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尽信书中所言的古今事例

作者&投稿:李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证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的事例。~

按图索骥的故事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一、孟子的故事: 一次,战国时期的孟子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二、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是明代一个出色的医学家。他每天替乡民治病,累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空闲时常常研读各种医药书,充实自己的医药知识。但他发现,药书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些药书把一些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功效等数据,写得含糊不清,十分混乱。有一本药书更把一种毒药误写成补药,结果医生开给人吃,医死了人。于是,李时珍便立下雄心壮志,决定要重新编写药书,纠正那些错误、混乱的数据,补充新的知识。他把修书的决定告诉父亲。父亲非常支持,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但修书的工作非常艰巨,你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准备花上毕生的精力,才能完成它呀!”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阅读大量书籍,又常常做笔记,考证材料。当他对书本上的记载有怀疑时,便翻山越岭,实地考察,希望找出正确答案。他又深入民间,搜集各种药方,因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医药知识。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一本伟大的医药巨著。 三、李时珍的故事: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篇文章里有例子,也有原因分析:

文献本身的真伪,经过了辨别,但辨伪工作仍未完成,还必须进一步辨别真文献中的记事是否信实,是为辨伪事。历史文献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各阶级成员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上,对于社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记载史事,也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①,而对于敢于反抗的农民,则极尽诬蔑丑化之能事。清修《明史》,号称精审,赵翼云:“《明史》则博览群书,而必求确核。盖取之博而择之审,洵称良史。”②但《明史》记张献忠,却不但斥之为“流贼”,且云:张献忠“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①张献忠起义的崇祯年间,全国共有多少人口,史书失载。但《明史·食货一》载有三个数字:洪武26年,天下口60,545,812;弘治四年,口53,28l,158;万历6年,口60,692,856。《明实录》则对明代各帝在位年间的全国人口数,多有记载,亦均不超过6700万。②那么,张献忠所杀的“男女六万万有奇”从何而来?《明史》记事,为何前后矛盾至此?修刻流传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造车录》所载全国人口数字?显然,这是封建史家为了丑化农民起义而有意编造的伪事。剥削阶级总是按照他们当时的政治需要来记述历史,如果史实与其政治要求相矛盾,便不惜歪曲史实以迎合政治需要。逼于政治要求,许多号称良史的封建史家,也只好对统治者隐恶虚美,曲加回护。此外,史书中还有因传闻异词,或作者记忆失真,又限于条件,一时无从核实而造成的记事失实。总之,由于阶级的限制、时代的限制、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历史文献中难免有失实的记载,有伪事,必须加以考订,使记事显出真相,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可靠史料。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③这说明在2000多年前,我国学术界已经注意辨别文献中记事的真伪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治史日益深人,于是有考订史事的专著出现,如西晋谯周的《古史考》等。唐代刘知几著《史通》,提倡直书,反对曲笔,其《疑古》篇对《尚书》提出10疑,《惑经》篇对《春秋》提出12条“未喻”,指出它们记事失实,而后人对《春秋》等经典的赞扬,则是“欲神其事,故谈过其实”,是“虚美”。清时考据学大盛,专门考订史书记事的专著,以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为最佳。到了近代,梁启超将文献中的伪事区分为七类,指出伪事之由来,或系无意失误,或为有意虚构,并将辨证伪事的方法归纳为7条①。梁启超的考订记事,比旧的史考进步科学,但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进行史考,所以对文献中诬蔑农民起义之类的荒谬记事,仍不作考证,有时还制造混乱,继续歪曲史实。只有批判地吸收传统考据学的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考订文献中的记事,才能考清楚史事的真相,找出合于历史实际的记载。
