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反对仁义礼了的理由是什么

作者&投稿:荣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我不知道楼主的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但我想澄清一个问题是:老子并不反对仁义礼乐,只是说不要迷在其中不能自拔,更重要的是防止人民借着仁义的幌子来求名利。其实要把握老子的思想,关键在于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把问题化为无形,所谓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为乱也。等到木已成舟的地步,那就不是老子所关心的领域了。那就要靠儒家乃至法家的那一套了。所以自古以来,道儒法是合用的。

古人认为人以心为本,而人心修为层次的高低(就是现代人讲的为精神境界),是有标准的,那就是“道,德,仁“。其中”道“是人心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德“次之,”仁“是最基本的,所以《中庸》中讲:人者,仁也!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人是以心为本的,也就是说,人是以思想为根本的,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或者其思想被别人左右的人,还能算一个完整的人吗?傀儡而已啊!
“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则,人也不例外,因此,道是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圣人的心于天地之理合二为一,运化自然,无有过错也!
“德”就是次于“道”的境界,因为“尽万物之情者,谓之德”,就是说,能够体悟万物之情状的,就是大德之人,而又情就会有私,大道无私,故“德”次于“道”也。《庄子*秋水》中写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由此可知,庄子乃大德之人也,故能够体悟鱼之情状,观鱼之悠游,知其乐也。而惠子不通物之情状,不知鱼之所乐,反而责问庄子何以知鱼之乐,实乃俗人一个,不足与庄子言也!万物皆有灵性,性情通达之人,自能体悟万事万物之情状,有何怪哉?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就认为别人也做不到,这叫什么道理呀!
最后是“仁”,这个境界的生命主要能够体悟别人的情感,注意,这里最大的区别,就是仁者不能够想大德者那样,体悟万物的情状。这本质上是“人”这种生命的私心不断增加的表现。儒家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泛爱众“的思想,也是”仁“的核心思想,但是”仁“这种思想局限在对同类的关爱之上,就是私的表现。
佛家讲古代修行的大德之士以身饲虎,就深刻的表现了大德者的生命境界,能够体悟万物之情状,当然,这个境界的生命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深度,已经非常人所能够理解,所以,关于以身饲虎,还有很多需要解读的内涵,比如佛家讲的因缘,轮回等等,这些就有些偏离主题了,就此打住吧。
总之,人的思想境界,人的道德修为是可以无限高远的,而儒家的思想体系只是最低层次的道德修为,老子写了五千言《道德经》劝诫世人,其中的思想层次是远远高于儒家的,因此,老子反对”仁义“,是因为老子是得道的生命,从得道者的角度看,所谓的仁义,也是虚妄不实的,是需要摒弃的。
要说的太多,虽然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本后确实千枝万缕,根本上要讲清楚,是需要梳理传统文化的整个脉络的,限于时间和篇幅,就先讲这么多吧,如有疑问,可以接着提问。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还牵扯到了对人这种生命的正确认识,古代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中对人的认识,最有名的就算是《黄帝内经》了,有兴趣你可以读一下《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那是大纲,非常好!
最后谈一下儒家:
仁义礼智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体系,而且他们也是有主次顺序的,仁是最核心的,其次是礼,然后是义,最后是智。为什么这样排序呢?因为这是和人这种生命的本质相关联的,说来话长,简单的讲“仁”是指人心的境界,而且是人的本性,而“礼“和”义”,都是外在的表现,“智”是人后天本性被蒙蔽后的思维状态,是古人所不齿的,因此排在最后了,《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对“智”的真实写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八章》 
  只从文字上看,他(老子)是说,中国文化从上古以来,就是一个道,道衰微了,后来的人便提倡仁义道德,结果越强调越糟糕,适得其反。其次,老子也反对智慧。换句话说,知识越发达,教育学问越普及,人类社会阴谋诡诈、作奸犯科的事也就越多,越摆不平。“六亲不和有孝慈”,在家庭中所谓的六亲,那便是父母、兄弟、夫妇,彼此之间有了矛盾、冲突,才看得出来:何者孝?何者不孝?如果家庭是个美满的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那么个个看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特别标榜谁孝谁不孝。如果家中出了个孝子,相对之下,便有不被认同的不孝之子,这其间问题就大了。因此说,六亲不和,才有所谓的“父慈子孝”。我们若是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标榜的“二十四孝”,将发现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拥有大孝美名的舜,其父母可以说不伦不类,很不像话,充分显示了舜的父母,是处在一个问题家庭中,是非不断,非常悲哀,因此舜才成为第一孝子。老子并不喜欢这样,由于一个人的坏,衬托出另一个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事,他希望每个家庭都和乐幸福。
  “国家昏乱有忠臣”,同样道理,老子不希望历史上出太多的忠臣义士,忠臣义士并非好现象。我们历史上所谓的忠臣,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皆为大家所景仰,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命,连个人宝贵的生命,都可牺牲。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于历史混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一个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难。假使国家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社会上大家自重自爱,没有杀盗淫掠之事,那么岂不个个是忠臣、人人是好人了吗?因此,他主张不需特别赞美某人好、某人不得了。四十多年前,我在川西灌县灵岩寺,看到有人书刻在灵泉石壁上的两句话:“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便是老子此意,也才是天大的幸福。
  其实,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说法,未免失之太刻薄,但这也是爱之心切,所以责之更严。

