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作者&投稿:滕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八年级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和《桃花源记练》习题。要求题目超级多!!!尽量覆盖要点!!!~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所具言,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绝境( ) 便要还家( )诣太守( ) 处处志之( )
4、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见到渔人,桃花源中人是什么反应?为什么会这样?
5、请找出桃花源中人热情款待渔人的句子,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中人这一行为的?为何在渔人辞去时,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6、有人认为最后一段讲到南阳刘子骥是多余的,你认为呢?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何还要写它?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名 斯 白丁 案牍
2、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不 在 深
3、下面的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调素琴,阅金经。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把下列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7、文中的“诸葛”是指 。“子云”是指西汉文学家 。
8、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 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 ______的情趣。
9、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地点明理由。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字: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宜乎众矣
(4)可爱者甚蕃 (5)香远益清 (6)陶后鲜有闻
2、翻译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文中最能体现莲的高洁的句子是 ,揭示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
5、人们常用选文中的“ ”来论证“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观点
6、下面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7、文中作者以菊和牡丹衬托莲,其用意是什么
8、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 喜欢的原因是:


1、(源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到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2、A 3、⑴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⑵通“邀”,邀请 ⑶到 ⑷做记号
4、“避秦时乱”、“大惊”、他们的祖先来此后便与外人断绝了来往,与外界没有接触。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反映桃源人热情好客、善良淳朴。不愿外人打扰。
6、不多余,暗示桃源是一个并不存在的理想世界。
7、寄托社会理想,反映人民意愿;不满现实,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二)1、出名 这 没有学问的人 官府的公文
2、、①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②水 / 不 在 深 3、C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5、惟吾德馨 鸿儒 。 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诸葛亮 扬雄 8、高洁傲慢 安贫乐道9、略
(三)1、(1)美丽而不端庄 (2)耸立的样子 (3)应当(4). 多;(5)更加;(6)少2、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4、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之君子者也。5、出淤泥而不染
6、咏菊的有 B C ,咏莲的有 D ,咏牡丹的有 A
7、突出莲花的高洁形象和品格,同时针砭了时俗。8、略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用“×”表示:

A.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

B.这句话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 )

C.由此句看出作者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失意者可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

D.此句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夜无月?(译:哪夜没有月光?)

B.盖竹柏影也。(译:原来是竹子、松柏和人的影子呀。)

C.念无与为乐者。(译:想念那个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D.遂至承天寺。(译:立刻到了承天寺。)

3.为选文结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参考答案:

1.A√ B√ C√ D√ 2.A 3.C


http://www.5156edu.com/html2/1061.html
http://www.5156edu.com/html2/1062.html这里边有大量的习题,每一课都有,关键是免费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令你满意,望采纳,合作愉快

我有教案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谢谢!

语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  )  德馨(  )  案牍(  )  鸿儒(  )

淤泥(  )  濯(  )  亵玩(  )  鲜有闻(  )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斯是陋室(  )  (2)惟吾德馨(  )

(3)可爱者甚蕃(  )  (4)宜乎众矣(  )

(5)亭亭净植(  )  (6)不可亵玩(  )

3.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何陋之有?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无丝竹之乱耳。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3)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C.世人盛爱牡丹。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香远益清。满招损,谦受益。

(4)下列各句不是骈句的是(  )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不蔓不枝”中的“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谈笑有鸿儒。

4.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陋室铭》中写室中景的句子是:      ;写室中人的句子是:      ;写室中事的是:      。

(2)《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      。

(3)《爱莲说》中最能体现莲之高洁的句子是:      。

(4)《爱莲说》中揭示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

5.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

6.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家,满城尽带黄金甲。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E.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F.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G.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用并不高的山、并不深的水比喻,用仙和龙比喻,用山不高因仙而著名、水不深因龙而灵异比喻了陋室因而。

2.解释下列词语。

(1)鸿儒:      (2)白丁:      

(3)丝竹:      (4)案牍:      

3.文中统领全篇的词语是。作者是从      、      、      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      的情趣和      的节操。

4.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什么?

