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用来文言文

作者&投稿:海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以表歉意用文言文怎么说

1.最早都是用“谢”字表示歉意或道歉。

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指瑕》:「虽有俊才,谬则多谢。」

2.赔罪。

例:《红楼梦》第五七回:「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赔罪。」

3.赔不是

例:《照世杯 掘新坑悭鬼成财主》:「﹝穆太公﹞假意把穆忠赐上几空脚,打上几虚拳,又向谷树皮作揖赔不是。」

4.赔话

例:《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你们既肯赔话,又肯化钱,已是莫大的面子。」

5.逊谢

例:《陈书 留异传》:「异出下淮抗御,恪与战,败绩,退还钱塘,异乃表启逊谢。」

6.陪罪

7.谢慙

8.请罪

例:《史记 万石张叔列传》:「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

2. 列举出以字表连词的文言文句子

表连词的情况如下: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苏轼《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蒲松龄《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古文中以 表原因和凭借的是不是同一种用法

是同一种用法。

在古文中,“以”常常作为介词,与后面表原因、表凭借等等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以”相当于引入的作用,只是引入的内容不同。

一、以:因为;由于。引入原因。

例句: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宋·苏轼《超然台记》

二、“以”:凭借;用。引入对象

例句:

1、“馀分闰位,谓以伪乱真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2、“ 太医以王命聚之”——明·刘伯温《卖柑者言》

3、“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后省略宾语“文”)

4. 文言文中 以 的用法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5.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6.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以的全部用法: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7. 这几句文言文中的“以”的用法

例句,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表目的。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与例句相同。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介词,表动作,可译为凭,依据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来,拿。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表动作,译为用,凭借。




文言文表
大家知道,古今汉语判断句的谓语一般都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而这样的谓语又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那么文言文中有哪些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并兼表判断呢?这是久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如“尽、皆、凡、悉、仅”等范围副词;“必、诚、良、即、则、乃、真、亦、复”等情态副词;“素、本、固、将、且、...

求文言文中“以”的意思为来、用来、凭借、按照的句子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表的特点
的形式表被动。 (四)文言文判断句式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4. 古文文体 表和志 的特点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

文言文中虚词“以”翻译成“用”和“用来”有什么区别?词性是动词还 ...
一、词性不同 1、“用”:这里“以”作动词。2、“用来”:这里“以”作连词。二、用途不同 1、“用”:这里“以”表动作。2、“用来”:这里“以”表目的。以拼音:yǐ 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2、依然,顺,按照:...

文言文中表是什么意思啊
表者,物也,具有记录信息、显示时间和指示方向等功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中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形态有多种,如日晷、水漏、砂漏、钟表等,因应了不同的需要,为人们解决了很多难题,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表分多种类别,以时间显示为例,有数字表、指针表、电子表等等。数字表的构造简单,一目了然,...

文言文中疏和表谏书一样吗
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或过失。疏:含有“疏理”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的,具有言情的成分,属于散文。谏:是直言规劝、批评,力图使君主、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或过失,本身不属于独立的文种,多以“疏”的形式上奏。

以表用来文言文
7. 这几句文言文中的“以”的用法 例句,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表目的。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与例句相同。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介词,表动作,可译为凭,依据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表目的关系,...

古文中的表什么意思?
这个短语需要结合上下文。原文:“命其子执笔占为表,子号塞不能书,祎之乃自捉笔,得数纸,词恳哀到,人皆伤之。”意思是:让他的儿子执笔、自己口述写出给皇帝上的奏章,儿子因为哭泣哀伤过度写不成,刘祎之就自己亲自执笔,写了几张纸的内容,言辞哀伤恳切,读到的人都为此伤感。文言文中间或表...

“表独立兮山之上”的“表”是什么意思?
表的本义是外衣,在这里似乎是表示状态(孤身一人)用的 表:状貌义(来自知道网友)整句话的意思才是“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希望对你有帮助,呵呵。文言文有的时候没有标准的解释,只要通顺就好~ps:基本字义 外部,外面,外貌:~面。外~。仪~。~象。~层。~皮。显示:~示。~态。~征。~...

像出师表中表的用法一样还有哪些文言文
送东阳马生序,爱莲说,陋室铭,马说,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很多很多的。表:属奏议类,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书:属书说类,书即书信,说多是游说之世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铭:有碑志类和箴铭类 序:有赠序类和书序类

密云县13531309346: 文言文中 以 的用法 -
卢习小儿: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密云县13531309346: 古文中文言虚字<以>有几种用法? -
卢习小儿: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

密云县13531309346: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
卢习小儿:[答案]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

密云县13531309346: “以表歉意”用文言文怎么说? -
卢习小儿: 1、祈蒙见恕. 2、恳其见谅. 3、望乞恕罪. 4、乞蒙见恕. 5、羞愧俯伏,幸见谅. 6、谬则多谢.7、表启逊谢.8、吾之罪也.9、徒增愧怍.10、实乃吾之罪也. 最早都是用“谢”字表示歉意或道歉.《照世杯 掘新坑悭鬼成财主》:﹝穆太公﹞假意把穆忠赐上几空脚,打上几虚拳,又向谷树皮作揖赔不是. 《陈书 留异传》:异出下淮抗御,恪与战,败绩,退还钱塘,异乃表启逊谢.

密云县13531309346: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哪些? -
卢习小儿: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

密云县13531309346: 文言文中,“以”表代词“这”的例子有哪些 -
卢习小儿: 在文言中,以有动词、名词、连词、介词、助词的词性,没有代词的词性.

密云县13531309346: 以表歉意用文言文怎么说 -
卢习小儿: 1.最早都是用“谢”字表示歉意或道歉. 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指瑕》:「虽有俊才,谬则多谢.」 2.赔罪. 例:《红楼梦》第五七回:「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赔罪.」 3.赔不是 例:《照世杯 掘新...

密云县13531309346: “以”表 递进关系 的例句. 文言文. -
卢习小儿: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密云县13531309346: 古文中"以"的用法 -
卢习小儿: 作介词:1.表工具:请以剑舞(用) 2.表方式: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3.表凭借:以资政殿学士行(凭...身份) 4.表处置:今以钟磬置水中(把) 5.表原因:不以物喜(因为) 6.表对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和,同) 7.表时间:余以乾隆...

密云县13531309346: 古文中“以”字有哪些解释“以”在古文中 -
卢习小儿: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动词: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