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之本也

作者&投稿:帛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德者,得也~

《管子》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97]。尽管如此,尽管“道之与德无间”,尽管“言之者不别也”,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就是“德”,而“德”就是“道”;换句话说,尽管“道之与德无间”,“言之者不别也”,但在古典时代,此二者间还是有所区别的。对此,王弼曾于《老子》第三十八章之中作过这样一个著名的解释:“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同时,他又于《老子》第五十一章之中再作解释道:“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这一释义堪称不易之论。如其所言,“何以得德”?曰:“由乎道也”;若没有这个“道”(毋宁说“中”),则所谓“德”(毋宁说“和”)是根本谈不上的——因为所谓“道者”,乃是“物之所由也”;而所谓“德者”,则不过只是“物之所得也”,而且是“由之乃得”——也就是说,若不由“之”,不由这个“道”、这个“中”或者不由这个“中道”的话,则这个“物之所得也”的“德者”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便将无从谈起——其中“中即道也”,“道无不中”;而所谓“德者”,则相应地也只能是“和”。正像若没有“中”便没有“和”一样,若脱离于“道”,则这个“德者”,显然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也许正惟如此,《老子》才被称之为“道德经”,而且即使帛本《老子》因编排上“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与《韩非子•解老》篇的顺序若合符节并被惯称为“德道经”,但为其所根本凸显的亦无疑乃是这其中的一个“道”而非“德”字,而且此二者间并不平列,亦不可等量齐观。

1、“德者,得也,行到而有得于心者也”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学而篇》。
意思是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事而心有所得。这里的“德”是指——个人品德。说明个人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
2、详解:朱熹曰:“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又曰:“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同上)要完整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首先要弄清“道”的含义。“道”这个字的构造,它是由“首”和“走”字旁组成的一个会意字.首是“元首”的“首”,首就是头,本指“人的头”。“首”是象形字。

孝经全文

第01章 开宗明义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於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参考资料:《孝经》

出自《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

出自《论语》

似乎不是这话。“孝,德之本也。”出自孝经吧。也可能古籍有不同的版本吧。


请问:中国的国学精髓是什么?
中国的国学精髓共有十二道,分别是:1、孔子——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2、老子——处事之道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什么意思
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思诚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这段话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现实和规律上说明了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因此也是为人的根本,这就从根本上论证了诚的意义。参考资料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是啥意思
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思诚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这段话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现实和规律上说明了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因此也是为人的根本,这就从根本上论证了诚的意义。

《坤乾》易之本也
夫坤乾者,易之本也,性命之全书也。和天道,顺地德,穷物理,尽人性,圣人所以作易也。君子于易,出则穷理尽性,顺天休命。入则思教行成,延天佑人。修天下之道谓之思,育万民之德之谓教,举千秋之事谓之行,建永世之功谓之成。决吉凶悔吝之疑,明进退存亡之道,其易之现实关怀,实思教行成之学也。观宇宙生命...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出处:《中庸·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君子务本的道生是什么意思啊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 2、本:个人道德方面本质上的确立,道:个人在社会层面以上面所说的“本”为基础进行行事,从而在社会中建立一种榜样或标准。 3、本句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该篇主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它所...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是什么意思?
“冲而用之”的内涵,就是用中之道,凡事执两用中,器物不盈满才能盛物;山谷不盈,才能纳气;江海不盈,才能汇聚千流。凡是太过尖锐,或是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需冲之,使之平息。倘若尚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杂念,需要冲虚解脱。对于气息与精神,也要保养不拘,任其冲而不盈。如此存养纯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原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译文: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准则。注释: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前道不可离之意。

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是什么意思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译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哪里?
这段出自《中庸》的名言,讲述了以诚为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诚而明悟了天理,这叫作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内心真诚,这叫作教化。真诚就会明白天理,明白天理就会真诚。 真诚是社会与生的大道是无法分离的。真诚既是天道运行的法则,又是人道运行的法则。译文: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道为万教之根,德为万法之本是什么意思 -
富储惠迪: 道为万教之根,德为万法之本.道示于人的是德,德示于人的是以人不以己,中通归之恒常道.从宇宙恒常不变的本体强曰道生无一,无生天地之根、玄牝之门为二,二生有到三生万物常有无、有无相生、有无同体,玄之又玄回到谷神不死身心...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富储惠迪: 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于论语的学而章,第二篇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老子的德是什么 -
富储惠迪: 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道和德的区别 -
富储惠迪: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翻译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
富储惠迪:[答案] 这句话出自《大学》:原文是: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德,道之始也. -
富储惠迪: 孝经全文 第01章 开宗明义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道德经》三字的由来? -
富储惠迪: 我们现在读的老子通行本,分上下两篇:上篇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来的学者就取上篇的“道”字和下篇的“德”字,合起来就称它为“道德经”.“经”字也是后来学者加上去的.“经”字有常道的意思,也就是有特殊价值的书,后面加一个“经”字,这就是“道德经”三字的由来.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什么是道与德 -
富储惠迪: 答: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究竟是什么含义 -
富储惠迪: 【道】是与【器】相对而立名的概念. 《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形而下者】指的是万物,涵盖现今我们所说的一切物质范畴和意识范畴. 所谓【形而上者】指万物体性,也是宇宙生命的本来面目.真实的...

峨边彝族自治县19276134030: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
富储惠迪: 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