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

作者&投稿:胥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体西用是冯桂芬提出来的。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1、引进了西方的文化教育内容,对传统教育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初步改造,在客观上对封建教育制度解体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打破了儒学一统中国教育的格局,打开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大门,科举的改革、书院的改革、新学制及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才有可能。 





冯桂芬提出西方要用中国风。
“中”指三纲八项,即德、新民、至善;儒家,其核心是知、诚、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学”是指近代传入中国的商业、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主张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枪、修铁路、开矿、铺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等具体措施,挽救统治危机。
“中体西用”的思想无疑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1.它引进了西方文化教育内容,在制度层面初步改革了传统教育,客观上促进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瓦解。
2.它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统中国教育的格局,开启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大门。只可能是科举改革,书院改革,引进新的学制,新的教学方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的?
是严复提出来的。这里的“体”即本体,此处所指是制度,“用”指现象,此处指西方的科学技术。甲午战争前后,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详细阐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严复发表了《论事变之亟》、《原理》、《救亡决论》等文章,明确肯定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来的
冯桂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提出。冯桂芬在1861年的《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什么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

中体西用思想什么时候提出
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以“本”“辅”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主要内容 1、...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想
曾国藩与李鸿章在洋务指导思想上都络守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曾国藩主张维护封 建纲常、封建体制的基础与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的目的。虽然曾国藩未曾 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他的洋务思想主旨即为“中体西用”。张之洞的“中学为体” 并非如...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的?
(1)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提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1892年,郑观应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3)1895年,沈寿康、孙家鼐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4)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体西用”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底是冯桂芬提出的,还是张之洞?
冯桂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主张"中体西用" 怎么错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洪仁于、容闳、冯桂芬)主张的不是中体西用,而是带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结构,即西体西用.“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保留中国文化,政治,政体,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国家兴办部分洋务.这个主张是洋务运动派提出的,目的在于获取政治保守势力的支持,进而兴办洋务学习科技...

“中体西用”是什么时代的思想家提出来的?
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

利通区13578843377: 中体西用思想由谁提出?
毕嘉乐尔: 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利通区1357884337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者是谁 -
毕嘉乐尔: 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有敏感词,发不出来.用图片发了.

利通区1357884337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底是冯桂芬提出的,还是张之洞? -
毕嘉乐尔:[答案] 冯桂芬是晚清思想家、散文家,是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是他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张之洞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

利通区1357884337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什么之后提出的
毕嘉乐尔: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

利通区13578843377: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的? -
毕嘉乐尔:[答案] “中体西用”基本内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

利通区13578843377: 中体西用后来有没有实施
毕嘉乐尔: 有的.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机“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

利通区13578843377: 谈谈你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
毕嘉乐尔:[答案] 是在保障中国的政治体制的前提下改变中国现状,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和西方文明接轨,其实你想想这样可能不可能,文化是政治的衍生物,政治有时经济的衍生物,在不改变经济政治的前提下来改变文化无异于邯郸学步,不过这也是特定历史下的...

利通区13578843377: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
毕嘉乐尔: 如果选D的话,表示中体西用的提倡者是清朝统治着.但是中体西用很多的提倡者都是封建官员,他们提倡中体西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他们当时的利益,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要维护清朝统治(清朝是他们利益的保障)但是从更深处理解,他们是在维护他们他们所处的那个阶层的利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