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是怎么辨经识症的?

作者&投稿:温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古人是怎么写出它的?~

古代有神农尝百草这样有追求的医生,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最终由黄老医家传承,不断增补而成书的。

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41章》。意为大道无形,而越是大到无形无声的道理,看似滑稽可笑,则更显其道法作用无边!《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是“天人相应”,主张“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帝内经应象大论篇》。故黄帝内经是建筑在古来“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它也就是老子《道德经》的根基,即为“道生万物”与“天地之始”的始动法理,合称“道理或道法”。以此老子发现并概括万物发展变化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个基本循环过程。可解读为“道生命运,运有法理”的支配特性;而法理都有”反向运动,以弱胜强与有无相生”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与否定之否定”过程。但为什么有四时五行呢?
查一下历法即在春夏与秋冬之间又是分出一个“长夏”节气,才能将本来就长出来的天数摆平,而长夏正是新老生物“遗传基因”相互交替的季节,故形成“天有四时五行”,而五行中的“冷暖与暖冷”或“春夏与秋冬”之间又都要受“普遍因果或阴阳辩证法”的主导与支配。故阴阳五行学说恰恰是揭示阐述了世界万物根本发展延续的“始动法式机理”,将与牛顿阐述宇宙“万有有引力”一样,具有重大基础科学理论发现与创新!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事物”,提出因果辩证法是普遍规律,佛学也提出“因果轮回”,现代逻辑学提出“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等五行,其因果也是居中而起主导作用。因此,“时不同道相通,势不同理相同”,宇宙星球与天下万物运动变化都脱离不了阴阳辩证法过程,一旦脱离就要遭到灾祸的报应,故阴阳或因果辩证法也就自然成为宇宙世界的最高主宰支配者,常被神化为。
“老天上帝,太上老君或佛祖菩萨”。故阴阳辩证法法理是黄老从客观世界构成状态中高度概括出来的,绝非主观臆造,才是各科学的根本基础。再者,《黄帝内经》是古老中医的立论基础,已延续几千年不败,就是按天人同理进行“阴阳辩证论治”的,其四诊与八纲(阴阳、表里、寒热与虚实)也必将成为自然、社会与思维三大科学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法理。欲知其详可参阅我的新书《解密老子道法》与待阅《解密老子道法之经济社会学哲理》,后者即将成书。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因为科学是一个严谨的系统。但科学并不是一个完备的系统。因为人对宇宙,对自身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完结。不能认为所有的东西,不能通过科学的检验就一定是错误的,理由就是科学自身并不完备。如果拿科学(还不要说拿“常识”)作为检验一切的标准,就把科学宗教化了,把科学变成了迷信!更何况题主竟然用常识来检验?!
科学严谨,中医不严谨就是错的?如果热爱科学,相信会知道科学方面有不少例子可以说明单凭常识,单凭感觉来判断一件事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做也是不严谨的。黄帝内经成于几千年前,那时人类对生命,对宇宙了解多少?到现在的了解多了多少?了解完成了吗?什么叫做拓荒者《黄帝内经》是西方人公认的中国三大奇书之人,另两本是《道德经》与《易经》,我问大家,《易经》与《道德经》搞笑吗?严谨吗?认为《黄帝内经》搞笑的人,首先是不熟悉中医的人,也是古文知识不过硬的人。以2000年后的科技发展状态,去判别2000年前的思维方法,完全不考虑人类思维和认识发展的时间性、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进步。不啻于以经一精壮男子去对战黄口乳儿。请问提问者以及这本书的作者你们自己对战自己的髫龄时期有意思吗?有快感吗?意淫而已。
首先,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同一个字有,有不同的含义各位不反对吧!看了这么久,原谅我才疏学浅,鄙人并没有看出有什么常识错误的地方,并且越看我发现自己知识越匮乏。比如农历每年为什么会晕月?24节气有哪些?等等。让我感到我辈对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遗失而甚是羞愧。此书只是祖先们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总结精华的一部分,针对的是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体系中(不包括近代,近代属于西方文明体系。)对于人体生老病死的认知,并对于身体正常与异常时,身体在内外表现的总结。以下为个人理解。(我只看过素问,灵枢刚开始看)此书素问主讲养生,高度概括后就俩字“平衡”,既书中“阴阳”。古代人们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用现代话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失衡就会生病。人要随着自然变化而变化,不要违背自然规律。最后?西医优势是数据化,流程化,标准化,必须看到病灶,找到原因,针对施治,明明白白。缺点:化验项目多,费钱。对于一些病因不明,化验结果正常的病人表示无能为力了。中医优势:中医讲究治未病,重养生。但万变不离其宗,辩证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乃是下策),直至平衡。缺点:好中医大夫太少了,入门太难了,讲究悟性,经验也非常重要。
以提问者的智力、逻辑和知识水平,以往的西贤之书大约也没读过什么。告诉你,以现在的眼光一样错误百出。但你不能否认他当时提出的方法论和在当时的认知水平所作出的结论是伟大的。你必须也得知道,所谓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进化而来。翻翻2000年前,你看看西方医学有什么可以称之为方法论的著作吗?听完“四液说”估计你得抱着马桶吐。提问者还是念点书再出来耍大刀。本事差、逻辑花、智商不在线都不要紧,起码被打败的时候,嘴里也能说出一两句你背下来的、能让别人听得懂的话!在现今社会,中医的发展落后是现实情况。因一时的式微,耻笑于人,叫嚣消灭。这怕是反智甚至是法西斯行为。(提问者应该认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你身边有一两个这样的人存在,你应该庆幸自己苟活于今)中医西医没有本质上的分歧:作为方法论,他们之间可以彼此印证;作为诊疗手段,他们可以彼此借鉴;作为服务于人类的方式,他们的目的性一致。人为挑动它们之间的对立,始作俑者,其心可诛;渔利其中者,其身可诛;货卖谣言者,其智可诛。

