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谏厉王弭谤好在哪

作者&投稿:仰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邵工谏厉王弭谤文章题解
中国古代史家在撰写历史时,秉持着实事求是和寓含评价的原则。他们注重揭示历史的真实,通过挖掘偶然事件中的普遍性和规律,以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借鉴。《国语》中的一篇文章详述了周厉王被驱逐的经过。他在位期间,由于其残暴统治,引发了人们的不满和谴责。然而,面对批评,他并未反思,反而采取高压手段来...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作者如何描绘为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思想的?
4. 扩展资料这篇文章叙述周厉王凶残暴虐,对民众的压迫、剥削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终于被民众驱逐、流放。5. 第一段点明事情的起因在于厉王弭谤正饥慎;第二段由此引出召穆公的劝谏之辞——反弭谤;第三段交代弭谤的自然结果,又验证照应第二段谏辞。6.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修辞设喻。“防民...

召公谏厉王弭谤背景分析
本文摘自《国语》的《周语》上篇,讲述的是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历史背景。厉王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他的统治危机重重。据《左传》记载,厉王性格残暴,民心离散,百姓无法忍受其苛政。芮良夫在《国语》中揭露了荣夷公的贪婪行为,他专权敛财,对百姓施加残酷压迫。厉王却无视百姓疾苦,偏爱像荣夷公这样...

国语厉王虐召王谏言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邵公谏厉王弭谤注释译文
《邵公谏厉王弭谤》注释与译文讲述了周朝的一段历史。周厉王,周夷王之子,因其苛虐统治,百姓纷纷抱怨。邵穆公,当时的卿士,见此情形,提醒厉王民众的不满已至极点。厉王听后愤怒,采取极端手段,任命卫国巫者监视并镇压批评者。此举使得人们噤若寒蝉,路上相见只能以眼神交流。厉王得意地认为已经...

召公谏厉王弭谤注释
召公,一名邵,他向厉王提出建议,如何消除公众的指责和批评。弭谤,意指消除不实的指责。巫师,古代负责与神灵沟通的职业,当时的人们不敢直接表达不满,只能通过这些渠道暗示。召公强调,治理国家如同治水,应当疏通而非堵塞。川壅而溃,比喻如果堵塞不满的渠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治国者应鼓励...

邵工谏厉王弭谤详细译文
周厉王的暴政引发了民众的不满,邵穆公对此忧心忡忡。他对厉王说:“民众的忍耐已到了极限,对你的苛政怨声载道。”厉王对此怒不可遏,甚至找来卫国的巫师,秘密监视那些敢批评他的人,一旦有人被揭发,便遭受残酷的惩罚。这使得人们在公开场合都不敢发言,只能通过眼神交流来表达内心的愤慨。周厉王...

召公谏厉王弭谤作为君主治理国家的宣之使言有什么重要作用
作用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不能堵塞言路,要让老百姓敢于提意见,否则会导致统治的垮台。

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区别
不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处 《战国策》 《国语》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多用比喻 被劝者 齐威王(...

召公谏厉王弭谤题目的含义
题目含义:召公:又称邵公,名虎,谥号穆公,周厉王的卿士;厉王:周厉王,名胡,夷王的儿子,在位于公元前878年至公元前841年;弭:停止;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弭谤,即召公对周厉王禁止议论朝政过失的谏言;选自《国语》,主要记载周厉王实行暴政、不听劝谏、终被放逐的过程,暗示百姓的力量不...

允孟13498566947问: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
吴川市雅屏回答: 从正面:对待弭谤不能阻止,说明“口之宣言”的重要性从反面:说明君主若采取堵塞的方法是注定失败的

允孟13498566947问: 召公谏厉王弭谤与邹忌对比,中心论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所讲的故事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 -
吴川市雅屏回答: 中心论点:要勇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故事: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是权周厉王正确面对谏言,正确疏导,但周厉王不听,终于被流放;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从,结果齐国变得非常强盛.

允孟13498566947问: 古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 中,召公的回答巧妙在哪 -
吴川市雅屏回答: 召公的回答,其巧妙在前后都是比喻,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而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这样的回答也是一种不得已,一是要达到谏的目的,二是还要避免引来杀身之祸.愿对你有所帮助!

允孟13498566947问: 邵公谏厉王弭谤 -
吴川市雅屏回答: 首先,以治水为喻,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 其次,紧扣“宣”字,用排比句式,一口气说出12种向天子进言的措施和方式(上至公卿下至庶人,近臣亲戚、盲人老人、直接间接、讲唱说写),目的是广开言路,并指出:“王斟酌”就会“事行而不悖”. 再次,用“土之有山川”和“原隰之有衍沃”作比喻,进一步说“宣之使言”的重要意义,说明“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的道理,并明确指出其意义是“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最后,改变正面论述的语气,连用两个强有力的反诘句,从反面加强自己的议论.一方面对“壅”,即指周王的“障”和“弭谤”加以驳斥,一方面对周王沾沾自喜的表现加以反击和否定,从而照应了前文.

允孟13498566947问: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要简单) -
吴川市雅屏回答: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允孟13498566947问: 召公谏厉王弭谤说明了什么 -
吴川市雅屏回答:[答案] 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 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 “ 为川 ” 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寓说理于比...

允孟13498566947问: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有什么好处? -
吴川市雅屏回答: 道理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不能堵塞言路,要让老百姓敢于提意见,否则会导致统治的垮台.好处是: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允孟13498566947问: 翻译<<邵公谏历王弭谤>>一文 -
吴川市雅屏回答: 周厉王残暴无道,国都里的老百姓都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不堪忍受您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大怒,找到个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敢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告发,就加杀戮.国都里的人们都不敢随便讲话,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相...

允孟13498566947问: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历史真相,求解答 -
吴川市雅屏回答: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