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怎么变成两个

作者&投稿:俟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两只黄鹂改为两个是什么时候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两只黄鹂”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禽鸟的数量词似乎更为自然和普遍。杜甫在创作时可能原本使用的是“只”,但由于某些原因改成了“个”。其次,人们可能因为多次接触到错误的版本,形成了思维惯性,从而认为应该是“两只黄鹂”。此外,...

诗人应该说一只黄鹂,为什么说成一个黄鹂?
明显'两个黄鹂'比'两只黄鹂',显得独立特别而显眼,意境联想容易聚焦。这是其一。第二,读诗文,要联系上下文,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必定是有'群'来能成行。两个量词承接,顿时由'意境聚焦'的在'两个'画面,进入'一行上青天'

绝句中为什么要说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黄鹂
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是诗人不愿意用“只”,而是在当时,这个量词还没有普及使用,观看文献可以发现,唐朝以前,很少有“只”这个量词的,最早的时候,古人是不用量词的,或者直接省略的,比如《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

《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何不是“两只”?
三、时代因素与现在的习惯不同,古时候人们形容东西数量习惯说两个,“个”字作为量词使用的更为广泛,“只”更加书面化,应用的比较有限,只有在正式的文函中才会大量使用。四、确定性不同虽然诗中写到的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但是实际数量可能不是这么多,只是杜甫在作这首诗时写...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为什么不是 两只?
至于原版是 两个,尽管从现在的汉语角度来说,用"只"更为恰当的,但是从当时的语言的韵律以及当时汉语的程度,作者用了"个",具体可以参照下面的链接,希望对你有帮助!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xiaoyu\/shuwu\/xy_dsyz\/niezaifu\/200704\/t20070418_390458.htm ...

古诗,杜甫的《绝句》中以前课本中"两只黄鹂鸣翠柳"现在在网上搜到...
咬文嚼字地来分析,“两个黄鹂”实在有些别扭,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律诗,因此在用字上必须严格依照格律,而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指平声字,主要包括现在声调为阴平、阳平的字;仄,指仄声字,主要包括现在声调为上声、去声的字...

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什么是两个不是两只
四川话里面对于体积较小的物件大多用“个”来计量。比如:两个雀雀(读音:qo qo)、两个耗儿 、两个蚂蚁子……我们知道杜甫在成都住了近4年时间,受四川当地的文化影响,语言上或多或少“入乡随俗”,是再正常不过的。而写这首诗的时间,正好是在杜甫客居成都时期。答主正宗四川人,不会骗你。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写作背景
最先引起诗人注意的是黄鹂的只有两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诗人又把目光投向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一幅多么明媚...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为什么是两个?而不是两只?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何不是两只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意思是,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窗含西岭千秋雪 虽然在杜甫...

朝逃18057551478问: 为什么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黄鹂鸣翠柳?? -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 因为杜甫是学文的,不是学理的,所以杜甫对于量词的运用不是很好,所以用了两个.小朋友们一定要搞清楚量词哦,否则会闹出笑话的.

朝逃18057551478问: 鸣翠柳的到底是“两只”黄鹂还是“两个”黄鹂? -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答案] 河南大学中文系硕士,浙江传媒大学辅导员王志伟答 这首古诗的全名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咬文嚼字地来分析,“两个黄鹂”实在有些别扭,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律诗,...

朝逃18057551478问: 绝句一首诗中为什么两个黄鹂不叫两只黄鹂? -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 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不是诗人不愿意用“只”,而是在当时,这个量词还没有普及使用,观看文献可以发现,唐朝以前,很少有“只”这个量词的,最早的时候,古人是不用量词的,或者直接省略的,比如《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朝逃18057551478问: 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什么不用 -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 杜甫的《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什么不用两只,而用两个 用“两个”,一是因为“个”字拟人化一些,显得黄鹂可爱;而是因为“个”为仄声,“只”为平声,为了平仄的需要,用“个”字.

朝逃18057551478问: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是两只黄鹂鸣翠柳,我清楚的记的我以前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 应该是“两个”!“两个”VS“两只” 《绝句》的一二句开头的数目是“两个”、“一行”, “个”是“仄声”;“行”是“平声”(阳平),古诗讲究“仄、平”对仗的韵律. “只”是“平声”(阴平),与下句的“行”是“平声”(阳平)够不成对仗的韵律. 在古诗中,奇数句称“出句”,偶数句称“对句”.每一出句和对句构成一个联句.每一诗句之内,必须做到两字一词,词与词之间的平仄声律交替运用;在每个联句之内,即一与二、三与四句之内....,上、下两个单句之间的平仄声律必须相对(相反),因此在奇句(即上句、出句)与偶句(即下句、对句)之间,必须遵循“奇偶相对”的规律;

朝逃18057551478问: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为什么不是 两只? -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 首先我要说的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很难能可贵的一种探知精神,也是在以后中国的所谓素质教育下逐步抹杀的特质.至于原版是 两个,尽管从现在的汉语角度来说,用"只"更为恰当的,但是从当时的语言的韵律以及当时汉语的程度,作者用了"个",具体可以参照下面的链接,希望对你有帮助!

朝逃18057551478问: 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什么不是两只 -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个与行对应 只的对照性就差的多

朝逃18057551478问: 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为何是"个"不是"只"? -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 哥们你背错了吧,人家原句就是两只黄鹂鸣翠柳.. , 哎.可能是教材问题,以前是两只,现在可能是两个.

朝逃18057551478问: 究竟是两只黄鹂还是两个黄鹂 -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 两只黄鹂

朝逃18057551478问: 两个黄鹂鸣翠柳改为拟人句 -
阿拉尔市肌苷回答: 两个黄鹂在翠柳上唱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