于清末,络绎不绝。

王尊以五官掾张辅为少正卯,将其系狱致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李膺以野王令张朔为少正卯,杀之于洛阳狱中(《后汉书·李膺传》);明思宗朱由检以少詹事兼朝翰林院侍讲学士黄道周为少正卯,将其削籍下刑部狱,责以党邪乱政,杖八十,并最终被永戍烟瘴边疆;清末洋务派文人陈玉澍,以变法维新派首领康有为为少正卯,并以孔子的两观之诛为样板,请求慈禧速诛之;清末京师大学堂监督刘廷琛以杨度为少正卯,奏请诛杀……到了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个被诛杀了两千多年的少正卯,算是被翻了一次案,成了受了冤屈的法家,而孔子则又成了阻碍进步的称谓而被利用来打人。虽属闹剧,却也映出了历史一贯的真相真情真意。比“文革”早十年,即一九五七年,曾被歌赞为“没有一点奴颜与媚骨”、“空前的民族英雄”和“三个家”的鲁迅,却被歌赞他的同一个人判断道,如果鲁迅活着,“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这是一九五七年七月的一个晚上,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毛泽东回答翻译家罗稷南“主席,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的提问时所说的话。原因恐怕也在于,歌赞鲁迅时,还处于在野的地位。对此,林贤治先生认为:“知识分子的实质地位如何?无权者而已。从大清帝国到国民党的‘党国’,从随随便便杀人到书报审查制度,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唯靠个人的自由的抗争……一般而言,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是冲突的,鲁迅却很特别,社会责任直接体现在自由的选择上面。在黑暗王国里,反抗即责任,何况为社会而反抗。”(《一个人的爱与死》)孔子也做过这样的反抗,只是他当了大司寇,迅即以杀扑灭了别人的反抗。只有到了他沦为在野,在列国流亡的时候,才会再度想起与执政者不合作的反抗来。

很辛苦 多给点分

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他的“仁、义、礼、智、信”规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五十一岁时,始任鲁国中都宰,后升迁为大司寇。齐、鲁夹谷盟约,孔子被鲁指定为相礼,即鲁摄相。可是,孔子任摄相仅七日,便诛杀鲁大夫少正卯,人们都万分惊讶。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
《苟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逼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日: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日心达而险,二日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辨,四日记丑而博,五日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此人品行恶劣,邪言惑众,有危害国家安全的预谋,因此诛之。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大司寇行摄相孔子像事,诛鲁大夫敌政者少正卯。
尽管一些史书沿袭此种说法,然而,仍旧有许多人对此疑问重重。
孔子一生主张“仁”,宣扬“仁爱,爱人”,怎会采取极端作法,诛杀同僚呢?当初,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道:“子为政,焉用杀?”可见,孔子是反对杀人的。他摄相仅七天,怎会大开杀戒呢?
再有,如果孔子真杀了少正卯,为何《论语》不载,子思、孟子不言呢?《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专门辑录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书卷,杀少正卯这么大的事情,为何只字不提?子思、孟子的著作《中庸》、《孟子》都未提及此事,与孔子隔了两百多年的萄子却有声有色地记载了此事,有什么根据呢?是否道听途说?
史载,鲁定公与齐景公夹谷会盟时,孔子任司寇。鲁定公知孔子懂礼法,所以越级任命他为相,负责会盟时礼仪主持称为“摄相”。孔子的职责是礼相,没有权利杀鲁大夫,他又怎会诛杀少正卯呢?
有反对此种意见的,也是以夹谷会盟为例。当时齐、鲁会盟,齐由晏婴作相礼,鲁有孔丘作相礼。两国签署盟约后,齐国歌舞乐队进行表演。齐国安排孔子登东山小鲁处此地位于山东省邹县峄山,《孟子》中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西夷人表演野蛮的舞蹈,被孔子制止。齐国又挑侏儒来唱描写鲁国文姜淫乱的诗,羞辱鲁国。孔子怒喝道:“匹夫羞辱诸侯,其罪当斩!请齐君下令,齐司马执法!”齐国没有任何表示,唱小曲的小丑仍旧在嘲笑鲁国。孔子急中生智,高喊道:“齐鲁既已通好,订立盟约,就如兄弟一般,鲁司马执法与齐司马执法都一样!”孔子命令鲁司马申句须上前执法,杀掉了男女侏儒领班。再也没人敢唱污秽小曲了,连齐景公也被吓得目瞪口呆。孔子的坚决果敢维护了鲁国的尊严。为了鲁国的国家声誉,孔子当机立断斩杀齐国侏儒,没有辱没作为摄相的使命。孔子也因此受到鲁国百姓的尊重。
至于少正卯,五恶兼有,小人桀雄。如果听凭他聚众滋事,发展反对势力对抗国君,鲁国的祸患就大了。在紧急时刻,孔子果断地除掉这个恶人,维护鲁国的稳定安全,也是可以理解的。除恶便是扬善,诛杀坏人就是保护好人,这与孔子的“仁爱”观点并不矛盾。孔子杀死少正卯,确实有这种可能。
孔子是否诛杀少正卯?事实真相又是怎样的呢?只有等待以后揭晓了。