校勘学的功用 现存历史文献经过辗转流传,其中文字错漏甚多。近人章钰用各种宋本校订胡刻《资治通鉴》正文,校出“脱、误、衍、倒四者,盖在万字以上。内脱文五千二百余字。关系史事为尤大。”陈垣校勘《元典章》,也校出错误12000余条。古籍文字形成错漏的原因,大致有五:
(1)保存文献,难免火烧水湿。虫蛀鼠咬,致使字迹不清.原件残缺。或章句相涸,上下谬乱。特别是古代的简策。编连的牛皮条或丝绳一断。即易错简脱简。
(2)传抄翻刻古书。难免笔误。所谓“书三写,鲁成色”,“亥”变为“豕”,“焉”变成“马”。抄书时常因形似而误,音似而误,在两行按续之间。则易看错前后行字句,致使衍字、脱字。
(3)后人抄书、校书或注书时,对某些文句妄加猜测,擅自改动。如《史通·申左》云:
汉之太史,晋之著作,彝成国典。时号正盲。既而《先贤》,《智旧》,《语林》、《世说》,竟遣异端,强书他事。夫以传自费巷,而将斑马抗衡。访诸古老,而与干(刻本误作子)孙并列。斯则难矣!
清代浦起龙作《史通通释》。见“而与子孙并列”,发觉不通,便将“子孙”擅改为“同时”,又将“班马”改为“册府”。李慈铭正确指出,浦氏“不知‘班马’字承上之‘汉之太史’句;‘子孙’当作‘于、孙’,谓晋之干宝撰《晋纪》,孙盛撰《晋阳秋》也;承上‘晋之著作’句”,因而这是“专臆恣改”。
(4)因避讳而改字。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对当代君主、父母或所尊崇的圣贤,不得直书其名,必须用改字、缺笔或空字的方法加以避开,是谓避讳。这是中国特有的风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废止。由于避讳,又去追改古书。历代官名、地名、人名随着各朝避讳而多次改动的甚多。这就给古书文字造成了混乱,既带来了阅读的困难,又改变了原书的旧观。
(5)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有意义窜改文献。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清修《四库全书》。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思想,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但全毁、抽毁大批所谓“违碍悖逆之书”,又对保存下来的许多书籍加以“酌量改易”、“改定字句”。于是连宋、明人著作中的“金贼”、“虏廷”、“人寇”等用字,也都被窜改为“金人”、“北庭”、“人塞”,以免引起汉人的民族意识。
古籍文字有误、漏、衍、倒,含义就会有所出人,以至完全不同,既破坏了文献本身的真实性,又使所载史事晦暗难明,甚至歪曲了事实的真相。《吕氏春秋·察传》篇载的卫人将“晋师己亥涉河”讹为“晋师三豕涉河”,含意就完全不同了。又例如清初的顾炎武,富有民族气节,坚持做明的遗民。据清初抄本,他的《日知录》中称明朝为“我朝”、“本朝”,称明初为“国初”。但后来通行的刻本,都改为“明代”、“有明”、“先朝”、“国初”了。这就窜改了《日知录》的真面目,抹杀了顾炎武的民族立场。所以,“书不校勘,不如不读”。从文献中收集起来的史料,必须加以文字校勘,才能放心利用。
版本学的功用 《校勘学释例》将校勘方法总结为4种: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这种校法是对比异同,发现问题,以便设法分辨是非,去伪存真。它要求多收集些不同的版本来相互比较。由于文献中的文字讹舛多是在翻刻流传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因此一般说来,原本或初刻本是错误最少的本子。但有些最后的翻印本,由于经过认真的校订,也可能是错误最少的版本。所以对比校勘,不仅要依靠最原始的或较原始的版本,而且要依靠经过认真校订的可靠的版本或错误较少的版本。这样,研究古书版本的特征和差异,鉴别其真伪和优劣的版本学,就成为历史文献工作特别是校勘工作必要的一门学问。而辨伪、目录学也离不开版本学,因为伪书的辨定,往往可以从版本上找到根据,而目录的内容之一就是备列各书的版本情况。
辨别文献本身的真伪,校勘文献中的字句,实质上也是考订文献中所载的史实是否真实可靠。因而辨伪书、辨伪事、校勘,又统称之为考据,它们都必须信而有据。传注大致也属于考据。考据学、目录学、版本学,是历史文献学的传统分支学科。由这些分支学科组成的历史文献学指出了从文献中收集史料的门径,又闻述了鉴别史料、确定其来源、性质、可靠程度与实际价值的方法,对于充分地、详细地占有信实可靠的史料,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而是历史科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部门。文献学为历史研究提供史料依据,文献学的不断完善,为历史科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科学的辅助学科
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服务 历史研究要占有史料,但并不是搜集到史料并弄清其真伪就算完成历史学的任务了。历史科学要从总体上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景象,又要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古时的二十四孝故事
如今的广告词\产品质量保证书\食品免检标志\男女结婚时双方的誓词等等

