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梨的孔融,长大后都做过些什么?

作者&投稿:许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孩子最早认识的古人,恐怕非孔融莫属。

其实关于古代儿童的故事很多,例如凿壁借光,囊萤照书,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等。但这些故事都缺乏可操作性,相比之下让梨有着年龄要求低,操作困难小,安全系数高等等优点,因此这个故事深受广大老师和家长们的喜爱。

因此同年时期,孔融让梨这四个字时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

但年龄稍大一点后,这个名字便从书中和课堂上消失了。

那个刚刚学会说话便懂得让梨的孔融,之后还做过些什么,长大以后又做出了怎样一番事业呢?

孔融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

但关于让梨的记载其实是存疑的。因为最早记述孔融事迹的《后汉书》中并未提及此事,直到四百多年后,唐朝人在为《后汉书》做注释时,才引用了一些今天已经失传的材料讲述了这个故事。

《后汉书》中关于孔融事迹的最早记载是在他十岁。那年他随父亲一同来到京城洛阳,当时洛阳住着一位名士李膺,以不随便接见访客出名,被他接受拜访在当时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孔融便独自前往李膺府上求见,自称是他的通家好友。

李膺于是接见了他,当被问及他与自己之间是何关系时,孔融回答:“我的先祖孔子曾向您的先祖老子问礼,两人亦师亦友。因此我们两家乃是世代通好啊!”

当时李膺正在府中举行宴会,一个十岁的孩子能说出这种高论,让在座的大部分宾客都赞叹不已。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有一个名叫陈炜的人晚些才来赴宴,有人将刚才孔融的那番话告诉了他,他便十分不屑的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在《世说新语》中被演绎,成为了一句千古名言: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时候看上去很了不起的人长大之后未必会有什么作为。而对陈炜的这番言论,孔融当即予以反驳:“看您的样子,小时候一定很了不起吧?”

一句话让陈炜十分尴尬,而李膺也大笑着说:“这孩子长大之后必定是个人才!”

这是个展现孔融机敏聪慧的故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个尴尬的陈炜才是这个故事中唯一正确的人。

他就像《演员请就位》中的李成儒一样,输在了辩才之上。

孔融的父亲在他十三岁那年就去世了,丧礼之上孔融悲痛欲绝,需要被人搀扶才能走路,因为这份孝心他开始名扬乡里。

几年后,一个朝廷的通缉犯前往投奔孔融的哥哥避难,当时哥哥不在,孔融擅自接纳了他。后来此事泄漏,朝廷要治二人的罪,兄弟俩争相认罪,审理案件的官员无奈上报圣裁,糊涂的汉灵帝便将罪名加在了哥哥头上,判处他死刑。

坑了亲哥哥的孔融,反倒因为争担罪名的缘故名扬天下,成为了名士。从被让梨到被处斩,似乎这个哥哥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孔融走红,是一个妥妥的工具人。

孔融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成就,而是靠 社会 热点事件。可以说,孔融走的是一条网红成名之路。

但孔融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孔子世家加上名士的双重光环让他格外膨胀,对于地方上的官员任命他根本不放在眼里,最后终于还是进了中央,在司徒杨赐的手下担任幕僚。

朝廷开展反腐行动,要调查贪腐的官员予以处分,孔融参与调查,而他所检举的人大多是宦官亲属。当时宦官把持朝政,孔融的这种做法让杨赐十分害怕,他召见孔融并加以训斥,但孔融直言他们的罪行,丝毫没有畏惧。

结合他后面的所作所为来看,孔融的这种表现看似刚直,实则是狂妄。他只是看不起那些阉人,并且不知死活而已。

何进升任大将军,杨赐派他作为代表前往祝贺,守门的人不知什么原因通报得慢了,他竟然一把抢回了祝贺信扬长而去,回到司徒府就提交了辞呈。

见孔融如此无礼,何进当时就想派人把他干掉,但他的名气实在太大,杀了他绝对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何进没办法,为了留下一个容人的美名,非但没有杀他,还特地聘任他做侍御史。但孔融因为和同僚不合,不久再度称病辞职。

名人在任何时代都吃得开,尽管孔融如此折腾,却仍旧受到朝廷任命,再度为官,一路升至虎贲中郎将。

就在这个时候,董卓来了。

董卓想换皇帝,于是他和群臣开会商议此事。

开会的时候董先生很不遵守会议礼仪,手总是在刀上摸来摸去的。

他问群臣:“你们同意吗?”