《史记》中记载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但诛杀少正卯记载的真实性存疑。

记载中孔子认为有五种人是必须要杀,比强盗小偷更该杀的。第一种人分得清事理,但是内心险恶;第二种人说话虚伪,但是很有辩才;第三种人行为邪僻,但是坚定不移;第四种人志向愚陋,但是知识广博;第五种人行为不正,但是表面好施恩泽。

这五种人都有懂得思辨,知识渊博,聪明通达的好名声,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如果让他们大行虚伪的一套,招摇撞骗,他们的智慧能够感染群众,强大的势力能够独立于世,这是奸人中的枭雄,不能不杀。凡是这五种人中的一种,都应该杀,而少正卯兼有五种罪行,所以先杀了他。

最迟从朱熹开始,后世儒生或疑古学者逐渐运用各种各样的疑古手段质疑诛卯记载的真实性。质疑的角度包括史学举证、制度沿革、人情世故常理分析、孔子品行对比等等。

扩展资料:

存在的相关争论疑惑:

1、春秋时期的信史是《左传》,关于孔子最真实的记载出于《论语》,而偏偏这两部书中没有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

2、以鲁国当时的政局,孔子这个司寇实际上权力非常小。以少正卯这样影响力的人物,孔子恐怕根本没有权力杀他。

3、关于少正卯这个人,历史上没有记载。

4、孔子执法,注重教化与和解,用刑罚非常慎重。

5、孔子胸怀很宽,并且非常自负。如果真有少正卯这样有学问头口才的人,孔子就算不跟他结交,也要跟他辩论。

6、孔子这段话的方式与《论语》中条理清晰、说理充分的风格实在相去太远,根本不像他说的话。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孔子杀少正卯了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原因后世有几种说法。少正卯是鲁国的大夫,和孔子一样都开学堂教学生,而且这个人讲课很有一套,讲话很有吸引力,很多人包括孔子当时的一些学生都被他诱惑过去了。孔子杀少正卯有人认为孔子是报私仇,杀人泄愤。

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讲到:“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时说道这里的“忍”字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

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孔子杀少正卯是认为这个人又巧言乱德的能力,他的那一套学说对当时的社会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当机立断,把他杀掉。

扩展资料

孔子杀少正卯的影响

1、孔子诛杀少正卯,是其一生中无法洗刷的污点。孔子创立儒学,被奉为儒家圣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在道德情感上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地步。