《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①“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
②“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③“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④“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⑤“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⑥“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⑦“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 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 。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也属于腑,但又异于常。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里边胆即是大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
脏腑虽因形态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为用的。
经络系统可以分经脉、络脉和腧穴三部分 。经脉有正经十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首尾相联如环无端,经气流行其中周而复始。另有别于正经的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注:“奇经八脉”一名始于《难经·二十七难》)
经脉之间相交通联络的称络脉。其小者为孙络不计其数;其大者有十五,称十五络脉。《灵枢·经脉》叙述的非常详细。
腧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黄帝内经》言腧穴者,首见《素问·气穴论》,再见于《素问·气府论》,两论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实际《气穴论》载穴三百四十二,《气府论》载穴三百八十六。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宗气、荣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和神又是人体的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都是此学说的内容。
1.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 。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可以认为这就是后世三因说之滥觞。
2.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 。
3.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 ,用寒热归纳的 ,从虚实而论者 ,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
1.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
观神色者,如《灵枢·五色》 、《灵枢·五阅五使》 和《灵枢·五色》 所载,这些在临床上都很有意义。
察形态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肤而推断病情 ,在临床上虚实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知其常,才能达其变。
辨舌苔者,如《素问·热论》 、《素问·刺热论》 和《灵枢》 所载等等。
2.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
闻声音者,是听患者的声音而诊断病情。
其次是嗅气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肾病其臭腐。
3.问诊: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诊断病情。
4.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黄帝内经》言切脉最详,主要为:
(1)三部九候法:即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脉法:即兼诊人迎和寸口两处之脉,互相比较。
(3)调息法:即调医者之呼吸,诊病人之脉候。
(4)谓胃气脉:脉象之中有无胃气,至关重要,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5)六纲脉:《黄帝内经》所载脉象很多,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钩、毛、石、营、喘等等。但常以六脉为纲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肤:肤泛指全身肌肤,按肌肤而协助诊断的内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弹之”等等。但论之最详细的是切尺肤 。因为脉象与尺肤有必然的联系,故诊病时亦可互相配合。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
1.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皆言预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
2.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者,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
因地制宜者,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 。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详,如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和《素问·征四失论》所载。
3.标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关标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叙述最详。
4.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5.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
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要义。
7.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
8.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其应当审慎。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
9.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
11.制方遣药:《黄帝内经》虽载方药无多,但其方药之理已具。
12.针刺灸祔:《黄帝内经》言经络、腧穴、针刺、灸祔者非常多,仅仅补泻手法就有呼吸补泻 、方员补泻 、深浅补泻 、徐疾补泻 和轻重补泻 等,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辨经络病证方法 所谓经络辨证方法是指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以及经络络属脏腑的相关生理病理为理论依据,对肢体病证以及内脏病证进行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 经络辨证方法是对脏腑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的必要补充。这种辨证方法和气血津液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这一主体思维方法的两翼,使腑腑辨证得以更加充实、完善和广泛应用。 经络辨证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熟悉每一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络的相关器官;二是掌握每一经脉与内脏的络属关系;三是对各条经脉所络属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特征能熟练地掌握。 一、辨手太阴肺经病证 手太阴肺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太阴肺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手太阴肺经病证以肺经所过之处经气不利症状及肺卫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 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浙寒热,自汗出,以及脯、臂前廉痛。 [机制分析]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沿上肢内侧前缘上行,过肘、腕关节,沿前臂桡骨外沿,人大鱼际,出于大指之端,其经气不利,肺失宣降而见肺胀,咳喘之症。经气不利,故有上肢内侧前缘疼痛各症。 本法常用于对肩背痛、感冒、肺胀、咳嗽、喘病等病的辨证。 二、辨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以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和所合之肺脏津液不足及大肠传导失职症状为特征,多为热证。 [临床表现] 齿痛,颈肿,喉痹,目黄,鼻出血,口干,便秘或泄泻,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机制分析]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示指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过腕、肘,上肩人缺盆,其一支入胸腔下膈,抵下腹部,络肺而属大肠。直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在人中交叉后,止于鼻旁迎香穴。此经有病、经气不利、故有经脉所过的肩前,大指次指痛,齿痛、鼻出血之症。其经络肺属大肠,故有喉痹、便秘、泄泻之症。 三、辨足阳明胃经病证 足阳明胃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阳明胃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足阳明胃经病证以胃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特征,多属热证。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藏六府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活人可以从身体外部测量判断经脉的长短,死人可以解刨看到脉之长短,即血管的长短,血之清浊,即血管中的血液的颜色清浊,还能看到气之多少?怎么能看到气呢,这说明“气”是解刨后可见的东西,可以看到血的多少,还能看到气的多少吗?

