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灵枢肠胃篇

作者&投稿:堂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胃中寒则腹胀,肠胃病调治首先要分清寒热。中医经典常读常新
后温读《黄帝内经--灵枢-师传》,才恍然大悟。歧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胃中热则消谷, 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皮寒。 胃中寒则腹胀, 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此段的译文为:肠胃...

《黄帝内经》上对于胃虚是怎么样解释的?
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古代医籍中对胃的大小、形态、位置和重量等已有了记载。如《灵枢·肠胃》说:“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难经·四十二经》说:“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

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是什么文章
——《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水榖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歧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

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古人也懂得解剖体现在哪里?
《黄帝内经》中有多处涉及到了具体的解剖学内容。《灵枢·肠胃》中,黄帝问于伯高有关肠胃之大小长短和受谷之多少的问题时,伯高回答说:“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

五味入口藏于肠出自哪部医书
您问的是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出自哪部医书吗?《黄帝内经·素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九篇《六节藏象论》。意思是:饮食五味酸苦甘辛咸,自口而入,首先藏于肠胃。《黄帝内经·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肠胃炎在黄帝内经里叫什么 ?在那篇???
《黄帝内经》中多见“肠澼”、“便脓血”等叙述,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描述十分吻合。“肠澼”一证,杨上善《太素·调阴阳》云:“音僻,泄脓血也。”肠澼不仅有便溏、水泻、久泻等症状,而且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类似痢疾的症状,从“肠澼”的概念去认识溃疡性结肠炎,比用泄泻、痢疾等立论更为贴切[...

《黄帝内经. 灵枢篇.百病始生第三十八》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④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⑤,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月真胀,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

图解黄帝内经灵枢图书目录
卷二深入探讨经脉,如经别、经水的比喻,以及经筋和骨骼长度等,揭示了人体内部与自然的对应关系。卷三论治部分,详细阐述了寒热病、癫狂、热病等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标本选择。卷四藏象部分,解析了肠胃功能、人体四海、五脏与五官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体质调整针刺策略。卷五病能篇介绍了...

《黄帝内经》简读
内容简介:此经是世间万科圣典,儒道之源。盖自结绳以后,《本草》、《内经》即与民生、民行均重于世,是国学之本之根之源。因时代久远,难免会有散失错误,幸经历代前贤整理,现存《素问》八十一篇,而其中第七十二篇和第七十三篇已经忘失。《灵枢》八十一篇。 学习重点: 一、《素问》 如何才能尽终天年:岐伯对曰:上...

五乱的《黄帝内经·灵枢》
第三十四篇 五乱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市琦13847244421问: 《皇帝内经》肠道篇主要讲了什么?
龙里县瑞他回答: 本段记述了从口唇至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体解剖.

市琦13847244421问: 足阳明胃经在《灵枢•经脉篇》上是如何记载的?
龙里县瑞他回答: 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关于该经的循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记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市琦13847244421问: 黄帝内经内容 -
龙里县瑞他回答: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市琦13847244421问: 《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三气”指的是什么?
龙里县瑞他回答: 三气指的是人体当中的邪气、浊气、清 气.外在的邪气通常由头部侵入,所以说邪气在上,邪气侵入经脉之后,风热之症多在 头部.水谷进入胃部以后,其精气上流注于肺部,浊气则滞留于肠胃,如果温寒不适, 饮食不加以调节,肠胃就会发病,浊气就往往驻留在中部,所以说浊气在中.寒气通常 由脚部侵入,所以清气在下.

市琦13847244421问: 如何理解六腑的“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
龙里县瑞他回答: 腑以通为用,就是以通泻为其所喜,为其功能,为其正常!临床上,治疗中,都以疏通其功能,调畅其气机为根本!如胰腺炎和阑尾炎,都是用大黄为主药,活血泻下,使其疏通为关键. 腑,泻而不藏,若瘀积,滞而不畅, 疾自生之.若泻其...

市琦13847244421问: 黄帝内经大概内容简介? -
龙里县瑞他回答: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成书年代有周朝,秦朝,汉朝多种观点)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的形式阐...

市琦13847244421问: 《黄帝内经》对胃实如何解释?
龙里县瑞他回答: 《素问•痹证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逆调论》曰: “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些都是由胃实引发的胃病.平时在饮食时,要注意不 要过量,七分饱即可,切勿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说饮食过量,肠胃就会受到损伤,是胃实的病 变.后世多用保和丸等消导方剂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也是一种胃实所引起的不寐症,后世多用温胆汤等方治疗.

市琦13847244421问: 求这段译文在《黄帝内经》中的原文 -
龙里县瑞他回答: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也.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市琦13847244421问: 寒热病的《黄帝内经·灵枢》 -
龙里县瑞他回答: 文章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的第二十一篇《寒热病》. [关于篇名] 寒热,即发热恶寒.本篇是指由外邪引起以发热恶寒为主要表现的各种证候.因为篇首即讨论邪气在皮、在骨、在肌等寒热证的症状及针刺方法,所以篇名“寒热病”.正如名...

市琦13847244421问: 皇帝内经中的对 肽的解释
龙里县瑞他回答: 一、《黄帝内经》中没有对肽这个概念进行解读,因为毕竟两者是出自不同的医学领域,前者是我们国家中医的理论基础,后者是西方医学的一个概念. 二、分别解释这两个概念: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