2、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正卯



一、事起的缘由 最早记载孔子杀少正卯一事的是在《荀子》一书中。是这样的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荀子·宥坐》) 孔子当过鲁国的宰相,官虽然大,但是由于鲁国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国家,所以实际上虽然官至相位,也仍然是小官而已。但是拥有的权力可不小的。这个才当了七天的鲁国相的孔子竟然就开了杀戒,竟然杀了一个少正卯。引后人们一直是相信的。但是南宋又出了一个圣人,叫朱熹的提出了质疑,因为他实在是太爱孔圣人了,如果没有孔圣人的完美无缺,也就不会有他的荣华富贵。无论孔子说这个少正卯 “有恶者五”,其实也还是说不过去的。况且就是看孔子申辩的杀人的五大理由来看:“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 即使这五条理由完全存在,也不足以杀少正卯。特别是第一条理由,也是孔子认为最为重要的一条理由,什么“心达而险”,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这个人有点居心叵测,想入非非了。这就是最大的罪状了。用这样的理由杀人,实在是开了莫须有的先例。后来南宋赵构、秦桧借此理由杀掉抗金英雄岳飞,当然也就不稀奇了。如果此事成立,后人无论怎样爱护孔子的名声,怎样尊孔、敬孔、爱孔,总也还有一丝丝阴霾在内心。因为一边说仁义,仁者爱人,一边就这样草菅人命,无论怎样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且难以让人接受,只能认定孔子是一个爱好杀人,且只能以为做官就要杀人摆威风来解释此种现象了。所以南宋新圣人朱熹,意识到此事在历史上虽然是小事一桩,但是确实是圣人名誉,事关重大,因此一定要为孔子翻案,说这个事情是别人捏造出来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孔一生主张仁爱,所以,他不可能乱杀无辜,践踏生命。 因此,少正卯来是可能是该杀的人,但是孔子列出理由显然远远不够,因此,朱熹想到更好的翻案理由,即认定根本就没有其人其事,这个圣人杀人事件完全是荀子捏造出来的。因此用怀疑少正卯这个人是否真正存在过的办法达到目的是最省力而且是最有力度的,这样没有其人,当然孔子就是干净之身了。此种推测也是非常可怕的。联想到二战时希特勒及斯大林所要杀之人,不是以有没有罪来论处的,而是从根本上就否定你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 这事如果落在我头上,人家说根本就没有产生过一个叫“许锡良”的老师,那么时间一久,我也只能成为“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牺牲品了。反正那时大家都死了,任由后人来猜测了。历史就是这样变成了一个可以任由胜利者随便涂改打扮的小姑娘的。(联想到伟人曾说过:“历史是由胜利写的”,感觉更可怕了。)所以,想想此种思维方式也很可怕。因为此种推测也是全无根据的,也仍然是一种新的莫须有,就像孔子可以以“居心叵测”罪名来杀人一样,朱熹也可以以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什么少正卯这个人来为孔子避讳。前人记载下来的文字又是那么简单,而且缺乏背景,述说理由又从来不擅长,连讲理都不会。而且这个少正卯究竟是什么人?似乎也很难考证。中国学术思想之混乱,确实是千年来的糊涂账,说这样的历史文化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思想文化,其实并不过分的。中国思想贫乏,仅从此事也可以看出一点。 但是,荀子作为敬孔尊孔的儒家之一重要流派,他为什么要往自己的先师圣人般的老祖宗身上泼这等污水?而且说得又那样维妙维肖,简直如同亲聆孔子述说一般。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与语言又是那样符合孔子说话的语气。所以,我们相信更靠近孔子的荀子呢,还是相信南宋的朱熹呢?我以为相信那边都无足够依凭。此事似乎就成了一个无头的千古奇案。把它考据出来虽然也不可能为少正卯正名申冤,或者为孔子正名申冤,但是事关圣人的名节,我们的圣人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就是正名份。“名不正,而言不顺”,此事确实事关一个民族文化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圣人还能不能再受人尊重崇拜的关键性理由。这个理由比萨达姆该不该判死刑的理由显然是重要多了。 在犯罪学上,我们知道杀人有动机,有作案时间、能力这些必要条件,才有可能成立。就作案条件来说,孔子确实当过短暂时间的鲁国宰相。是在当宰相才七天的任上就以五条“莫须有”的借口杀掉了少正卯。以宰相之实权要杀一介平民,在古代这实在是易如反掌的事。而且孔子确实是喜欢当官而且喜欢摆官架子的。他曾经急哄哄地说如果有人给他官当,他将只用一个月就大见成效,三年就大功告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十三》)一旦当官,就终身都要坐马车(“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第十一》)。也就是才当了几个月的县处级干部,就要求终身享受县处级待遇,不肯走路,说自己是大夫之身位了,不能与平民百姓一样了。从这个方面来推测,如果孔子与少正卯之间是无冤无仇的话,孔子杀少正卯可能是出于摆官场威风,显示手中有权,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官至宰相还没有杀人的权力,那么当官何用?用吴思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孔子拥有了一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合法伤害权力”。