这段描述,至少说明了经脉是可以通过人体解刨看到的,而且经脉的确就是血管无疑。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方舟子之流所说的“经络是古人对血管走向的很不准确、很模糊的一个描述,经络根本不存在。”,相反,这是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对人体解刨和血管有了系统性的认识,就算有些经络走向不太准确,但这也并不能成为否定经络的证据。



本文对《黄帝内经》中涉及气血经络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黄帝内经》描述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后人的注释和现代科学知识,逐步用已知的概念阐明未知概念,指出经络是对血脉、分肉、筋等概念的分级概念,营卫是气血的部位层次概念,气在不同的位置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名称,是人体体液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气血经络概念用列表和图示的形式显示出来,成为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气血;经络;营卫;黄帝内经;解析

中医理论由诸多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所组成,气血和经络是这些概念中的两大类。

在气血概念中
有营气、卫气、营血、血、精气、宗气、邪气、津、液等等,代表了人体中一系列的动态物质。

在经络概念中
有经脉、络脉、孙脉、节、分肉、经隧、气道、腧穴等等,是人体的一类结构存在。

这些概念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气血与经络两大类概念之间更有着极其紧密地联系,可概括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黄帝内经》反复阐述的重要内容。

在这些概念中,有一部分概念是我们所熟悉的,《内经》(《黄帝内经》以下均简称《内经》)中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含义之间没有太大的偏差,如汗、血、骨、毛、水谷等,另一些概念的外延稍微复杂一些,如肉,它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脂肪和可兴奋的肌肉,还是其中之一?皮也是一个外延模糊的概念,它是否包含解剖学中的皮下组织,有待讨论,筋和脉等也是如此,它们不如前一种概念那样明确。

还有一类概念其意义更加隐晦,如营气、卫气、经脉、经隧,我们将这些概念称为未知概念,是需要文献工作者和现代科学研究者共同挖掘分析的内容。

概念与概念之间形成的关系类似于数学中的方程式,多个概念形成的多种关系构成方程组样的关系集合,未知概念对应方程中的变量,已知概念对应于常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这样说的: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成,又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有:经脉者十二,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固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皇帝内经中是怎么喝茶养生的
黄帝内经》说:“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包括3个方面:1、要懂得春夏秋冬的特点,适应气候的变化。2、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规律的起居。3、调节包括饮食在内的阴阳平衡,使身体刚柔相济。 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

《黄帝内经》中是怎么辨经识症的?
10.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11.制方遣药:《黄帝内经》虽载方药无多,但其方药之理已具。12.针刺灸祔:《黄帝内经》言经络、腧穴、针刺、灸祔者非常多,仅仅补泻手法就有呼吸补泻 、方...

《黄帝内经》中都记载了哪些治病方法?
①药物内服——在《内经》所谓十三方中,大多属于内服方药,如汤液醪醴、生铁洛饮、左角发酒、泽泻饮、鸡矢醴、乌鲗骨藘茹丸、兰草汤、豕膏、陵翘饮、半夏秫米汤,小金丹等十一方。已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药物,有用于治疗和预防的区别。 ②药物外用——《内经》十三方中的“马膏膏法”和“寒痹熨法”...

《黄帝内经》上对于消渴病病因是怎么解释的呢?
《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消瘅”。“消”按《素问•阴阳别论》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消有三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二指消...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养生
经典中的这些辞令,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病已经形成了才求医问药,乱子已经引起来了才去关注治理,这都是现实中常见的情况,《黄帝内经》是怎么批评的呢:就好像口渴了才拿起镐头挖井;兵临城下了,才开始铸造枪炮——这不是开玩笑吗?在...

