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认为齐灭亡原因

作者&投稿:闫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翻译
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有利,全国都认为有利,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不利,全国都认为有利,愚蠢的人又该多么多啊!凡要谋划,是因为有疑;有疑的事,如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被挟持的君主...

六国论原文及赏析
当韩、魏未附秦之时,昭王出兵攻齐,范堆忧之。由此证明秦欲争得天下,必先收韩、魏而后可。当秦军越韩过魏而攻燕赵,这本身是件冒险之举,若燕赵正面迎战,韩、魏再乘机击之于后,那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人远攻燕赵,却毫无韩、魏之忧,那是因为韩、魏屈于秦之淫威而已归附它的原故。文章写...

宋史苏东坡传文言文翻译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

内储说上文言文翻译
成欢认为齐王太仁会削弱齐国,卜皮认为魏王慈惠会走向灭亡。 管仲懂得必罚,所以要分斩尸体来禁止厚葬;卫嗣君懂得必罚,所以要买回逃犯。 赏誉三 赏誉轻而不兑现,臣下就不为君用;赏誉厚而守信用,臣下就争着为君献身。 有关的解说在“说三”中文子称说臣下“若兽鹿”。所以越王要焚烧宫室,吴起要奖励搬车辕的...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译文:苏轼看到王安石辅助神宗用独断专行来处理事务,因此在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帝平吴因独断而成功,苻坚进攻东晋因独断而灭亡,齐桓公专任管仲而成就霸业,燕哙专任...

舌卷齐城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蒯通说信曰:"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这段话意思是说,谋士蒯通对韩信讲,郦食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获取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后来,人们就用"舌卷齐城",或者"掉舌"、"下齐"来形容善于游说,靠游说得胜或取得成功。

城濮之战简介及详细资料
反之,楚国君臣对战争形势的估计和意见不一;子文传楚军统帅之职于子玉,蒍贾却不认为子玉能胜任;面对晋、宋、齐、秦的联盟,楚王"知难而退"、"楚众欲止",子玉则非战不可。内部矛盾,君臣不和、军民不协,抵消了应战的力量,这是楚军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 外交策略 在外交上,晋文公长于争取与国。他打着"报...

关于中国历史历史
2:春秋争霸的原因: 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4:齐桓公首霸条件: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

初三文言文文学常识选择题
(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

充咸13587654206问: 苏辙六国论特殊句式整理特殊句式的,什么宾语前置啊,什么判断句的,类似这样的是苏辙的,不是苏轼的 -
云南省辰旺回答:[答案] 特殊句式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几个... 嬴:秦王的姓.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它提示了齐国灭亡的原因. ③有如此之势,...

充咸13587654206问: 三苏论六国 -
云南省辰旺回答: 三苏——苏洵、苏轼和苏辙,都写了《六国论》,都是针对北宋王朝对内因循守旧,对外屈膝求和而作的,均是有感而发,遗憾的是都未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 然而,可贵的是他们能够从现实出发,针对现实,以史为据进行论述. 对...

充咸13587654206问: 苏轼 六国论 知识点整理最长的 一定是苏轼的 十万火急 知识点 有什么通假字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虚词 -
云南省辰旺回答:[答案] 一.文学常识: 选自《嘉佑集笺注》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

充咸13587654206问: 苏轼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
云南省辰旺回答:[答案] 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引起人民的反对).” 苏轼的观点是不对的.第一,商鞅变法是顺应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的历史趋势而进行的一次改革;第二,它使秦国的经济得...

充咸13587654206问: 六国论苏轼苏辙两篇对比一下?其中两者观点各是什么? -
云南省辰旺回答:[答案] 苏轼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士的作用并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久存的原因.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灭国是咎由自取.

充咸13587654206问: 《六国论 》论述中的漏洞 -
云南省辰旺回答: 1.苏洵认为韩、魏、楚灭亡的原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历史却并非如此.韩、魏与赵原本一家,三分晋国而成.晋国原为诸侯强国,晋文公重耳得周王宠信,“封晋侯为盟主,合诸侯修盟会之政”,可见晋国之盛.到晋顷公失政,...

充咸13587654206问: 1、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是指A 秦、汉、晋、宋、齐、梁、陈,隋B 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隋、唐C 两汉、三国、两晋、... -
云南省辰旺回答:[答案] 1、选B 原因: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出自苏轼《潮洲韩文公庙碑》. “八代”指东汉以来的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隋、唐. 韩愈与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主张文道合一.道是目的,...

充咸13587654206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苏轼的看法是否正确 -
云南省辰旺回答:[答案] 有一定的道理.但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从六国方面来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

充咸13587654206问: ...B. 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意趣. C. 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气... -
云南省辰旺回答:[答案] 1.答案为B.“痴”的意思是天真. 2.A组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并列.B组的“之”均为代词,都代老虎... 因为苏轼在文中是认同《孟德传》中的观点的. 4.(1)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2)有个妇人白...

充咸13587654206问: 翻译: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
云南省辰旺回答: 只是商鞅变法,不广纳良言,虽然能够促使秦国快速达到富裕强盛,但也招致了秦国众人的怨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