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

作者&投稿:彩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7页,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于丹这样解释: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此外,在第89页于丹是这样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的:问到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他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理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笑笑他.意思是说,要以礼制去治理一个国家,首先你的内心要有一种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发言,说明他内心缺乏一种恭敬和辞让啊.?两段文字,就有两种说法,一开始于丹认为孔子尊的礼是“礼节”,是“一种自我修养”;其后又提出“为国以礼”的“礼”是“礼让”.在于丹的笔下孔子成了任人打扮的新娘,孔子所说的礼,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看了于丹的书,读者无法得到明晰的答案,反而变得更加迷惑不解.?
  事实上“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不理解“礼”的含义,我们很难真正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也难以真正读懂《论语》.?
  东汉许慎去古未远,我们先来看看他在《说文解字》里是如何解释“礼”字的: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许慎认为“示,神事也.”,就是说示字与祭祀和鬼神有关.豊字,本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礼字从示从豊,豊亦声,许慎的意思是说,礼与祭祀和鬼神之事有关,含有通过祭祀神灵以求神灵降福庇佑的意思.?许慎对“礼”字的解释与孔子的观念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从《礼记》、《左传》等典籍的零星记载看,孔子主张的礼是起源于天道的.?《礼记礼运》引用孔子的话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毅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礼记礼运》还记载有与此相似的孔子的言论:?“夫礼必本于大一”;“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类似的说法还见之于《左传文公十五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就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说,类似于人的孩童时代.对于小孩来说外面的世界总有太多的未知,因此小孩总是喜欢问一些在大人们看来天真可笑的问题.小孩问了,大人已知的当然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对于孔子时代的先民来说,很多的未知可能一时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人们对未知由好奇变成了恐惧和敬畏,认为在冥冥之中有天意在决定着一切.不管是锦衣玉食的贵族,还是贫病交加的底层民众,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在这一点上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对未知的敬畏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对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促使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万能的天神主宰着人世的一切.?孔子以当时人们最为敬畏的“天”为载体,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论,他认为“天”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礼是“本于天”的,先王要顺应天意加以运用,用来管理“人情”,克制人的不合理欲望.离开了礼,圣人也无法治理社会,天下百姓更是不知所从.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礼”,其实就是孔子主张的一套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推而广之,在社会生活中,“礼”可以表现为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既然“礼”是一套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那么其具体内容包括些什么呢?正如孔子所说的: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
  首先,“礼”是一套等级制度,社会上不同的人,按照礼的要求都能明确自己的定位.这段话说的是,没有礼就没有办法辨别君主与臣民、上级与下级、年长的人和年幼的人之间的地位差别;没有礼就没有办法区别男人和女人、父亲和儿子、哥哥和弟弟之间的亲属关系,没有办法区别婚姻关系和朋友关系.可能有人马上会想到,正是这套封建礼教,曾经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刘兰芝,出嫁前是一个知书达礼的闺秀:?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出嫁以后,谨守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每日辛勤劳动:?夜夜勤作息,三日断五匹……?但在封建礼教上升的东汉末年,这样一个聪明能干、温顺贤良、知书达礼、千年难得的五星级“媳妇”,却被婆婆认为不守“妇道”.她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原来只不过因为聪慧而多了一些主见,因为爱而漠视“夫贵妻荣”的观念,拒绝兄长逼她嫁给“足以荣汝身”的“第五郎”.放到现在,她这些不能宽恕的“缺点”,还能说是缺点吗?类似的悲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可谓数不胜数.但是这是孔子的错吗?我们知道,任何真理离开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可能变成谬误.孔子所主张的“礼”,根本目的就是要调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起到中和作用,也就是要达到和谐的境界.
  《论语学而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话指出了“礼”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一方面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目的;另一方面又认为,不讲原则,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也是不行的.用这一主张来处理人际关系,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孔子的“礼”并不是后世被封建王朝御用文人异化的“礼教”.那些礼教悲剧,不应该要孔子来“埋单”.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孟子已经开始宣扬“男女授受不亲”的教条,但孟子还是知道变通的,《孟子离娄上》有:“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意思是: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
  ?在孔子所在的时代,孔子提出“礼”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奴隶制度开始没落,封建制度开始兴起,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财富,连年混战,民众备受压迫.不同阶层的贤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救治社会混乱的良药.
  ?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借他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的口所说的:“他人即地狱.”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也就是说个人处在人群中,总要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这就必然受到他人的限制.个人的欲望越强烈,人与人之间的限制就越多,尤其是在孔子那样一个时代,国王和贵族的欲望越膨胀,民众的生存空间就被挤压得越厉害,当挤压达到一定的极限、民众的生存都有困难的时候,国家的变乱就会发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以礼治国”,《礼记经解》也载:“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记仲尼燕居》说:?“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礼”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治乱的标准,《论语季氏》中有:?
  “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提出“以礼治国”的出发点,就是清楚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动荡、连年征战的根源,就是新兴的封建阶级对传统的奴隶制度的背离颠覆,传统礼乐制度崩塌,但新兴的制度却又非常不完善.在奴隶时代,礼乐制度,能够达到一种制约的平衡,社会各阶层都比较稳定,它是适应当时的生产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但新旧时代的交会,总是伴随着制度的漏洞,人性的欲望往往在这种时候膨胀萌动,强势的阶层更加强大,弱势的阶层更加弱小,直到所有的生存空间被盘剥殆尽,最后只能揭竿而起.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结果,也不符合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
  孔子显然看到了问题本质的一面,但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孔子能看得更远.孔子只能从已有的社会制度中寻找疗救社会的药方.周人制礼就是为了维护周的统治,在统治者内部,周礼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周礼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正因为礼在治国治民中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孔子才以仁爱之心,本着救治社会、救民水火的目的,高举起“以礼治国”的旗号.对于民众个体来说,礼也十分重要.这时“礼”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孔子认为礼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还教育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
  《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孔子认为人与兽的本质区别就在是否知“礼”,对于个人来说,“礼”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的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的礼仪.
  《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言言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食不语,寝不言.”?“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开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些文字详细记录了孔子在交谈、坐卧、站立、行走、乘车、寝食、服饰、出使外国、接待贵宾、与友交往、馈赠礼品等方面遵循礼仪、执行礼仪所塑造的自我形象.可见孔子是言行一致,完全按照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孔子主张复兴周代的礼乐制度,但是也不是全盘照搬,他还把“仁学”的新鲜血液注入了“礼学”之中,阐述了“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可见,对于个人来说,孔子主张的“礼”,是在外在的行为规范内,纳入了仁爱之心,即“仁”为实施“礼”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所有的“礼”就变成了虚礼,徒有形式,这样的“礼”是不会有太长的生命力的.?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道再好吃的菜吃了两千多年,总也有腐败变质的一天,历代的封建御用文人总是迫不及待地要为本朝本代的政治需要服务,为孔子的“礼”添加一些作料.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结束,鲁迅先生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为这道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大餐下了一个血淋淋的结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五四运动时还直接提出“打倒孔家店”、批判孔孟之道的口号.?时间又过了将近百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当我们再次提到孔子的“礼”时,还有必要像百年前一样激愤而粗暴吗?确实,那些为维护皇权、专制、封建等级秩序而被后代统治阶级强加于儒学的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等封建礼教,应被我们要像抛弃“烟枪”一样弃如敝屣.我们应该去接触传世文献中那个真实的孔子,看清儒学的本来面目,取其精华,同时兼收并蓄世界各民族的礼仪,以此来规范我们的举止、行为、语言,来提高全民族的礼仪素质,使我国以“礼仪之邦”的形象屹立于世人之间.(文/唐唐) 摘自《解“毒” 于丹》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句话中,礼是?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