从潜规则来解释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哲学史》中的考据,说少正卯其实与孔子是一个非常想像的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社会影响力。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时代,也是一个以思想学问渊博见长的人。在此方面,他的魅力比孔子还要大得多。孔子“述而不作,信而爱古”,行“有教无类”之法则,大量招收学徒,一时间,孔门之下门庭若市,但是,孔子实施“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体现什么教育民主和平民教育,而是从经济上思考的结果。想当孔子的学生,别的条件都是次要的,估计连智商七十以下的弱智都可以成为圣人徒。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交得起学费。也就是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也就是要交足了学费,他才对你“诲人不倦”,  这也就是这是头等重要的办学条件。这个条件,就有点像今天民间办的贵族学校一样,只要你肯交起足够的学费,智商与学业基础是不用过问的。吾友子虚先生常曰: “分析问题要从经济入手,人是要生活的,经济这个因素不可或缺。”我以为此法虽然是西洋圣人兼革命导师德国的马克思先生的法宝,但是,我们长期习惯了只是空洞地喊喊而已,真到实际应用时却往往忘记了人还要吃饭、穿衣、住房、婚嫁繁衍之人类的俗之又俗的事。尤其经济类的事一旦落到圣人头,就会有代圣人言的家伙出来说什么“正其谊不计其功,谋其道不计其利”之类的大话臭话。仿佛孔子一旦圣了,他就不用吃喝拉撒睡一样。  据说孔子是第一个办学的,生意当初真是好得不行,一生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大收学费。学生交的肉干早已是吃不完了。此种独门垄断的教育生意做起来多么好啊。可是,这样的好景不长,此时出了一个少正卯,而且他也生在鲁国,据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考据说 “据说有少正卯,‘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 “成功学”的奥秘。推测起来无非是这些:或者是学费上的优惠政策,或者是其人格魅力与思想学说远比孔子要大吧,现在已经无从考了。也可能是毕竟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创见太少,又总也做不了官,实现不了他的办学时招收学生的广告目标:“学而优则仕”及“学也,禄在其中矣”的教育承诺吧?总之是吸引力自然就不够的了。据冯友兰大师考据说:“少正卯也曾大招学生”,结果把孔子的学生都抢光了,只剩下一个颜回没有走,坚定不移地留在了孔门 。(“孔门人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心隐篇》,刘勰《新论》卷四,涵芬楼影印《汉魏丛书》本,页八,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第31页。) 就是说孔子曾经招收三次学生,但是都被那个天杀的少正卯吸引走了。一段时间里几乎饭碗不保。他们此举,此真乃前世冤仇未解,今世又结焉。还好留有一个颜回坚定不渝地跟定了孔子。这叫跟对了人,站对了位。后来颜回能够意外以学生身份躲在颜庙与孔庙里吃冷猪肉,此功劳不可小也。当然,这也是孔子后来特别喜欢颜回的原因之一。关键的时候他经住了革命的考验。少正卯有如此的与孔争相办学,争夺生源之战的经历,与孔子结下冤仇也是自然而自然的事了。只是当年孔子也只是一介平民,不过是精通“六艺”而已。拿捏不了这个势头比自己还猛的少正卯怎样。但是后来,情形就不同了。孔子四处寻官做,此时终于事遂人愿,当上了鲁国的太宰与大司寇,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当上了县处级干部(子实注:因为鲁国之首都 ——曲阜市至今还只是一个县处级市而已。)可以有公权来消灭自己的对手了。所以,才当了七天官就搜罗了五条莫须有的罪名要致少正卯于死地,正是这种公报私仇的好机会。不要说才上任七天就杀人,其实如果可能的话,简直想当天就杀的。只是考虑到“欲速则不达”,才改成七天再杀的。所以,七天杀人有什么“过速”地方?如果再不报此仇,唯恐后面就没有机会了。确实孔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当了三个月的鲁国宰相,把个鲁国搞得一塌糊涂,混不下去了,只得另寻他路。幸亏他报复得及时,否则他又没有机会了。但杀完了办学竞争对手后的孔子,也没有当成多久的鲁国宰相之官,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国君,找寻新官位,去找新的依附对象,致死无功而返,病死鲁国,死时终年73岁。 三、结论:孔子杀少正卯是大有可能的   以上也只是推测。虽然是有根据的推测,但是也还不是充分的证据与完全的事实。只是证明了孔子杀少正卯的动机和条件是存在的,而且是充分存在的。至于杀没有杀,确实还需要第一手证据。但是,判定杀与没杀现在如果用审判萨达姆的手法,恐怕是因时日太久,许多证据都无从证实也无从证伪了。照此类严肃的事情用此等莫须有的推测的办法也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只是,如果只允许那个南宋的朱熹圣人以莫须有的方式为孔圣人开脱,就不允许现在人以推测的办法为少正卯申冤,有点不公平。更何况从历史给出的有限事实来看,孔子杀少正卯存在着充分的作案时间、条件与作案动机。想到此时才想起要写这个题目的。另一方面,从中国人后来的种种历史真相,与中国人的做事传统与潜行规则来看,此种情况并不算是极其恶毒的。因此,即使有此事,孔子与后来的一些专以草菅人命为乐的独夫民贼比起来,真的还算是一个很清白很完美的人。但是,我们塑造圣人及榜样总是唯恐其不完美无缺。在古时,杀个从来没有当官的平民是芝麻小事一桩而已,杀千万都是可以的,只是不要