群臣冒着冷汗纷纷表示赞同。

但有三个人不同意。

一个是卢植,差点被董先生当场砍翻,最后设法跑路了。

一个是袁绍,拔出刀试图和董卓对峙,最后设法跑路了。

还有一个便是孔融,但孔融根本没想过跑路,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危险。

董卓又何尝不想把他砍翻,但孔子世家和大孝网红的双重光环实在太耀眼了。尽管董先生的脾气很暴躁,但仍旧需要注意对外形象。

但明着不行,可以来阴的。

于是董卓把孔融调离了中央,派到北海去做国相,也就是市长。

北海是当时黄巾余党闹得最凶的地方,董先生的意思,大家都懂的。

孔融到任后,又是募兵又是练武,还发下讨贼檄文,同时联络周边郡县,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消灭黄巾贼寇。不久,机会就来了。

当时黄巾军将领张饶在冀州没捞到什么便宜,便率领手下二十万人逃回了北海,早就磨刀霍霍的孔融抓住机会,带领操练好的部队主动发起攻击。

然后就被打败了。不仅被打败,老窝也被端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二百五。

孔融之所以会这么菜,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战败后的孔融搜集了残余郡民,换了一个地方重新建城起家。在这个新城内,他设置学校,弘扬儒学,举荐贤士,同时还鼓励郡民学雷锋做好事,哪怕是做过一丁点好事,都会被孔融以礼相待。

郡中有一个十分出名的大孝子,可惜在孔融到任前已经去世。孔融非常遗憾,竟把他的牌位放到了庙里供了起来。郡内有死亡的流浪者或无后的郡民,孔融都会将他们好生安葬。

孔融以上的这些为政举措,虽然看上去十分积极,充满正能量,却华而不实,脱离现状。北海郡历经战乱,饱受黄巾侵扰,首先要以保障安全,恢复民生为主,可他却将重点放在了兴儒学、倡善举上。

饭都不吃饱,谁还有心思去学文化,做好事呢?

安全无法保障,如果黄巾军打过来,又该如何呢?

黄巾军果然又打过来了,孔国相被团团围在城中,形势危急。

不得不承认,做好事确实会有好报。因为老母受到孔融善待,在闻听他被贼寇包围之后,名将太史慈一个人单枪匹马杀进了城来。

幸亏孔融救助的是太史慈的母亲,要知道,这种猛将不是到处都可以找得到的。

太史慈杀进城中后又单枪匹马杀出城去,找到平原相刘备求助。

如此重量级的网红居然认识自己,刘备感到受宠若惊。他当即发兵三千前去相救,包围的黄巾军就被打散了。

三千兵马就能解围,包围他的人会有多少呢?连这些人都打不过,当初他又是哪里来的信心去挑战那二十万人的呢?

或许他之前敢于挑战董卓跟何进,可能也只是单纯对死亡没有概念而已。

之后孔融就守着北海,以匡正天下为己任,但既不进取,也不依附。北方的群雄互相吞并,曹操和袁绍逐渐崭露头角,属下劝孔融投靠其中一边,但孔融认为二人都不是汉室忠臣,拒绝了这一建议。

拒绝就拒绝,还把好心提建议的下属给杀了。

不站队,自身实力又不强,等待他的就只有被吞并。

于是在曹操把皇帝接到许都的那年,袁绍来攻打北海了。他的儿子袁谭包围了孔融,从春天打到夏天,到最后他手下士兵只剩百人,敌人已经杀进城中展开巷战,箭如雨一般四处倾泻。