《道德经》
先有道,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是自然秩序,是宇宙法则。
后有德,德是“道”在人伦上的表现,是社会秩序,是行为规范。
其中,德分“上德”“下德”。上德无为,因循自然,最终归于大道。下德有为,用仁义礼去教化世人,但于大道有所偏离,所以落于下成。
我个人理解的是,正因当下人无完人,所以才需要仁义礼去约束教化,如果每个人都能无为而治,遵循自然规律与宇宙大道,那么是不需要仁义礼去定义人格的。

在社会秩序与伦理层面,最高境界是上德(循道),其次是下德(仁义礼),再次是无德(法律)。法律是没有道德可言的,正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法律是一个社会最低的底线。

所以,与其说老子反对仁义礼,不如说老子更推崇上德循道。 道家是主张依法治国的,因为道与德是理想,而人终究要立足现实,社会的多数人达不到下德仁义礼的人格水平,更别说上德循道了。

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怎么培养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
儒学“仁义礼智”精义解 摘 要:精深地定位仁义礼智内涵有助于儒学境界的开显。“仁”以血缘亲情为生发基础,以忠恕之道为扩充方式,在差异性情境中生发展现为对应不同伦理范畴的各种道德状态。“义”作为一种适宜的价值序列,聚焦于物质利益与非物质利益、公利与私利发生冲突时的价值论争,包含着道德...

孔子仁义的论文
而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仁义礼智信”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道德建设的根,把它纳入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道德缺失原因 只有对导致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提升...

仁义礼智信是什么意思?
2、“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义”本来含义是适宜。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3、“礼”:恭敬尊重,礼仪文明。古代所谓“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可《论语》为何又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冲突,各有各的优势,不能直接将二者混为一谈,仁义礼智信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才可以做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仁义礼智信也被称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当中,是中国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可以理解为”...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是什么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1、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2、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各是什么意思
忠孝廉耻勇编辑 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为什么韩非子反对、批判儒家道德礼乐制度???敬请详解,谢谢了
孰不知孟子还主张杀“独夫”,而韩非子却谴责汤武革命为使天下混乱的举动,(忠孝)对两人如此评价,也有失公正。。再者,儒家也并不主张单纯用仁义治理国家,而废弃法律,儒家也反对赏罚不明的一味惠政,而韩非子却把“仁政”和“惠政”混说成单纯的慈惠而不明,显得有失区分。。。以上这些,都是我对法家零散的,不...

仁义礼智信每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

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含义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原文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佛山市19415542163: 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理由是什么 -
甫查博士: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佛山市19415542163: 道家为什么要反对儒家的仁义观,原因在此 -
甫查博士: 一: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道德体系; 二:是非无绝对标准,道德无绝对标准; 而儒家的仁义观显然是一种积极干预的道德体系.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很好,可惜他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错了,别人有别人的想法,别人有别人的生活,你凭什么去“立”,去“达”别人? 如果说仁仅仅指爱人,这很好,可惜,孔子的仁是有一整套东东的,规范越多,对人的禁锢越大. 这就是老庄反对仁义的原因. 简单说,儒家是要把自己的一套强加给他人,而道家是要去掉人为的虚伪的东西,恢复人的纯朴本性. 而他的表现则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佛山市19415542163: 与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
甫查博士:[答案] 老子反对礼乐,不反对仁,而是提倡大仁.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治国理念,此思想发展为后来的黄老学派.

佛山市19415542163: 与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
甫查博士: 老子反对礼乐,不反对仁,而是提倡大仁.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治国理念,此思想发展为后来的黄老学派.

佛山市19415542163: 老子对儒家持什么态度 -
甫查博士: 老子对儒家持批判态度.有“大道废,有仁义”与“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末,而乱之首”等名言传世.有人主张将“道、儒共用”则自相矛盾,互相抵触,不应当采用. 老子创作《道德经》就是要揭露儒家鼓吹“仁义礼”的虚伪!人间正道是沧桑,走正道胜过一切虚伪口号!

佛山市19415542163: 道家思想是否批判仁义礼智信 -
甫查博士: 老子是从“地球”外看人类的,所以他看到仁与不仁是道的两面就像阴阳一样,不要执著于教化仁和好的,因为执著于好的,就让人意识到坏的,两极互相依存,会自然转化,所以道家的本源思想其实和孔子一样是取中庸的:这就是所谓的抱一...

佛山市19415542163: 老子对礼有什么看法?庄子呢 -
甫查博士: 史记中有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而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就是在告诉孔子,你得到的只是周公的糟粕.“礼”的真正的意义已经随着周公的尸骨消失在人世上了.老子认为人和人相处,最好的状态应该...

佛山市19415542163: 介绍些容易写读后感的文章~ -
甫查博士: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

佛山市19415542163: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
甫查博士: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

佛山市19415542163: 试对老子的思想进行评析. -
甫查博士: 在诸多优秀的古代典籍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是里面的一枝奇葩.《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老子》一书,字数虽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之丰富,恐怕没有几本书能与之相比.所以任何对它的概括和说明,都只能是挂一漏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