马谡失街亭

成语 一叶障目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不可尽信书中所言的古今事例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③这说明在2000多年前,我国学术界已经注意辨别文献中记事的真伪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治史日益深人,于是有考订史事的专著出现,如西晋谯周的《古史考》等。唐代刘知几著《史通》,提倡直书,反对曲笔,...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的上一句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出处:培根《内谈读书》:“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赏析:读书非常重要,从书中你可以聆听到别人的想法,可以了解到自己以外的更加宽广的世界,甚至...

尽信书不如无书文言文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

如何理解孟子所言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一是材料的层次,对作品所记载的事实不要“尽信”。“血流漂杵”的景象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很夸张的,孟子推此及彼,认识到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合事实的成分,因此他不像汉唐经学家那样圆圣人之说,但也没有采取“古史辨”派学者推翻记载、详细考辨的认真态度,而是以不“尽信”的阅读原则要...

谈读书中,不可尽信其言,一句可用古人的哪一句话来解释 急急急_百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何理解孟子所言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③,而何其血之流杵也④?”【注释】①《武成》:《尚书》中的篇名。朱熹注:“武王伐纣,归而纪事之书也。”此篇在东汉初就已亡佚,现存《武成》为伪古文。②策:竹简。③至仁:...

论读书翻译及原文
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

写读书好处的古诗
世界读书日,愿你心灵如书,宁静致远。 9、 读书人至高无上受人尊重,读书要科学要现实要有尊严,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寻章摘句,多读多思考多琢磨多推敲。四二三世界读书日,祝愿朋友理智读书,幸福生活。 10、 心情烦躁时,读一读书,还心灵一个宁静;工作疲惫时,读一读书,还心灵一份轻松;...

论读书文言文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读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求《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议论文500字。
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在这一方面,古人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时,就善疑多问,结果在文学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说,怀疑是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要产生怀疑,就不可尽信书中所言。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与我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如出一辙。

献县13259194409: 论证不可尽信书上所言的事例. -
驷保心安:[答案] 按图索骥的故事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 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

献县13259194409: 不可尽信书中所言的事实论据
驷保心安: 一个很简单的是:没有绝对的真理,或者任何真理都是有适用范围.论据:各种学科的发展史.(前面的书都是不可尽信的!)

献县13259194409: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
驷保心安: 选取论点:不可尽信书中所言 论据:1.事实论据:(1)戴震善问(2)牛顿不惟书. 2.道理论据:(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示例: 的书的目的:让自己明白事理.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白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书中名人的为人处世,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是非常重要的.

献县13259194409: 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事例 -
驷保心安: 对待学习,一定抱着怀疑与批评的态度!这是学问的精华!

献县13259194409: 不可尽信书中所言(议论文)....600字,要快 2篇 -
驷保心安: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对人类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但对于书中所言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全部相信,否则书籍可能就会使人类原地踏步.在古代,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种观念许多古代名著都有记载....

献县13259194409: 举一个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读书的例子 -
驷保心安: 培根 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 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

献县13259194409: 求一些事例!
驷保心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

献县13259194409: 不可尽信书中所言(议论文).600字,2篇 -
驷保心安:[答案]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对人类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但对于书中所言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全部相信,否则书籍可能就会使人类原地踏步.在古代,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种观念许多古代名著都...

献县13259194409: 谁知道读书可以怡情的例子 -
驷保心安: 培根就是代表以下是他写的: 培根谈读书 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怡神旷心最见于蛰伏幽居,增趣添雅最见于高谈雄辩,而长才益智则最见于处事辨理.虽说有经验才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

献县13259194409: 举大量实例证明“开卷有益” -
驷保心安: 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辩论我认为开卷有益,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书让我们懂得人间的七情六欲,我就是因为读书,才知道什么是七情六欲,因为读书,我知道了,士可杀,不可辱,中国所受的侮辱,让我憎恨日本,认为一定要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