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为子隐在现代的看法

作者&投稿:迟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父为子隐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反义词】:六亲不认 【成语例句】: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元 无名氏《九世同堂》)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2、关于“父子”问题之看法,即与孔子所生社会相关,特殊社会中的特殊说法。后者是社会造成的即时思想,前者则是适用于任何一社会的抽象概念。总之,孔子的“直”,本质是在说价值即具体理分之完成,所以每一事是否合理,须就理分而言。父为子隐也好,子为父隐也好,隐不隐跟社会风气之类有关,但是...

如何理解儒家的“父子相隐”观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于孔子这里提出的父子相隐的主张,千百年来的注释者都是阐释论证其合理性,并未提出过异议。《汉书·宣帝纪》:父子之情,夫妇之道,天性也...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翻译是什么?
二、翻译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三、出处 《论语》。赏析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直”的品格。他把正直的道德...

“亲亲相隐”的原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呢?
而第一次明确提出“亲亲相隐”这一观点主张的,就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据《论语·子路》记载: 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孔子认为,父子之间有着最亲的血缘关系,这原本就是一种天性的使然。因此,他们之间相互为对方隐瞒是符合人伦的,也是可以理解,甚至...

董仲舒的父子相隐原则到汉宣帝时正式成为法律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于孔子这里提出的“父子相隐”的主张,千百年来的注释者都是阐释论证其合理性,并未提出过异议。《汉书·宣帝纪》:“父子之情,夫妇之道,天性也...

对"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看法?
这是中国古代强调法外容情,难以想象一个没有亲情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就算是现代社会,人和人尽管在法律意义上、尊严意义上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没有差异,何况法律上所能干涉到的平等只占人际关系的一个小小部分,儒家的这些思想仍然不可全盘否定。一些攻击儒家的人,喜欢断章取义的拿“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当作愚昧孝道的靶子进行攻击,岂不知紧接着却对“直在其中...

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理解孔子的父子相隐的思想
某种程度上讲:父子相隐就包含了相互揭发的根本原因。别人做了坏事,你揭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得到什么在揭发的呢?)如果揭发父子的话,那你要得到东西就失去了。也就不会有揭发别人的原因了。所以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当然父子相隐也不等于纵容,可以改用别的办法嘛。未必犯了罪,...

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孝慈则忠,忠则直...
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孝慈则忠,忠则直也,故曰直在其中矣。这是邢昺《论语疏》中的话,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假如儿子有过错,父亲为他隐瞒,就体现了慈爱;假如父亲有过错,儿子为他隐瞒,就体现了孝敬;孝敬慈爱就是忠,忠就是直,所以说直就在其中了。

系仪17593974643问: 关于《论语》:“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疑问 -
怀仁县乌司回答: 《论语》里面重孝悌,认为这是仁道的根本.所以“学而篇”里面有这样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夫子认为,什么是正直的人?的确,从法理上讲,指证偷窃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正义感.但是,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父子之间,就不可思议了!亲情是人伦的本初,如果儿子为了正义去指证父亲,那么这个儿子还配为人子吗?再退一步考虑,如果真有这样的儿子,那么他所秉持的正直,真的是正直吗?或者是其他的?按照我们的土话说,这种事情都能做的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

系仪17593974643问: 怎样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怀仁县乌司回答: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叶公告诉孔子,他们那有个正直的人, 父亲偷羊,他出来做证了.孔子说,我们的正直的人与他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系仪17593974643问: 从哲学的角度如何理解孔子的父子相隐的思想 -
怀仁县乌司回答: 某种程度上讲:父子相隐就包含了相互揭发的根本原因.别人做了坏事,你揭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了得到什么在揭发的呢?)如果揭发父子的话,那你要得到东西就失去了.也就不会有揭发别人的原因了.所以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当然父子相隐也不等于纵容,可以改用别的办法嘛.未必犯了罪,按照法律该杀就杀就一定是对的,法律是社会对大众的处事方式,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处事方式.

系仪17593974643问: 判断题:孔子主张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在今天应该被扬弃. A.正确 B.错误 请选择. -
怀仁县乌司回答: 对于此种观点的认同,是倾向于儒家的“亲亲”之仁,意为从对亲人的关切呵护之情中去发散出对于其他人的关爱之情,这就是孔子的仁.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关爱亲人之自然感情的流露,将为仁为善之情寄托于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其积极意义...

系仪17593974643问: 结合儒家亲亲互隐的实例,说明儒家伦理的价值和意义 -
怀仁县乌司回答: 《论语·子路》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亲亲是仁的根本,也是人之为仁出发点.父亲偷人家的羊,自然是罪,需要收到惩处.但是,如果儿子主动去揭发,就失去了父子之亲,不符合仁的要求. 似乎,这种观点与现代法制社会的要求相悖,但是大义灭亲是不是泯灭了人间的真情,让这个世界变得异常冷酷呢.

系仪17593974643问: 爱有差等吗?(三) -
怀仁县乌司回答: 汤恩比认为:“儒家主张,爱应分阶段地加以分配.用同心圆作比喻,以自己为圆心,随着向外扩展,爱则逐渐减少.……但从爱的范围来看,是普遍性的.”这不是现代人的观点,自孟子之后一直存在这类...

系仪17593974643问: 名词解释:春秋决事 -
怀仁县乌司回答: 在司法审判的实务中,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还组织编辑《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收录232个以《春秋》决案的典型案例,在整个汉朝的司法审判中,《春秋决事比》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判例法. 春秋决狱...

系仪17593974643问: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有法律依据吗? -
怀仁县乌司回答: 没有,这是指父子等近亲属之间可以互相包庇对方的犯罪,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观念和规定,现代中国法律没有这个了,但有些外国还有近亲属间包庇不够成犯罪的规定.

系仪17593974643问: 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那么当今司法上是否能拒绝提供不利于亲人的证词? -
怀仁县乌司回答: 亲亲得相首匿是古代中华法系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对家庭关系的一种维护和尊重. 目前我国没有在立法中采取这一原则.把如实作证作为公民的一项义务来看待的.不过在国外一些立法例中有类似思想,特殊的身份可以成为拒绝作证的理由,比如神职人员对于信教者的忏悔,医生对医疗过程中了解到的患者隐私,律师执业中了解的隐私等等,这是在追求真相和维持社会信赖关系中作出的一种权衡.

系仪17593974643问: 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而左传中赞扬大义灭亲古代人如何看待两?
怀仁县乌司回答: 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矛盾,其实分析开来也并不复杂.首先应该知道这些古代道德思想... 所以忠、孝、仁、义被摆的很高.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其实就是亲情人伦的一种体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