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郑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虚极静笃的具体意思~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宁静致远”和“静以致远”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后者多表达了一层因果关系。
“宁静致远”和“静以致远”是由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衍生出来的,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意思是: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
《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扩展资料:
“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以致远”,“静以致远”,“宁静致远”等词语都是一个意思,不同的语境用以不同的词。都是指静以修身的境界。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一个人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拥有宁静的心态,他才能够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在事业的高峰上攀得更高。
《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要想获得内心的静,源于心有所定,心有所属,心有所志;而“心定”的前提就是首先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这就是“知止”,即孔子所说的“志于道”。
当有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之后,心才能定下来,就不会被外在各种诱惑所吸引,不至于歧路亡羊、四顾茫然。心定之后,才能做到内心的贞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虚极静笃的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宁静致远出处:

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内心平静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虚极静笃出处: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翻译:

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扩展资料:

作品简介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静致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极静笃



意思是保持身心宁静,不受外界的影响。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译文:

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坚定。唐玄宗曰: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虚极静笃:出自道德经,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宁静致远:
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虚极静笃
原句应该是“至虚极,守静笃”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意思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安静,是一个人最好的气质
《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乍一瞧,看不懂,仔细想,觉得不该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要结合生活。只有做到笃定平静,我们才有可能摆脱纷杂的欲望,享受生命的美好。所以南怀瑾先生才说:“生命的能量来自宁静。”不平静,就会纠结,会纠结,就会后悔,越后悔,就越不...

老子的心理健康观
五、虚极静笃,静以养心 《道德经》第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一个虚字,一个静字。不仅要虚,而且要虚到极致,即祛除所有杂念,使头脑虚空、通灵。不仅要静,而且要守住静,要踏实地守住一个静字。其根本精神就是强调要达到清静之心和虚无之心。这是老子养心的最高境界。“神静而心...

为什么静字的一半是个争字?
静之一半是争,是在诠释一个意思:静乃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欲达此境界,就需要长期、耐心地努力工作、学习和内修,也即是争。静是争来的,不是求来的,也不是等来的。静是韧性的智慧! 静、 致虚极,守静笃。静为轻根,重为躁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心态淡定,静待时机,即能达到目(的)标。静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追求_百度知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是诸葛亮所书。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了道家哲理。

沙发背景墙挂什么字好 沙发背景墙挂啥字好
、“惠风和畅”、“紫气东来”、“海纳百川”、“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天道酬勤”、“自强不息”、“心静无尘”、“马到成功”、“一帆风顺”、“龙马精神”、“福寿康宁”、“高瞻远瞩”、“自胜为疆”、“宠辱不惊”、“春华秋实”、“虚极静笃”、“...

适合室内挂的字都有哪些?
、“惠风和畅”、“紫气东来”、“海纳百川”、“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天道酬勤”、“自强不息”、“心静无尘”、“马到成功”、”一帆风顺“、“龙马精神”、“福寿康宁”、“高瞻远瞩”、“自胜为疆”、“宠辱不惊”、“春华秋实”、“虚极静笃”、“...

“静”的四个字组词有哪些?
“静”的四个字组词有风平浪静、夜阑人静、夜深人静、更深人静、夜静更深。1、风平浪静 风平浪静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fēng píng làng jìng ,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出自: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意思是:此时风...

沙发后挂什么字好
、“惠风和畅”、“紫气东来”、“海纳百川”、“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天道酬勤”、“自强不息”、“心静无尘”、“马到成功”、“一帆风顺”、“龙马精神”、“福寿康宁”、“高瞻远瞩”、“自胜为疆”、“宠辱不惊”、“春华秋实”、“虚极静笃”、“...

适合挂客厅的四字成语
“紫气东来”、“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厚德载福”、“上善若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天道酬勤”、“自强不息”、“心静无尘”、“马到成功”、”一帆风顺“、“龙马精神”、“福寿康宁”、“高瞻远瞩”、“自胜为疆”、“宠辱不惊”、“春华秋实”、“虚极静笃”、“积健为雄”等...

客厅沙发后面挂字画内容有哪些 提升主人前程运势
、“惠风和畅”、“紫气东来”、“海纳百川”、“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天道酬勤”、“自强不息”、“心静无尘”、“马到成功”、”一帆风顺“、“龙马精神”、“福寿康宁”、“高瞻远瞩”、“自胜为疆”、“宠辱不惊”、“春华秋实”、“虚极静笃”、“...

乌恰县14721479947: 虚极静笃是什么意思? -
夔温壮骨: 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

乌恰县14721479947: 请问有谁知道 虚极静笃 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夔温壮骨: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乌恰县14721479947: 什么叫虚极静笃? -
夔温壮骨: 虚极静笃就是: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世间,一切原...

乌恰县14721479947: 这句老子的话是什么意思"致虚静,守静笃"是什么意思,请高手指点,
夔温壮骨: “致虚极”,就是你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成见、心机等加以控制、调适、消解、澄清,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将原来清净纯洁的人心骚乱起来、浑浊起来、邪恶起来.老子强...

乌恰县14721479947: “宁静而致远”是什么意思?
夔温壮骨: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意思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也就是说人只有先看淡了名利,思想才能升华,从而发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 也只有在清静之中去思索,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乌恰县14721479947: 请问,【宁静致远】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夔温壮骨:[答案] 诸葛亮写的《诫子书》里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化用而来.比喻有识之士需清心寡欲、平心静气,才能达到目的.

乌恰县14721479947: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
夔温壮骨: 诸葛亮说的一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

乌恰县14721479947: ”宁静致远”的含义是什么? -
夔温壮骨: 此句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乌恰县14721479947: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
夔温壮骨: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仅供参考)

乌恰县14721479947: 宁静至远这个词怎么解释? -
夔温壮骨: 从字面意思看,宁静致远,指在“宁静”的状态下,才能到达“远方”.这里面的到达远方,显然,一方面指人的精神和思想能够进入深远的状态,具有长远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指人们在人生事业上能够到达的遥远的目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