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六章解读

作者&投稿:尹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

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而不受影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句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1、“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主要意思是: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我在这里反复的看着。

笃静悟初是什么意思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一.出处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笃静悟初”和“虚极静笃”的意思接近 二.原文 道德经 十六...

宁静致远,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内心平静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虚极静笃出处: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第十六章】至【第二十一章】,老子强调虚静、无为与顺应自然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在万物更迭中保持观照与理解。【第二十二章】则强调谦逊与智慧的平衡,教导我们以柔克刚,无为而治。【第二十九章】揭示了天下万物的自然法则,圣人懂得适度,避免极端,以道引导而非强求,这是治理国家的至高智慧。【...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参考 百度百科-...

适合女性用的道家名字
适合女性用的道家名字有隅晚、令合、致静、谷若、若勤等。1、隅晚 出自《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反而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2、令合 出自《老子·...

道教经文经典语录
——《老.子·德经·第六十七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经·第二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老.子·道经·第十九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的“梦魇”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这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原话。意思就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这就是人们常说所谓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道理。那些人们解读《道德经》而得出的,玄而又玄,故作高深,长篇累牍的道理也许是搞错了方向。因为老子早就告诉了大家大道...

权池13966514776问: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
天桥区蒲地回答: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麽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 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 观察到...

权池13966514776问: 虚极静笃怎么去理解? -
天桥区蒲地回答: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权池13966514776问: 阅读《道德经》体会 -
天桥区蒲地回答: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此章历代的释意无...

权池13966514776问: 一个哲学问题:你认为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我只是想问下,道德经中有这方面的解释么? -
天桥区蒲地回答:[答案] 《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大体意思是:一切芸芸众生都走在归根复命的道路上,复的什么命,就是明...

权池13966514776问: 请问有谁知道虚极静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本人对此不是太明白有哪位高
天桥区蒲地回答: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权池13966514776问: 道德经中的无为,寡欲,静,水有关内容 -
天桥区蒲地回答: 157****1176 :你好.【道德经】 老子教导我们说【无为】就是遵循、顺应自然规律.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界,就是【有为】.老子肯定了自然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他把这种规律称为【常】.也就是万物不变的规则.老子在道德...

权池13966514776问: 道德经中第二章为而不恃的解释. -
天桥区蒲地回答: 恃,《说文》赖也.从心寺声.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徐曰》寸,法度也,守也. 恃,心有所守为恃.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为而不恃:遇事之时,不挑剔,不躲避,不功利,不偏,不倚,不着,不弃. 着,执着. 为而不恃,与佛经之“不住”相通.

权池13966514776问: 道德经第56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应该怎么理 -
天桥区蒲地回答: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可得:即得到.不可得:即得不到.引申为放下、没有.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意思是 (道的境界)没有亲近、亲密;没有疏远、冷落.

权池13966514776问: 如何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
天桥区蒲地回答: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内容有: 1、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真实内容及根本动力.老子发现了事物本身具有对立双方的矛盾,提出了具有一定辩证法意义的“反”思想.“反”这一范畴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核...

权池13966514776问: 虚极静笃谁说的?意思有点模糊
天桥区蒲地回答: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