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八节(供思考)

作者&投稿:兀有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前言:此节内容看似长篇大论(没有分段、分节),但若通过自行分段会发现其实是通过类比手法的摆事实、讲道理,浅显易懂无需做赏析甚至是引申。

提:自行分段。

第一段:牛山之木尝美矣~此岂山之性也哉?

第二段:虽存乎人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第三段:故苟得其养~惟心之谓与?

点(第一段):

事实1:牛山的树木曾经是繁茂的,但是总有斧子去砍伐它,那么它还能长得繁茂吗?

事实2:树木在牛山上日夜不停地生长繁殖,并不是没有嫩芽长出来,可是人们又紧跟着去放牧,因此才从繁茂变得光秃。

事实3:久而久之,因为人类的砍伐与放牧,本来繁茂的牛山在后人眼里就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道理方面,可以自己通过3个事实来自我分析与思考,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东西,在这里也不提示了)

点(第二段):

事实1:(人之初,性本善)人,生而有仁义,但却为何会误入歧途。

事实2:一个人日夜里萌生的善心,到了第二天却因其所存在的人文、社交环境,善心被无情的泯灭。

事实3:在善心反复的泯灭过后,导致原先在日夜中萌生的善心无法存留在自己的心底,久而久之,他的思想、行为等也就和禽兽相差无几了。

事实4:当别人看到他是个“禽兽”的时候,就认为他没有过好的资质(天性)。

第三段:

孔子所谓“操则存,舍则亡”与第六节中“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意思相同。

升:

此节内容会留非常大的空白供大家自己思考,只对于其中容易忘记的点做一些补充说明。

核1:结局与过程同样重要。虽说,有怎样的过程就会有怎样的结局,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结局其实只是某个节点的终结而已,并不是属于人生的结局(人性的结局)。

换句话说,在向圣贤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养成各种不同的良好习惯,而当我们养成并贯彻这些良好习惯的时候,只能说我们在某个节点上战胜了自己的弱点而已(向圣贤学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用圣贤的人格魅力替换自身原有的人格缺陷),并不是我们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整个人生的历程中,我们还需不懈努力。

另言之,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已经足够,绝对不会堕落,可以稍微放松一些了。不过,若用万有引力来做个不恰当的比方,肉体的重力与灵魂的浮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对等的——重力>浮力(不包括被重力吃掉的浮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增强浮力,才不会被重力拖入万丈深渊(人若想要飞升,就必须提高灵魂的纯度)。简言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能长期持有生活在人世间的权力。

核2:

不管是自然还是人类,都怕一个字,那就是“耗”。

“耗”,简单而言就是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学习、工作)近乎为零,甚至到达负数(对于牛山而言,牛山上的树木通过自然的帮忙而成长的效率低于人类对其砍伐、放牧的效率,最终牛山一片贫瘠;对于人性而言,人性善念的养成效率低于人性善念的泯灭效率,最终人性一目荒芜)。

①、如何分辨自己的生活已经步入“耗”的阶段?

当自己的生活已无目标与意义的时候;当前进的每一步不再脚踏实地的时候;当觉得别人的生活光鲜耀眼,自己的生活一团糟糕的时候……到了这时,你所做的一切,不仅徒劳无获,还非常伤身体。

②、如何改变“耗”的现状?

对自身生活“效率”的重构,也即对自己的生活(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是否缺失了目标与意义)——重新选定学习、工作、生活的目标后,做出自身对达成目标的规划,使得每一步骤中的效率能达到满意度的70%以上,养成完整处事的习惯,久而久之,自己会发现,我又开始做事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耗命了。

③、若要摆脱“耗”的现状,最重要的是什么?

