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8——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作者&投稿:习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解读)

“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那么刺治的方法应怎样?

“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 岐伯说:刺治这样的病症,应取其经隧刺之,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观察病人形体的高矮肥瘦和四时气候的情况,而采用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

“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 黄帝又问:邪气已经和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阴阳已失去了平衡,这时补法和泻法怎样运用呢?

“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 ” 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 , 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人的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减退。

“ 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 针孔不能闭塞,以让邪气都出尽,这就要摇大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叫作大泻。拔针时一定要快速,这样邪气自然就会退的。

“ 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 ” 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岐伯说:拿着针先不要忙着刺入病人肉里,必须先安神定志,等到病人呼气之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

“ 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 ” 这样,针孔四周就会变得紧密而使精气没有地方泄去 , 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拔出,气入而针出 , 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等同于堵住了散失的路,而邪气也就会散去,人的精气就能得以保存了。

“ 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 总而言之,在针刺时,不论入针还是出针都要不失时机,使已得的气不致从针孔外泄散失,使未至的气能够引导而来,这就叫作补法。

今天学习了阴阳相倾,补泻奈何。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原文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四气调神大论》,出自先秦佚名的《黄帝内经·素问》。译文: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

读《黄帝内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0——以右治左,以左治右_百度...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

《黄帝内经》之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 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万物都开始生发,...

读《黄帝内经》素问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1——用针的法则
“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 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疑;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能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 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

平脉病脉,胃气辨识~《黄帝内经.素问》(18)
浅读《黄帝内经》,惠及寻常日用。 今日话题: 1.健康人脉气来源于哪个器官,怎样辨别是否健康? 2.四季的平脉和病脉是如何表现的? 3.“病在外”和“病在内”的脉象有什么不同表现?浅谈闲叙:平脉病脉,胃气辨识。一、什么是健康人的脉象?健康脉象如果通过呼吸来确定搏动的节律与频率,就是呼气一次脉跳动两次,吸气...

重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
【背景】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

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出自黄帝内经哪里?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里面。中国民间传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但其实人也有“三宝”,这个需要从一句古话中了解,即“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吧!一、精足不思淫——“精”。这是出自《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与"...

《黄帝内经.素问5》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月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悌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

谁能告诉我,《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的“被发缓行,以使志 ...
春天为生发之季节,凡事要顺其自然,不可约束,披发缓行的意思就是不要挽起头发,让其自然下垂,且衣服不要穿的太紧,要尽量宽松些。而以使志生的意思是中医认为志藏于肾,人的意志,志向以及事业成功与否都与人的肾精有很大关系,肾精充足做什么事成功的概率都大,按五行推算肾为肝之母,春天是肝气当...

四时脉象,圆矩浮沉~《黄帝内经.素问》(17)
浅读《黄帝内经》,惠及寻常日用。今日话题: 1.什么精气充沛,是保持身体强壮的根本?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2.怎样从脉象中得知病变的部位,疾病的变化呢? 3.梦境,也可以反映体内的阴阳盛衰? 4.为什么口渴时不可以暴饮? 5.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形?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浅谈闲叙:四时脉象,圆矩浮沉。 一、诊脉...

舒城县17140114831: 请教:“神气乃平”一词的出处和解释? -
寇促培菲: 出自《黄帝内经》里面的素问篇

舒城县17140114831: 阴阳的相生相克是怎么辨证关系?
寇促培菲: 辩证关系就是事物的两重性,他们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

舒城县17140114831: 血气不和的表现
寇促培菲: 《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气不和的征象有三: 1、瘀斑:正常人气血旺盛而调达,血液畅流脉中营养周身,脏腑功能协调,

舒城县17140114831: 中医看什么病 - 中医中什么是未病?
寇促培菲: 也就是”未病防病,有病防传”. 这是中医的经典传统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病.可以由五行的相生相克来传病,一脏有病,容易传给未病的脏腑.因而,当先使未病的易被传的脏腑腑气充实,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

舒城县17140114831: 为什么人老了怕冷? -
寇促培菲: 老了以后,血红素较少,影响了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人会因产生的热量不足而感到异常寒冷.中医认为这是阳虚,指阳气不足或功能衰退.《素问·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通常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因气与命门均属阳,故名.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卫表不固,故外寒;阳虚则阴盛,故命门火衰亦多见功能衰惫,浊阴积潴的病证.

舒城县17140114831: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出自哪本书哪一卷? -
寇促培菲: 此句源自《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舒城县17140114831: 黄帝内经之十六部 -
寇促培菲: .《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王冰注:“三百六十五节者,非谓骨节,是神气出入之处也....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

舒城县17140114831: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5篇 -
寇促培菲: 1 今天看《黄帝内经》,发现我几十年以来皮带一直系错了地方. 老人家说,“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原来腰带扎住的一圈,正好是带脉,带脉对十四条经脉有收紧的作用,约束经脉之间的联系. 经络通于脏腑,脏腑...

舒城县17140114831: 六淫之邪致病的途径是什么?
寇促培菲: 六淫之邪致病的途径,多由皮肤或口 鼻侵入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损害 人体的健康.《素问调经论》说:风雨之伤人,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 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意思是 六邪先由皮肤侵入,然后逐步侵入到孙脉、络脉、然后到经脉,由经脉的传导侵 入到所属的脏腑.

舒城县17140114831: 什么叫阳气虚衰
寇促培菲: 阳气虚衰是病证名.指阳气不足或功能衰退的证候.《素问·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通常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因气与命门均属阳,故名.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