孔子因言诛少正卯是怎么回事?
所以说,孔子杀少正卯根本不合当时的法,甚至是没有的事。法家作为儒家衍生支流,既要尊重孔子,又要突出论证自己观点,所以荀子让孔子也出来杀个人,以体现圣人也是主张杀伐的。韩非子更是大肆渲染。《孔子家语》在编撰的时候,也在众口铄金中加入了这些杂言。《史记》的记述原则是必须有文献参考,而...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为何说是个杀伐果断的人呢?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绝非是个弱鸡,而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狠人,他刚担任鲁国大司寇7天,就把少正卯给杀了,并且曝尸3日。这在当时,连孔子的弟子们都感觉莫名其妙,自己的老师孔子为何要杀死少正卯呢?孔子最后给出的答案。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有大学问,在当时被称为&ldquo...

孔子杀了少正卯还要羞辱他,心中要有多大的怨毒才能做到这样?
孔子杀害少正卯可以说是他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污点。我们都知道,孔子创立了儒学,并被视为儒家圣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在道德和情感上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孔子为什么要杀死少正卯,让他的身体暴露三天呢?作为一位伟大的圣人,孔子为什么如此残忍?1:孔子为自己辩白,少正卯有五大罪状:...

杀少正卯是什么意思?
杀少正卯是个典故,是说孔子杀了少正卯这个人。少正卯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孔子在鲁国上任后七日,便将其处死。这个典故最早出自《荀子》,但也有后人论证说孔子并未杀少正卯,具体的你可以百度少正卯这个词条

孔子杀了少正卯还要暴尸三天,他心中到底有多大的怨毒才会做到这种程度...
少正卯是变革派,而且坚持法家变法,这就大大触动了鲁国大家庭的利益,而孔子是一贯主张周礼、复古,显然是个保守派。孔子虽然主张为政以德,反对齐之以刑,但并不排斥刑杀,也曾说宽猛相济;至于擅杀大夫,春秋时代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了。而且孔子任司寇时,鲁国内乱,孔子临危受命,以卿位大司寇身份...

孔子诛杀少正卯是仁的具体展示吗?
孔子杀少正卯,首出于《荀子》,而后《史记》《孔子家语》都有记载,似乎成了一个“史实”,但是,《史记》是汉朝跟据部分文献编撰的,《孔子家语》是三国时期的“伪作”,不可信的。真正的源头就是《荀子》,前面没有记载!孔子为什么“杀”少正卯,是因为荀子时代“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

孔子为什么诛杀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两人在办私学上出现了矛盾。孔子三十多岁开始设立讲坛,广招门徒,并收学费。《论语》上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里的“修”指的是腊肉,“束修”就是十条一捆的腊肉。由于当时生活条件低下,因此,以十条腊肉作为学费,其实是相当昂贵的。所以导致了孔子杀少正...

