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

作者&投稿:愚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简述孟子“制民之产”的理论。~

牛是眼见到的在场的实在的牛,见其可怜,故提出要“以羊易牛”,羊在此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代表任何一只羊,但它本身不是具体的在场的羊,宣王看到的是实在在场的可怜之牛,动了恻隐之心,表示出对生命的怜悯和爱慔。此故事也表明,抽象的概念的价值“低于”在场之物的意思。至于羊比牛小,是另外一事,主要是羊不在场。“君子远厨”,即点明,作为有生命爱心的君子是不忍见对生命的杀伤的,当场看到的话即会无条件地生起恻隐之心。这是一种直觉判断故矣。
只要有生命之物,它们都是美的,此美生于博大的生命爱心,它是前于反思的人性之端之根,是自明的。
他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这是对孔子“藏富于民”思想的具体化.
欲使民,必先教民;欲教民,必先富民;欲富民,必先置民之产。这就是孟子制民之产的逻辑思路。其具体措施,除了轻敛薄赋、使民以时之外,就是要解决民的土地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没有土地,没有衣食之资,“此谓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
孟子看到了土地问题在百姓生活中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地位,这一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欲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土地问题,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

说明牛羊都是一样的 没有贵贱之分
“制民之产”其实就是要施仁政 正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是要告诫齐王施仁政

以羊易牛”主要说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我说得通俗一点
这篇文章主要是说孟子劝谏齐王实行仁政,因而相应的论据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
以羊易牛的例子,主要是孟子引齐王的话,让齐王自己明白自己有慈爱之心,只差将其由对畜牲转而为对百姓,说明实行仁政,并非其不能,而是其不愿而已

说明牛羊都是一样的
没有贵贱之分
“制民之产”其实就是要施仁政
正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是要告诫齐王施仁政


《孟子》中齐桓晋文之事章
《孟子》中齐桓晋文之事章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公司那些设施可以提高员工幸福感?百度网友4586c24cc 2005-11-30 · TA获得超过2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

《齐桓晋文之事》注解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事:指两人称霸诸侯的业绩。 可得闻乎?” 可得:助动词性结构,同义并列关系。相当于“可以”“可能”。○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门徒,学生。道:称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的省称。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齐桓晋文之事通假字,齐桓晋文之事通假字
齐桓晋文之事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以 通 “已 ”,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与 通“ 欤” , 语气词, 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 刑 通 型 , 作榜样 6、然则王...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思想
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翻译一一对应
《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及翻译及重点词翻译。 —— (2)以 [yǐ],译为:做动词使用,解认为。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3)爱 [ài],译为:做动词使用,解吝啬。例子《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丰?。”《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先秦的孟子及......

齐恒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
齐恒晋文之事原文如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文言语段划线句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的意思是:“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1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2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齐桓晋文之事的注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

齐桓晋文之事必考句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古蔺县15782555810: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 -
言凌清心:[答案] 以羊易牛”主要说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古蔺县15782555810: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简述孟子“制民之产”的理论. -
言凌清心: 67tiuty

古蔺县15782555810: 孟子为什么要用羊来换牛的故事 -
言凌清心: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 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古蔺县15782555810: 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出处,帮帮忙 -
言凌清心: 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的《齐桓晋文之事》,就是有一次齐宣王祭祀发现一只牛非常害怕,心中不忍,所以用羊代替了它,百姓都以为是齐宣王吝啬的缘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百姓都以为(以羊代牛)是大王吝啬的缘故.

古蔺县15782555810: 也字的用法 -
言凌清心: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

古蔺县15782555810: 文言文中助词包括哪几类 -
言凌清心: 耳 矣 以 焉 之 乎 者 也 夫(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

古蔺县15782555810: 孟子的语言风格 -
言凌清心: 一、雄辩色彩 1.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例《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比喻,如为了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寓言故事,著名的如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上》)、 “揠苗助长” (《公孙丑上》)等.

古蔺县15782555810: 齐桓晋文之事中那些事例说明了孟子擅长以事作喻? -
言凌清心: 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 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垫. 2、不能与不为之别 是为了说明王的“不推恩”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3、发政施仁是为王道也 达到最终推行自己儒家思想的目的了

古蔺县15782555810: 找一篇古文 -
言凌清心: 大概是<<孟子>>里的<<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去见齐宣王,和他讲治国之道,就以上面这件事做例子,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一头牛,他问做什么用,那人回答要杀掉用来祭祀,他不忍心,于是让那人把牛放了,以一头羊代替.孟子告诉他:"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这个网站给你,是这篇文章的原文和翻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