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礼乐",礼是什么意思,乐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锻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提出的"礼乐",礼是什么意思,乐是什么~

“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

“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现在一提到“教化”,人们就会与“政治”、“封建”联系起来,这显然存在着很大偏见.所谓“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将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心灵,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在几次会议上都特别提到“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建立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显然是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状态提出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一些人在盲目的金钱崇拜与物欲追求中,享受到了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极大便利,随而便以为中国文化落后,于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丢”,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传统道德与优秀的传统礼仪,都被西方观念与仪式所代替.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西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哪些传统应该继承.

“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
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 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
“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 “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

“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

“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 “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

“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现在一提到“教化”,人们就会与“政治”、“封建”联系起来,这显然存在着很大偏见。所谓“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将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心灵,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扩展资料

“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

《礼记•哀公问》说:“夫礼所以制中也。”意思是说,礼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到合适的程度。

其中还说“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礼,就不能调节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就不能辨别君臣上下长幼各自应处的地位,不能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疏,不能区别婚姻远近的交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乐文明



“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

“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 “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

“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现在一提到“教化”,人们就会与“政治”、“封建”联系起来,这显然存在着很大偏见。所谓“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将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心灵,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礼乐制度的影响

“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

《礼记•哀公问》说:“夫礼所以制中也。”意思是说,礼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到合适的程度。

其中还说“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礼,就不能调节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就不能辨别君臣上下长幼各自应处的地位,不能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疏,不能区别婚姻远近的交情。



“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强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礼则是有温情的,是与道德、教养相联系的。在法的面前,人考虑的是敢不敢那样做;在礼的面前,人考虑的是应该不应该那样做。“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 “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现在一提到“教化”,人们就会与“政治”、“封建”联系起来,这显然存在着很大偏见。所谓“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将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心灵,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在几次会议上都特别提到“建立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建立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显然是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状态提出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一些人在盲目的金钱崇拜与物欲追求中,享受到了西方物质文明带来的极大便利,随而便以为中国文化落后,于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丢”,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传统道德与优秀的传统礼仪,都被西方观念与仪式所代替。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西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哪些传统应该继承。

礼乐是孔子的政治理想,有关政治理想有很多种。礼乐只是其中一种,也是一种权术。

孔子反复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
首先在大的方面,如治国安邦。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在这里,是作为治国的一个基本要素来提出的。
礼乐于小处看,则在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陶冶人的境界、情操,使人眼界豁达、心胸开朗,同时也知道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知道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因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孔子的设想中,无疑是能够使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又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应该说,也确实是颇有道理的。譬如虽然读书虽有可能让人变的更加精明、赋予机谋,但总的来说,还更主要还是使人更加知礼,重仁义道德、温文尔雅、谦恭礼让。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谁提出的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出自《韩非子·有度》,所以是韩非子提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不会因为权贵而改变,就像墨线不会迁就弯曲的木头一样。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同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谁提出的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提出者是韩非子,韩非子是...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谁提出的?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韩非子提出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一个成语,释义是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指法律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阿:偏袒,迁就。绳:墨线,木匠用来取直的工具。挠:弯曲。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为韩国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中国古代著...

原子论是谁提出的?
道尔顿一直从事原子问题的研究,资料、实验、思考累计了他关于原子论的要点,1803年9月他提出了相关的著名论断:①原子是组成化学元素的、非常微小的、不可以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保持其本来的性质。②同一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以及其他性质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以及...

独生子女谁提出的
独生子女政策是田雪原提出来的。独生子女政策,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在1980年中央召开五次人口座谈会后确定下来了。该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被终止,之后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独生子女谁提出的
1. 宏消芦独生子女政策是由田雪原提出的。2. 独生子女政策建议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一政策在1980年中央召开的五次人口座谈会后得到确定。3. 2016年1月1日,独生子女政策被终止,随后开始全面实施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并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

归纳材料中“子”的核心思想。他对统治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这就是“时”。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接浙而行”。做饭,淘淘米未等煮就去了。去鲁的时候就不这样了。离开鲁国,孔子说:“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如果是父母国,离开就不那么着急,慢慢走。一样离……...

君子慎独什么意思 是曾子在《中庸》提出的
5、君子慎独出自《中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一种道德休养的途径,更是一种境界。意思就是告诫我们一个在独处的时候,遵守道德准则,即使在无人监管也需要记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谓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就是这个道理。6、 慎独是曾子在《中庸》提出的 原文,道也者,不可...

分子学说谁提出的?
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指出:只有接受阿伏加德罗50年前提出的分子假说,原子量、化学式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化学家们终于承认分子假说了,但阿伏加德罗已在4年前逝世,未能亲眼看到自己学说的胜利。分子学说奠定了原子-分子论的基础,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原子模型的提出
众所周知,电子是带负电的,显然,原子中应该存在带正电的物质,汤姆孙提出了一种“葡萄干布丁模型”,他假设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内,而电子是镶嵌在其中的,为了能够解释元素周期表,他进一步假定电子分布在一些同心圆上,每个环上存在有限个电子。这一模型不久就被他的学生卢瑟福推翻了。...

子以四教是谁提出的
“子以四教”是古人对于孔子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概括,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提出,并记录在《论语·述而》中,具体内容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以文、行、忠、信四方面来教育弟子。关于“子以四教”的详细解释如下:1. &...

容城县13411064834: 你女儿嫁的还不错吧?婆婆不是妈一位婆婆对着邻居说:"
蓍华森克: 没错,自己的女儿可以享受这样幸福的生活别人的女儿却不可以,这就是婆婆.

容城县13411064834: 为什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蓍华森克: “名不正则言不顺”,语出《论语•子 路第十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

容城县13411064834: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qu?
蓍华森克: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容城县13411064834: 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
蓍华森克: 孔子的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容城县13411064834: 为什么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而不是松竹梅? -
蓍华森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凋,是树木落叶子.松柏后凋,是说别种树木到这个时候,都已枯槁零落.独有松柏仍旧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坚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于改变初心....

容城县13411064834: 绿叶一键还原精灵是什么? -
蓍华森克: 此过程为自动操作,此刻不要操作电脑 4.备份完成后自动重启电脑,如同所示;绿叶一键还原精灵&quot:下载绿叶一键还原软件,并安装在你的电脑中 2,直接将你的系统还原到安装&quot,重启电脑,开始自动“备份系统” 重启过程中的截图...

容城县13411064834: 《论语》中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强调的是什么 -
蓍华森克: 虚心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

容城县13411064834: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如何理解 -
蓍华森克: 取法乎上,犹虑得中,取法乎中,犹虑得下.如之,何取法乎下也.这句话对本人对楼主都是一种鼓励.

容城县13411064834: 论语中含"友"的句子并注明出处,意思,发音等 -
蓍华森克: 给出含"友"的句子并注明出处,意思,发音简单,个别拿不准时自己查下吧 :)顺及:一般图书馆都能找到《论语》的全文检索资料,如是作学问,最好仔细些.----------------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

容城县13411064834: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quo?
蓍华森克: 孔子主张要一往无前,即使知道最终理想是失败的,也要去做,因为自己认为这是对的,就要坚持, 孟子认为,贫困破落时候自己保重自己就可以了,而一旦发达,高官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