孔子为什么要诛杀少正卯?
所以在后世的历史中,对于这件事一直有非常大的争议,不明白孔子这样做是为什么。另一个论据是说,以孔子当时的身份,还不至于到只手遮天的地步,要杀少正卯还做不到。另外还有人认为,孔子处处倡导“仁义”,杀少正卯违背他自己的学说,因此不可能。但出于维护传统礼节的目的杀人,孔子也不是第一次...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前言:传说中,任鲁国司寇摄行事的孔子,就任七天就处决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弟子问孔子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孔子上任七天就把他处决,难道不怕有什么过错吗?孔子回答少正卯有五种重大的恶行:(下方滑动观看)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 :心达而险;二曰 :行辟而坚 ;三曰 :言伪而辩;...

孔子讲究的仁义道德,为何掌权后立刻杀掉了少正卯?
比如说很多网友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发现孔子在杀了少正卵,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像这样的一个现象并不是符合孔子所主张的仁爱思想,并且它在杀死了少正卵了之后,竟然还残忍地将他暴尸了三天。形象有一些坍塌所以像这样的行为也让很多网友们,对于孔子他的思想要打上一个问号,他是真的崇尚仁爱吗?

宜都市19577706404: 孔子诛杀少正卯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滕松克林:[答案] 《荀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

宜都市19577706404: 孔子一生最大的“污点”是什么?为什么儒家几千年一直在拼命辩解? -
滕松克林: 孔子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一个传言,这个传言就是有人说他杀了少正卯,因为当时的少正卯非常有才华,所以这件事情一直有争议.儒家几千年来一直在拼命辩解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件事情不确定是否是事实,所以孔子有可能没有做这件事情,所以他们一直在辩解.第二个原因就是,就算孔子当时杀了他,也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小人,不是一位君子.

宜都市19577706404: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
滕松克林: 那时侯搬一只樟木箱子,在箱子底下发现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被撕掉了,所以不知道那本书叫什么名字,第一页是粗体字的领袖语录,翻开来,居然是三十来年前的批林批孔的内容.既然是批孔,里面就要歌颂那些和孔丘同志作斗争的英...

宜都市19577706404: 为什么孔老二杀少正卯为害中华几千年还有人喜欢他? -
滕松克林: 孔老二徒弟众多.很多人为了抬高自己把他师傅吹上天!少正卯法家当时还不流行,如果到战国后期,也许是少正卯杀空老二了,历史就这样!!

宜都市19577706404: 孔子的洒脱 -
滕松克林: 1.孔子是先秦的教书先生,孔子教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有一天,孔子又要讲学了,发现他的弟子只剩下颜回一个人了,其他人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听课去了,看来是少正卯讲课更能吸引人,但是教书是孔子的命啊,好歹这时候孔子是鲁国的司空,孔子便利用自己的职权把少正卯杀死了.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孔子的徒弟向孔子请教怎样种菜,孔子觉得那是没出息的人干的事. 孔子认为要完全按照“仁”的概念来治国,疏忽了其他的观点. 不洒脱就是孔子还要入世救人,所以不能做隐士. 2.他因为自己的身世,而耿耿于怀,说惟女子与小人不可养也! 歧视女人啊

宜都市19577706404: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为何要说出此言 / -
滕松克林: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两句话很明白清楚就是说个人的修养巧言的内涵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这种巧言是最会搅乱正规的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

宜都市19577706404: 请高手们帮忙翻译《说苑》里面的一段话,谢谢!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
滕松克林: 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上任第七天(另说三个月)就在东观①下把少正卯杀了.孔子的弟子们听说后急忙来见,却都不吭声,然而心里都不满(或...

宜都市19577706404: 仁爱的人吗,孔子是心胸宽广?孔子是心胸宽广、仁爱的人吗,怎样看待
滕松克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夫子被尊为“圣人”,他一生高举“仁爱”的大旗,主张“泛... 那么孔子杀少正卯的真实用意又是什么呢?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

宜都市19577706404: 给出孔子杀少正卯的真实史事,以及影响! -
滕松克林: 孔子不管做什么事都能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孔子杀少正卯事实上是夹杂着嫉妒心和抱复心的,孔子的理由咋一看好像很充分,事实上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只不过在那个时候找不出一个能够驳倒孔子的“律师”!什么是道理?道理永远站在会说的人那一方!直到下一个比他更会说的出现为止!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