5.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拓展延伸探究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之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

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

2.下列各组短语中“之”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3.“曾子杀彘”根本原因是(  )

A.其子随之而泣。

B.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C.婴儿非与之戏也。

D.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4.从下列各组中选出两句都有通假字的一项(  )

5.句子停顿划分得正确的一项是(  )

A.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B.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C.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D.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6.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7.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那位都说完了,俺没得说了!


初二语文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第二题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

求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答案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

《短文》课后训练题目设计
第一个镜头:风小,雨稀。第二个镜头:风疾,雨急。第三个镜头:风雨交加。本题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第一个镜头:从“风来啦!庄稼的叶子翻过背”到“似乎能数得清”。第二个镜头:从“风来啦!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到“光着脚丫跑得噼里啪啦的”。第三个镜头:从“风来啦!雨来啦...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题的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参见“有关资料”部分)。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

《短文》的课时训练
《短文两篇》的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冉冉( ) 丰硕( ) 姊妹( ) 沉甸甸( )2、贪 lán( ) 点 zhuì( ) fú 小鸡( )chú 形( ) 污 zhuó(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无 我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

初一语文《短文两篇》练习册上的问题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

初二语文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课后题答案
练习说明 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两篇短文共同涉及的问题,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备课助教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短文两篇》的课文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的课文赏析,欢迎大家分享。一、《谈读书》1、思路清晰: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谈了知识的价值,谈了求知的目的,谈了学习的态度,谈了读书的方法但思路很清晰,且语言十分...

金昌市17185415728: 课后习题答案(人教) 《短文两篇》越标准越好哦 急 -
褚昏尼可:[答案] 练习说明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本题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现的主题.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

金昌市17185415728: 我要写作业.八年级上册22课短文两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谢谢. -
褚昏尼可:[答案] 陋室铭词类活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乱,使动用法,使……扰乱名,名作动,出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长上爱莲说古今异义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一词多意之:结构助词,的(水...

金昌市17185415728: 初二语文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第二题 -
褚昏尼可: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

金昌市17185415728: 急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课 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褚昏尼可: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

金昌市17185415728: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短文两篇》的阅读题 -
褚昏尼可:[答案] 1.我们原本应该生活在原始森林,而不是在双线到的马路边. 2.衬托 3.不矛盾.忧愁是为人类的将来担心,表现了行道树对人类的关爱;快乐是因为它的职责(净化空气)感到神圣有意义而快乐,显示了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的品质. 4.因为以小男孩的实力...

金昌市17185415728: 八上语文22短文两篇作业本答案 -
褚昏尼可: 22 短文两篇1.(1)馨 (2) 牍 (3) 淤 (4) 蔓 (5) 亵 (6) 濯2. (1) 出 名 (2) 这(3)大 (4)立 (5)应当 (6)多3.(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示例:清水出芙蓉,天...

金昌市17185415728: 初一《短文两篇》课后题 -
褚昏尼可: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这个OK么?我也做到这题....百度一下的....... 呵呵~~加油~~好好写作业!!

金昌市17185415728: 短文两篇蝉和贝壳课后练习答案是蝉和贝壳这两篇 -
褚昏尼可:[答案] 1.想起秋风的颜色,就想到了产的短暂生命要结束了!而蝉却能热爱生命,就不觉让人忘却了它的知知不休给人们带来的烦恼,让人对它的“生命价值观”油然而生敬意. 2.写出了作者收贝壳生命的启示的所引起感慨:珍惜生命,让生命充实有意义. ...

金昌市17185415728: 初一上学期《短文两篇》的课后题 -
褚昏尼可: 第1题:作者写蝉抑在作者很烦蝉的叫声,扬在蝉等了17年出来只为活一个夏天,而宽恕了蝉那烦人的聒聒.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告诉我们要好好的活着.第2题:(1)秋风来了,蝉的生命完结了,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2)就是说我们要让我们的生命活的更有意义.(3)贝壳里那小小柔软的肉体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贝壳,而在千年之后,别人也会象我反复观看,反复把玩贝壳一样,反复观看反复把玩我所留下来的痕迹."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固执是指决心坚定,执着追求;简单是指有所贡献.第三题:相同之处:都是托物言志的.不同之处:<<蝉>>还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金昌市1718541572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短文两篇》五、六、七、八、九题怎么写? -
褚昏尼可:[答案]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