论语中的礼是什么?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2)和:调和、和谐、协调、恰到好处。(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引申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道。(4)节:调节、限制。【译文...

古代的礼主要指什么?
古代礼的基本内容:五礼,主要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及嘉礼。在封建社会事情主要起着规范人们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并最终维护国家统治次序的作用。礼的核心原则的亲亲尊尊。

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
,就是说示字与祭祀和鬼神有关.豊字,本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礼字从示从豊,豊亦声,许慎的意思是说,礼与祭祀和鬼神之事有关,含有通过祭祀神灵以求神灵降福庇佑的意思.?许慎对“礼”字的解释与孔子的观念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从《礼记》、《左传》等典籍的零星记载看,孔子主张的礼是起源于天道的.?《礼记礼运》...

孔子礼含义孔子所主张的“礼”实际指的是什么
孔子所主张的“礼”最主要的含义就是“行为规范”。这个“礼”的作用包括:一,政治上的作用,用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制国家的作用。二,社会上的作用,用所谓“礼教”,通过节日习俗、庆生、婚礼、丧礼、祭祀等各种社交礼仪、礼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论语》中的“礼”究竟指什么?
“礼”是一套等级制度,社会上不同的人,按照礼的要求都能明确自己的定位。 所谓“礼”,就是礼仪,也就是将内心的敬意表现在身行上的行为规范。

礼之用,和为贵的出处,具体是谁说的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 “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2)和:调和、和谐、协调.(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

儒家思想礼指的什么,儒家“礼”的主张是什么
礼说,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来的思想,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通过“仁”、“礼”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

孔子礼 含义 孔子所主张的“礼”实际指的是什么?
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

孔子提出的"礼乐",礼是什么意思,乐是什么意思?
“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 “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现在一提到“教化”,人们就会与“政治”、“封建”联系起来,这显然存在着很大偏见。所谓“教化”...

元氏县13331718506: 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 -
昔袁山易:[答案]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7页,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于丹这样解释: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元氏县13331718506: 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 -
昔袁山易: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7页,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于丹这样解释: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元氏县13331718506: 论语中的“礼”是什么? -
昔袁山易: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元氏县13331718506: 孔子所说的礼一般是指a刑法b仪礼c周礼d民法 -
昔袁山易:[答案] C周礼,出礼入刑

元氏县13331718506: 孔子的政治主张中"制国以礼"中的礼具体指什么? -
昔袁山易: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

元氏县13331718506: 这里孔子说的“礼”是什么意思? -
昔袁山易: 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

元氏县13331718506: 孔子礼的含义是什么? -
昔袁山易: 转:念孔子 仁政魁首,而立之年写“春秋”,一部论语,撑起多少王侯.开门立宗列国游,中庸六艺传神州,上古灯一盏,光照在千秋.不曾有金衣玉食,也不是将相王侯,不是王侯胜似王侯,铸就中华魂魄,万代留.昔有夫子教仁德,今盼圣君光社稷.德照九州复礼乐,子民谢恩万叩头.

元氏县13331718506: 论语中的礼是什么? -
昔袁山易: 论语中讲礼的句子有很多,举两例:【原文】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

元氏县13331718506: 儒家经典中的“礼”指的是什么?
昔袁山易: 孔子曾在论语说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中的礼在儒家经典中指的是周礼,当时孔子提出的背景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认为西周的分封制是造成其具有八百多年稳定性的原因,希望春秋各国能够按照西周时的做法.所以,儒家经典的礼是西周时的“周礼”.

元氏县13331718506: 礼之用,和为贵怎么解释 -
昔袁山易: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