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的?

作者&投稿:禤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评价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不仅分离了体与用,将体用一元的传统社会思想打开了缺口,而且明确划分了政治与文化两个不同的价值领域,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中体西用论将文化价值系统作为“体”,而将政治、经济视“用”。这不但可以祛除君主政治的神话,还将从传统的价值理性中分化出工具之维,属于技术操作层面的政治与经济,都可以纯从功能与效率方面加以改进,而不能因应西用的“体”,在这一过程中将势必加以调整,改变其结构,体用两者由此展开,互动而渐变,资相循诱,不断推动华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实不失为一种稳健明达的变革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在经济上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先后建成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局等晚清中国第一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从事商业活动可是管理人员甚至管理体制依然仿效政府,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亦官亦商,可谓中体西用之缩影。

张之洞,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提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2)1892年,郑观应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3)1895年,沈寿康、孙家鼐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4)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体西用”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张之洞与《劝学篇》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劝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2)“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3)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4)《劝学篇》还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劝学篇》是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洋务运动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命题。他为20世纪初“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确定了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活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

  一、“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张之洞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他说:“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1] 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识趣” [2]。学中学的具体要求。“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阅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 [3]。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尤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 [4]。这是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反对君权,主张男女平权等主张的。张之洞指出:“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 [5]。

  张之洞认为,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史”三类,并着重分析了西政和西艺。“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 [6]学习顺序,小学堂应先学西艺,再学西政;大学堂则先西政后西艺。西艺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西政则涵盖了教育、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领域。西史,则指西方各国历史。他强调:“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7]即学习西学是为“强中国”、“存中学”服务的,实质是抵御外侮入侵,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中体西用”基本内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中体西用”主要目的:
   维护清政府统治。

以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为根本,辅以西方科技,达到自强求富。因为张之洞是封建地主阶级,所以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一个历史问题,关于张之洞诫子书
《清史稿》上说:“政变作,之洞先作《劝学篇》以见意,得免议。”这也是歪打正着。1898年,政变前夕,张之洞写了《劝学篇》,提出“旧(中)学为体,新(西)学为用,不可偏废”,这话说得巧妙,光绪和慈禧都能接受,这也为他在政变后得以平安无事留下了后路。梁启超曾经评价说,甲午战败之...

渝北区19794355002: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的? -
钟询乙胺:[答案] “中体西用”基本内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

渝北区19794355002: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 -
钟询乙胺:[选项] A. 西方政治制度 B. 西洋生产工艺 C. 外国历史知识 D. 近代科学技术

渝北区19794355002: 中体西用思想由谁提出?
钟询乙胺: 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渝北区1979435500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什么意思啊 -
钟询乙胺:[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

渝北区19794355002: 张之洞有什么国民观? -
钟询乙胺: 张之洞的国民观大体可以用“同心”、“教忠”、“民纲”(22)六个字来概括,即在封建人伦的基础上建构“人人与国为体”的国民观.面对甲午战争后中国国内莫衷一是的纷争局面,张之洞以“中学为...

渝北区19794355002: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代表了洋务派怎样一种思想观点 -
钟询乙胺:[答案] 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基本主张是要求在固有的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增添一些资本主义的皮毛.前半句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后半句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

渝北区19794355002: 张之洞洋务思想是什么 -
钟询乙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渝北区19794355002: 《劝学篇》中张之洞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 -
钟询乙胺: 张之洞的《劝学篇》,系统地阐述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目的是通过“培养人才”,来达到“保国、保教、保种”的目的.

渝北区1979435500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谁提出的? -
钟询乙胺:[答案]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含义 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