《黄帝内经》讲的是什么内容?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

从《黄帝内经》4点说怎么“吃肉”才健康
在《黄帝内经》中,五谷被称之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现在我们的五谷是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同时也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而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内经》把吃五谷杂粮为我们养精排在第一位,自然而然说明吃五谷杂粮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核心和基础。枣、...

《黄帝内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主要内容:《黄帝内经》讲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

关于月经病,《黄帝内经》里这样说:
《黄帝内经》记载的月经病主要是闭经和崩漏,其中对闭经的论述较为丰富。后世医家将闭经分血枯与血隔两类,其源即在此,如肾风不月、二阳之病至不月、血枯经闭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等等。对崩漏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指出妇女崩证的发病机理是阴虚则致阳气...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一年之中如何养生 《皇帝内经》中四季养生的说法:“故智者之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避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一年四季的特点: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合理安排饮食:春季宜补温养生;夏季宜清热防暑;秋季宜生津防燥;冬季宜补温去寒。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 网...

濮阳县17065015848: 怎样辨别中医里的证和症? -
殳袁右归: 证:中医所特有的一种名称.证,既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属性的概括.中医将人体分为阴阳气血,又将病因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痰及虚实等.证型就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阴阳气血的不同变化导致人体的不同疾病状态. 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称为症状,如疼痛,不适,畏寒等.

濮阳县17065015848: 黄帝内经里面的辩证是什么意思
殳袁右归: 一)什么叫辨证 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 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 辨证: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理论(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分析辨证,从而提高认识原因、病理、病机、病...

濮阳县17065015848: 《黄帝内经》中是如何观手诊病的?
殳袁右归: 中医认为,人的一只手就是一个阴阳俱全的小宇宙,手掌为阴,手背为阳,五个手指刚好是阴阳交错.不知你是否留意过这个现象:新生儿出生后两手紧握拳头在空中左右...

濮阳县17065015848: 《黄帝内经》中的经脉、穴道,古人是如何知道的? -
殳袁右归: 是古人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如吃生冷食物导致胃痛,还必须参加狩猎活动.一不小心石头碰破了足三里穴,结果胃痛消失了.反复多次后,就发现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可治胃痛,集少成多,逐步总结而形成.

濮阳县17065015848: 黄帝内经中的“诊法何如?”如何解释 -
殳袁右归: 黄帝内经狭义分为素问和灵枢经,是医典的源头,其中诊法除了望、闻、问、切外,十分重视使用针灸,针灸可谓中医一大看家本领,尤如西医的听诊器.因此,作为一名中医者,除了会望、闻、问、切,理应掌握针灸,针灸是通过经络治病,望、闻、问、切是使用药物,前者外治,后者内服,双管齐下,疗效显著.可如今的一些医生不懂针灸或不愿针灸,这其实对诊治的大打折扣,也有违内经的初衷.因此,除了望、闻、问、切,还应运用针灸,唯此才能提高医术,成为"上医”.

濮阳县17065015848: 黄帝内经大概内容简介? -
殳袁右归: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成书年代有周朝,秦朝,汉朝多种观点)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的形式阐...

濮阳县17065015848: 《伤寒论》与《内经》辨治方法有何不同??? -
殳袁右归: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下简称《伤寒论》)是不同时代的两部中医古籍,《内经》前而《伤寒论》后.两书皆同源于古代的医经,也即以《易》学、阴阳、五行、六气、卫气营血、精气神等为主导,认证皆以四诊、八纲.不同的是,《内经》集古代医学、哲学理论之大成,其中阴阳、五行、六气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用其推衍疾病的生理、病理、治疗用药,而且用于推衍防病、养生等.由于六经辨证是根据症状反映来分析病情、病性的,所以《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的实质: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即《伤寒论》只是根据疾病所反应的症状治病,不再应用《内经》中的五行、六气推衍辨证.

濮阳县17065015848: 谁给讲讲黄帝内经的内容 -
殳袁右归: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濮阳县17065015848: 黄帝(内经)主要内容有哪些?
殳袁右归: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

濮阳县17065015848: 《黄帝内经》到底是哪个先者的作品?先者是如何发现“经络”的?“经络”的根据是什么? -
殳袁右归: 《黄帝内经》作者现在尚不可考,据文字和语言学考证,非一时一人之作品.一般认为其成书在战国秦汉时期;“经络”不是发现的,是定义的.目前大家熟悉的“经络”.“经络”到底是什么,在《内经》里面,“经”和“络”是两个概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