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宣扬儒家治国理念而周游列国,最后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

作者&投稿:虿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敬天尊上,对上绝对服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主张在家事父兄,在朝事君王,有事弟子服其劳,这个弟子不是徒弟的意思是弟弟和儿子的意思泛指晚辈,跟父兄正好相对,父兄就是父亲和兄长泛指长辈,父亲和兄长的事情交给弟弟和儿子去做,泛指长辈的事情让晚辈去代劳.

但孔子在政治上的仁政主张并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求。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但是当时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真正让儒家一家独大是在汉朝,汉朝的开国皇帝是刘邦,汉朝初期刘邦实施的是道家休养生息的国策,以道治国予民休息,但是对于儒家也是合理利用。儒家的尊上让刘邦觉得很爽但是也没有改变汉初以道治国休养生息的国策,直到汉武帝想要兵伐匈奴才以儒家为国策,道家的无为不争思想不太适合对外征战,而儒家的以直报怨,很对有仇报仇的民意,从汉朝建国到汉武帝的几十年时间,汉朝都饱受匈奴欺辱,由于汉初刘邦北征匈奴失败,被围在白马地区,是陈平出主意花钱消灾才保下一命。

从此汉朝对匈奴处于弱势,年年对匈奴进贡花钱消灾,而匈奴却没有停止对汉朝的骚扰和劫掠,到汉武帝时期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民怨和仇恨,而汉武帝的对外战争是很符合民意和得到民意支持的,我们现在一直骂腐儒,说儒家软,其实儒家一开始是很刚直的,天子守国门,儒臣敢死谏,刚正不阿一直是儒家的推崇的品质,只是在官场中刚毅正直的官员容易得罪小人,很容易被小人加害,所以大家都变得圆滑。



千年以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诸侯国,满腹才华、学有所成的孔子一腔热血做了一个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不理智”的决定:周游列国,去说服诸侯王们克己复礼。

孔子此举虽将儒家思想带到了各个诸侯国,但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对于孔子来说,聪明如他,失败的结果怕是早已了然于胸。但周游列国更像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而孔子此举反过来也彰显了真正的儒家思想在特定时代所展现的特点。

儒家先贤们,不会以结果为导向,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初衷”是“天下为公”的“仁”。这种“仁”的思想,贯穿了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也包括他的治国思想。

于此,儒家孔子这种讲求“爱人”、“忠恕”的“治国思想”,在以尔虞我诈之以试探、竞争、甚至是吞并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显得格格不入。“不受待见”并不是预料之外的事情。

一言以概之,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之治国理念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讲求克己复礼之“德治”和“礼治”的治国思想,不适合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的治国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克己复礼”

关于孔子的治国思想,从《论语》一书中有相关记录。

在书中,有这么一故事充分展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之“克己复礼”的治国思想:

卫国的卫武公之子吁州为了成为君主,用毒酒杀害了自己的兄弟,又联合石蜡的儿子石厚,集结流民,自立为王。

名不正言不顺,身为臣子的石蜡杀掉了吁州,并且拥立卫宣公。

得势的卫宣公则更加荒唐,抢走了太子之妻,并杀掉了太子立惠公。

面对卫国这种混乱局面,子路问孔子,治理卫国应该怎么做?

孔子回答说“从正名入手”,他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于此,孔子一语就点出了“卫国”祸乱所在,即“名不正”。

而所谓的“正名”,明面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还有“德需配位”的意思。

于此,孔子治国思想之“克己复礼”就好理解了。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复礼”的体现,讲求各司其职、各安其份,于此便能井然有序。

而所谓“德需配位”,则其实是“克己”的体现。

在儒家的思想观念里面,“身居高位”从不意味着人可以拥有满足自己更大欲望的“权力”,一个人之所以可以到“高位”,是因为他在欲望面前,能有比常人更强的“自制”能力。

也就是说,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身居高位者绝不是低阶段之追求“口腹之欲”满足的人,而是有“天下为公”的大格局。

但无论是“克己”也好,还是“复礼”也罢,要真正做到,而且还能把握“中庸的度”,那么就“仁”贯穿始终。

“仁者往往爱人”,“爱人者”会忠于值得忠诚、也应该忠诚的人,会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去“恕”,会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利弊权衡、功利行事。所以仁者可以“克己”,也可以“复礼”。

2、周游列国失败:为何孔子这么“大格局”的儒家思想会在春秋战国时行不通

从上文讲述的卫国之乱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以及他的一众弟子所面对的时局已经处于“君不君,臣不臣”的阶段了,“礼崩乐坏”是当时社会的写照。

为了在“礼崩乐坏”这个夹缝中生存,必然会有一场“优胜劣汰”的“丛林追逐”。

儒家的“克己复礼”强调的是秩序,而且这种秩序需要靠礼乐的教化,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但是“克己复礼”的结果所指,不是赢得战争与权力,而是社会安定。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之内乱,“克己复礼”可能是良药。但是“内忧外患”的时局之下,“克己复礼”绝对不适合“胜者为王”的诸侯国与诸侯国的之间的战场。

当外部环境动荡的时候,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国诸侯要在大乱战时代中“活下来”,就得跟随时代步伐,先强军,再强国,最后一步才是“治国”。

也就是说,孔子的治国思想,适合治国,却并不是在乱世中战胜强敌的强国之法。

3、治国之法不适合强国,孔子难道不知道吗?