孔融呢?他仍旧坐在桌前淡定读书,与人谈笑自若。

他有退兵的奇计么?或者他决心赴死?都不是。夜晚城被攻陷,他把老婆孩子都丢给袁谭,自己跑路了。

原来他的谈笑自若不是用来迷惑敌人,而是用来迷惑自己人的。

无家可归的孔融,只得前往许都投奔了曹操。

当然,他会说自己不是投奔曹操,而是投奔皇帝。

随你怎么说,你快乐就好。

网红总有过气的时候,孔大网红也不例外。

来到许都之后,孔融便过气了。

汉代以孝治天下,即便没有才学,但是孝行名满天下的话,照样可以做官,甚至比有才学的人官还要大,这便是孔融走红的重要原因。

但到了曹操这里,情况变了。

曹操本人就是孝廉出身,他知道那些所谓的孝子大多是些什么德行,“举孝廉,父别居”,名义上的孝行都成了无耻之徒骗官的手段。

于是曹操抛弃了所谓的道德考察,改成了唯才是举。

孔融名气仍在,却渐渐不再受人追捧。他只能在皇帝的朝堂上高谈阔论,但当时人们向往的地方是曹操的司空府,这里只剩下一些挂名混饭的了。

为了维护皇上,孔融像以往对何进和董卓那样,与曹操正面硬刚。

或许他想维护的,可能只是那个可以让他红下去的环境而已——毕竟除了孝,他似乎真的没做成过什么。

曹操想禁酒以节约粮食,孔融跳出来反对。

曹操和袁绍即将开始,孔融吹嘘袁军实力。

曹丕收编了袁熙的老婆甄姬,孔融写信给曹操,讽刺他说这就如同周公娶了妲己一样。

曹操要征乌桓,孔融又是一阵冷嘲热讽。

最后他干脆给皇帝上奏表,阻止曹操分封土地。

要知道当时的皇帝只是个摆设,生杀大权掌握在曹操手里。如果真的想维护帝王,匡扶汉室,在外起兵也好,在内政变也罢,都不失为一种尝试。但孔融这种做法无异于手无寸铁地站在曹操面前对着他说:

“我要拆你的台,快来搞我啊!”

或许他以为曹操会和之前的董卓与何进一样,拿他没办法。

何进没下手,董卓没下手,不代表曹操就没法下手,他太低估曹操的智商了。

孔子世家和孝顺名士这两重光环,只要破坏掉就可以了。

于是在曹操的授意下,有人揭发了孔融的言论。

“我是商汤后裔,国家最后随着宋国灭亡。能坐天下的,何必非要姓刘?”此言是为不忠。

(商朝灭亡后,后裔被周王封于宋地是为宋国,战国末期被齐国吞并后灭亡。孔子家族本为宋国贵族,因祖上被杀而举家逃往鲁国。)

“儿子本是父亲泄欲之后的副产品,母亲生孩子就如同从瓦罐中取出碗筷一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什么亲情可言呢?”此言是为不孝。

我们不知道这些话的真假,但凭孔融平时的狂妄性格,似乎隐约也有说出这种话的可能。

但不管真假,曹操说是真,那便是真的。

于是因孝扬名的一代大名士,就以这种不忠不孝的罪名被满门抄斩。

因为这种罪名,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都不敢为其立传。直到晋朝灭亡,他的事迹才被写进刘宋人编撰的史书当中。

而后因为唐代人的一个注释,他儿时让梨的事迹才被人发掘,写进了宋代的《三字经》中。

因此今天他留给大多数人的记忆,也只剩下了那个梨而已。


孔融小时候让梨,长大以后怎样了呢?
可以说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成为现代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典型的例子。孔融也因此给我们留下的是特别善良,尊敬兄长的这一美好形象。然而,孔融在四岁让梨的这一举动,其实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长大以后的孔融是怎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呢?为什么他在最后竟然是因为不孝谋反之罪而被处死的呢?今天...

4岁主动让梨的孔融,长大后成了什么样的人
于是“融四岁,能让梨”成为教育脍炙人口的教育格言。很多父母甚至认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一生有什么样的作为和品格,从小时候的行为中就能看出来。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至少从孔融本人的人生发展轨迹看,这句话是值得质疑的。那么孔融长大后究竟成了什么样的人?他又...

因为让梨家喻户晓的孔融,长大后过得怎样?
曹操以孝廉治国,而孔融则认为父母怀他没有恩情,曹操就以“不遵超仪”、“诽谤朝廷”株连他全家,孔融被杀后,都没有一个人敢为他收尸。孔四岁,能让梨,我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学这种品德,孔融长大后活成了不忠不孝之辈,并不值得提倡,所以老师从来不会告诉你孔融长大后的样子,就像是写下...

儿时会让梨的孔融,为何长大后偏偏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
用当代社会的话说,就是职员不会看老板脸色,每次都得罪老板,不被开除都难。所以孔融早晚得死,曹操只是想想一个杀他的方法,看起来可以显示自己是个贤明的人,又可以让孔融失去最在乎的清高和名誉。孔融从小就是孝顺之人,虽然自己年纪小,但知道尊敬长辈,才有孔融让梨的故事传到今天。所以曹操抓住了...

