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答周道通书心得

作者&投稿:藏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17-7-17】 读《答周道通书》
心得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点出了我们日常修炼己身的基本法则。在日常纷繁芜杂的事务中,我们要坚持把“致良知”存于心中、行在日常。时时刻刻存养自己的内心,把这件事贯穿生命始终,不管外界有事无事;但又不可太过着急而拔苗助长,要如同烧火做饭一样,把握好火候,这样面对外界来之事物,...

阳明心学315—且论自己是非
      读《答周道通书》原文,特别是读到辩论朱陆是非一段时,对于阳明先生的态度,自己很是敬服,这也许是他成圣成贤的根本认识吧。      周道通对于争论朱陆是非认为是枉费心力,没有必要。阳明先生很赞同这种观点,并指出用言论诋毁他人,是谤浅;自己...

致良知第28期格物班第24组第1封家书
今天格物班学习已经一周了。学习的第一篇文章是《答周道通书》,博仁老师告诫我们,格物班学习,要从起心动念上改变,割除内心的私欲。相信通过100天的学习,我会有很大的进步。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小组成员,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重要的一员。第一周,我们家全员全部按时精准提交功...

事上磨炼三境界
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答周道通书》人做学问,一生也只是为了这一件事。自小到老,从早...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27与陆元静书 http:\/\/mp.weixin.qq.com\/s\/B2ZtzHvGkQoidc7xrXePmw https:\/\/mp.weixin.qq.com\/s\/yPz8TPfE3DUZPVzzeaM_Qw 28与黄勉之书 http:\/\/mp.weixin.qq.com\/s\/Fw8IzAQ9yzlVSutYQZKvkQ 29答周道通书 http:\/\/mp.weixin.qq.com\/s\/_CzyXMHSygh_y9VgKiYJyg 30答刘内重书 https:\/\/...

29.答周道通书
荒愦无可言者,辄以道通来书中所问数节,略下转语奉酬。草草殊不详细,两生当亦自能口悉也。【29.2】来书云:“日用功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诲言时时体验,愈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

钱德洪录原文译文
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使人自思得之。故元善录为下册之首者,意亦以是欤!今朱、陆之辨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_崇一四书。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

致良知150金句(九)
86、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恼,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摘自《答周道通书-其一-甲申》87、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摘自《答周道通书-其一-甲申》88、...

王明阳全集文言文版和传习录什么区别
传习录》、《大学问》、《教条示龙场诸生》、《答人问良知二首》、《答周道通书》、《答人论学》、《答甘泉论格物》、《答周衡书》等等。而传习录则是王阳明早年讲学的部分记录,以及他去世后,由弟子及后学整理的他的语录和论著。总的来说,王阳明全集和传习录都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资料。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三读笔记
28.与黄勉之书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然爱之本体固可谓之仁,但亦有爱得是与不是者,须爱得是方是爱之本体,方可谓之仁。 用是:因此。 29.答周道通书 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攻吾之短...

易临19337415606问: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怎样理解 -
麟游县依他回答: 良知是指既是道德意识,也指你自己的最高本体.致者,本身即是兼知兼行之过程也.这句话其实就是心学的最高法旨 ---知行合一(这句话不用解释了吧.).

易临19337415606问: 朱熹和王守仁在认识论上有什么区别 -
麟游县依他回答: 朱熹和王阳明在认识论中的不同是很明显的.主要在于,朱熹主张由外物而之心,再由心而之外物.王阳明则不然,他主张直指本心.但是,在认识问题上,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却很少为人所注意.这个特点就是,认识的问题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恰恰是中国古代认识论不同于西方认识论的特点之一.

易临19337415606问: 何谓儒家良知之心 -
麟游县依他回答: 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来的,他也是儒家一大儒. 来源:《传习录》“答陆原静” “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廓然大公之类.为何普通的人都不能做到而一定要经过学习呢?中、寂、公,既然是心的本...

易临19337415606问: 王阳明三大思想是什么? -
麟游县依他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

易临19337415606问: 怎样用王阳明先生“致良知”的理论来克服人性的弱点呢 -
麟游县依他回答: 王阳明不认为人的本性有善也有恶(欲望是根本的主要的),认为人本来只有善,恶是后来的污染,寄希望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由于这个根本上的错误,懒惰和私欲,去了又来,来来去去,最后也成不了佛.其实,恶是去不掉的,佛对付妖魔的办法是并不消灭而是教化,对欲望加以引导使之为善举服务,所以,只有修行佛法,当你悟到色空境界自然不会贪图享受和私欲了.老子曰道法自然,如果着意去克服就违反了自然,顺势而为(这是指引导,无为是指不刻意去管制压迫,无不为就是自然地达到治的目的了),才能无为无不为.

易临19337415606问: 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感悟了有快一年了,感觉中间一直有层看不见的纱,始终做不到眼前一亮的感觉. -
麟游县依他回答:[答案] 王阳明心学和象山学还是很接近的,象山学直接承接孟子,认为道德靠对本心的体证来实现,王阳明的良知和这个很接近,但是第一,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把天理、本心、诚意都打通了;第二,王阳明的修行方法是“致良知”,就是说我们其实做每一...

易临19337415606问: “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与材料观念 -
麟游县依他回答: D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良知”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阐述的是王阳明心学,主张致良知,其方法是通过内心反省,不是“格物”,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易临19337415606问: 为什么说"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
麟游县依他回答: 简言之,阐述了“人才教育,道德为先”的宗旨,即教育人要先从德育培养开始,让受教育者首先有良好的品行.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易临19337415606问: 王阳明的"致良知"具体怎么解释?谢谢~ -
麟游县依他回答: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

易临19337415606问: 请问“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麟游县依他回答: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 ,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事”)割裂开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