关于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核心之讲求“德治”与“礼治”的治国之法,不适合弱肉强食的“诸侯争霸”,孔子难道不知道吗?颜小二认为,他知道。

聪明如孔子,曾被人笑“惶惶如丧家之犬”也毫不在意,周游列国于其而言,更多是“应为之事”。

以孔子之才,他谋求一官半职,安定一方百姓,继而踏踏实实过好下半辈子,不是难事,但是他偏偏要周游列国,甚至受困于陈蔡,多次徘徊在生死之间。

在颜小二看来,他周游列国,更多源于他心中坚守的“仁者爱人”的“大爱”,这近乎是一种“信仰”,亦是一种血性,与功利无关。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我觉得这个是时代的局限性。当时,孔子的思想不太适合各国统治者的统治,所以在那个时代,孔子会以失败告终。

我认为这是因为孔子主张的儒家治国理念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对君主有着较高的道德要求。


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荀子的主要思想:天道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1、天道自然的思想: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

以上两则材料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以上两则材料都共同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治国理念?①为政以德(礼);②正人先正己 ...

儒家中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什么,主张以什么治国,创办什么?
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为政以德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韩非子从儒家、道家谈治国之道(下)
,韩非子认为自己这么认为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则是“所治非一人也”。在 论岁 上,韩非子唾弃儒家空谈前朝古代圣贤的功绩的做法。韩非子文中写道:“今世儒者之说人主,不善今之所以为治,而语已治之功;不审官法之事,不察奸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传誉、先王之成功。”批判儒家错误的治国理政...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经历了什么?为何要说这句话?
殊不知,此处的“女子”,并非以偏概全,而是特指国君身边的爱妾。当时孔子来到卫国,准备向卫国君主宣扬儒家治国理念,却吃了闭门羹,被卫国君主耍了,并且被后宫妃子和奸佞小人愚弄,内心非常失望,离开卫国之后,他才发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感慨。虽然古代男尊女卑,但孔子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

儒家治国安民的理想和政治主张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
礼治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倾向。儒家思想几千年来,贯穿于治国理政之核心,其深远的社会意义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起惊涛巨浪的考验;其璀璨的的人文精神愈发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库中的明珠!

历史上以儒家为治国理念的朝代有哪些
汉朝 汉武帝刘彻独尊儒家

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宣传什么思想?是想让各国和平共处吗?
孔子周游列国,从起因和故事来说,说孔子想宣传什么思想,或是让各国和平相处,是臆测而非事实。孔子何许人也,没落贵族,武士家庭出身。三岁丧父,少年失母。十五好学,做过管账和养马的小事。三十而立,以教士人子弟六艺、诗书为业。许多士人子弟受孔子之教,而成为大夫。孔子有高尚的道德追求,继承...

总结儒家德政思想对当代治国理政有哪些启示
以制度伦理为视角,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主要体现在"政者正也"的治国理政逻辑,"德、礼、法"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略,"庶民、富民、教民"的治民之道,中庸辩证的君臣关系以及"举贤才"的人才战略五个方面。当今我国推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应该从儒家的创始者孔子身上...

学习与弘扬儒学对当今社会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思想对新时期治国理政思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我国自古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孟子》定江山”的言谈,也有《中庸》是德行标准,《大学》是为学纲目等中肯评价,彰显了儒家思想在治国理政和教化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孔子用“礼”和“仁”等修己治人的理念与国家治理相结合,第...

安龙县19796449545: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目的是什么 -
岛封派汀: 第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 第二是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 第三也是形式所逼,因为在鲁国他呆不住,需要到外国去避难.

安龙县19796449545: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作文400字 -
岛封派汀: 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养士'-----著名的有'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 养士手下的士分为四类---1.学士2.策士3.方士或术士4.食客 而孔孟这种有专门学问的属于学士.这类人声望和地位最高,无论到哪国都能受 到优厚的待遇. 孔子周游列国一来是为了向各国传播儒家思想道德,向诸君侯介绍以仁、道、智 治国的方法.二来这也是当时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

安龙县19796449545: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岛封派汀: 因为他想把他的思想散布到各个国家去,希望他们采纳他的思想,顺便学习

安龙县19796449545: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是不是因为他自己的喜好?还是因为没有国家肯用他?给我稍微详细一点的回答.我在写作文呐.我在问正经的好不好他传播儒家思想.... -
岛封派汀:[答案] 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

安龙县19796449545: 孔子作为政治家周游列国讲学的核心内容是 -
岛封派汀: 孔子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

安龙县19796449545: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结果不断碰壁,主要原因是 -
岛封派汀:[选项] A. "仁“的主张太柔弱,不适应当时的战争需要 B. 维护周礼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阶级的需要 C. 当时社会紧张,没有处理好与各国国君的关系 D. 兴办私学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安龙县19796449545: 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想一想,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什么 -
岛封派汀: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 孔子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是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的必然结果,而孔子做为一个奴隶主贵族,希望匡扶周王室,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必然无法得到希望扩张实力的诸侯的赞同.所以这是社会的必然,也是孔子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 求采纳

安龙县19796449545: 孔子为什么要走着周游列国怎么回答? -
岛封派汀: 因为孔子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一般都是靠口.而且一边走一边欣欣赏风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且孔子那时候也不富裕.没有钱堵车来周游列国所以孔子只好走着周游列国.

安龙县19796449545: 孔子为什么要走游列国?
岛封派汀: 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飞机,不能环游世界只能周 (舟) 游列国

安龙县19796449545: 孔子周游列国和杏坛讲学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多一点字数, -
岛封派汀:[答案] 一方面体现了孔子为了美好的社会理想锲而不舍的精神,影响了此后千百年来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一方面通过孔子主动积极的文化传播,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根基.孔孟文化、佛教是对我国古代社会人们思想影响最大的两大因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