为何孔融长大后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处死了?
孔融这个人我们都很熟悉,小的时候老师就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们,告诉我们长大以后要像孔融学习,做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孔融从小就聪颖过人,品德更是无话可说,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谦让,将梨子让给兄弟姐妹先吃,这种品质对于一个年仅四岁的小孩子来说实属不易,然而孔融却做到了...

小时候让梨的孔融,长大后怎么样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典型范例,孔耻也因此给世人留下了自幼品性善良、尊敬兄长的美好形象。然而,四岁孩童的让梨之举,仅仅是他人生中一个稍纵即逝的片段。长大后的孔融在乱世中从政失败,以不孝、谋反罪被处死。这给世人留下了又一个难解之谜:曹操为什么一定...

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为什么因不孝被处死呢?
但是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孔融生活的三国时期,他的结局却非常悲惨,是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处死的。这又是为什么嫩?难道小时候就懂得尊敬兄长的孔融,长大后反而不懂得孝顺了吗?实际上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七世孙,因而在儒家弟子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孔融的一家人也都非常显赫...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之后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大多数人知道孔融这个人,都是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开始。听完故事后不由得佩服孔融才四岁就能说出那样一番话,对父母与兄长是那样尊敬。但历史书或各类教材当中从来没有讲过,孔融长大后是什么样子,最终是个什么结果。孔融从小就很聪明,因此成年后进入朝中做官。但因为他天生狂傲,对这也看不惯对那...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
多数家庭在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时,最喜欢讲的故事之一是孔融让梨。因此,孔融在很多幼小的心灵中是美德、智慧的化身,这种形象伴随着很多人的一生。但是,让梨之后的孔融怎么样了?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个以从小就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最终因为“道德污点”被处死,而且连累老婆孩子也被诛杀。令...

小时让梨的孔融,为何在长大后以不孝罪名被杀?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是孔子的嫡传后代啊,儒家“孝悌忠信”的信条已经深入了内心,彻底贯彻了“求忠臣必与孝子之门”的思想。四岁让梨,十三岁父亲离世哭到神志不清几乎晕厥。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众臣敢怒不敢言,其父亲给人害死,他命令三军缟素,并且连屠五城,孝被他在政治上利用的...

阿荣旗19746672715: 孔融轼母的故事?
白娅参芪: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长大之后的孔融却因为弑杀母亲而被曹操杀了,这个原因不仅很是让人匪夷所思,毕竟一个小时候这么懂事的孩子怎么会丧失了本性...

阿荣旗19746672715: 孔融为什么成为后人典范?
白娅参芪: 孔融让梨的故事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故事中的孔融也因此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教育孩子的典范.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孔融这样一个人吗?他到底都做过一些什么事呢?...

阿荣旗19746672715: 孔融长大后成了什么官 -
白娅参芪: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阿荣旗19746672715: 让梨的孔融,长大了是怎样一个人?具体是怎么死的? -
白娅参芪: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阿荣旗19746672715: 适合小学生的榜样人物
白娅参芪: 人生的路一步步成长,从小学到大学,每个孩子都要经历不同的书本榜样人物,还曾记得我们小学课本中那些榜样神童吗:古代的司马光、孔融、曹冲、骆宾王、等等!...

阿荣旗19746672715: 孔融轼母的故事? -
白娅参芪: 孔融当时是北海相,走在路上他看到一个人在坟边哭,走进才知道是这个人的爹刚去世,直到这个事情,孔融居然把这个人杀了,理由是孔融觉得他哭的不够撕心裂肺,不够伤心.看官的人看到之后以为他是个很孝顺的人,其实真实原因并不是这样子.孔融曾经这么说过自己爹娘:亲爹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原文是这样说道: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孔融还说过闹饥荒的时候,如果东西不好吃才拿给别人吃.

阿荣旗19746672715: 孔融让梨恐怖真相孔融让梨背后真正原因 -
白娅参芪: 说起古代小时候就十分出名的神童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司马光,孔融这些人了.毕竟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都是小时候做出的事.但是你却不知道这背后有着让人十分恐怖的...

阿荣旗19746672715: 就让梨的那个孔融,他最后做了什么官? -
白娅参芪: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阿荣旗19746672715: 有关孔融让梨的故事(完整的)快! -
白娅参芪:[答案]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

阿荣旗19746672715: 提供一个学习或传承传统文化的相关小故事 -
白娅参芪: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