其一、要分辨自己是否处于“耗”的状态。

其二、要勇于承认自己处于“耗”的状态。

其三、要坚定跳出“耗”的状态,要知道“耗”并不单单在耗时间,更是在耗自己的生命。

核3:善心的泯灭与很多东西的泯灭一样(好东西消失了才叫做泯灭):

其一、被周遭(邪恶)的环境所逼迫(逼良)。

其二、英雄(善心)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退化而消亡。

其三、由于自身的劣根性,促使自身没有善念或是无法长期保留善念(《地藏经》: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纵然萌发善心,片刻后又退散了).若遇恶缘,念念增长)。

幸亏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中,以性善论为主(人之初,性本善),相信自身是持有一定量的善念来到这世间的。以此,只需知道怎样的思考、行动等是善意的,并且把它们保留下来,在机缘巧合下,通过自己的善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经历对善念的实践,更好的把善念贯彻始终。换句话说,对善意的实践(帮助同为人类的人们解决它们无法解决的事情),即是对善意最好的滋养。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七节
第七节:前半段,孟子所谓的“天下莫不与也”是在坚定的告诉梁襄王说只要“不嗜杀人者”定“能一之”。当然,归顺或者服从不单单只是“不嗜杀人者”就能让百姓做到的,还有其他种种方式都可以。孟子唯独只用这一句话来教导梁襄王,可以看出这句话的重要性——仁义的基础是让百姓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二十一节
赏析:按照文中提及的《诗》、《春秋》、《乘》、《梼杌》来说,理应会对此四者的出现做一番识性说明,但孟子并没有这样做,而且,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鲁之《春秋》”并没有凸显出这些典籍对此节内容的实际意义,仅仅只用了“一也”二字,便与后文中“其义则丘窃取之矣”的“其”字遥...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十节
此节,齐王面临孟子辞职归乡的问题,而在第十一节中孟子所传达的信息从侧面感觉上来说,是觉得齐王对于孟子不再像先前那样恭敬或是尊重从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措施而已。说明:文中“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其实是希望齐王对孟子表达出强烈的挽留意愿,而并非所谓的谦词或是真实的推辞(因为,在那个时期,若...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下)第七节
在此不会像先前的史实赏析与大意赏析合并那样,给大家分析此节内容的现实意义。说明:文中所涉及的篇幅较长的两段对话,分别在《梁惠王上·第一节》与《滕文公下·第一节》中有所涉及,可以自行查阅。说明2:万章首先询问士人与诸侯的关系,在孟子摆明了(老百姓)对于诸侯的立场后,万章又由属臣...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八节
前言:对于第八节内容来说,最好能够结合第六节与第七节的内容一并来看,这样会更直观、更易懂一些,而最佳的效果就是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这三阶能够直接告诉人们一个(或几个)深刻的生活真谛。赏析:列:第六节: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第七节:孟子曰:“中也养不...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上)第三节
说明1:此节内容,即是对王道与霸道的粗略解析。说明了王道所依靠的是——仁义;而霸道所依靠的是——实力(包括各种属性的实力)。其中“王不待大”是最为核心的语句,即,真正能够绵延续传的国度,往往不以实力为第一要素,而是以仁义作为立国之本。浅析1:何为仁义?立国之本的前提是什么?立国...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六节(2)
接上文(淳于髡与孟子的第二问与第二答):问: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译:贤人对国家是这样的没有好处呀?答: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译:不任用贤人就会导致灭亡,想要勉强的支撑都是做不到的。原文:淳于髡只看得表面,在公仪子执政,子柳、子思当大臣的时候,鲁国的国土削减得更...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
此节承接上节“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之后为“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之“好色”的齐宣王与孟子就“色”所展开的探讨。前半段:孟子以周太公旧事,引出“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来说明当时的男女完全相配对,毋有多于的未成对之人。后半段:以男女配对之事导出职位与责任的配对,若不配对...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下)第十五节
对于这两句俗语来说,无论是大任的内容也好,还是忧患、安乐的实质也罢,其背后仅仅只是“治国”二字的实用而已。在世袭制的基础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祚能够延绵至今,即使拥有完善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安乐意识的完全摒弃,一个国家的国运也会因为世道的变迁而终结。所以,孟子所举出的六人例子,也其实只是...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九节
前言:此节,是成语“一曝十寒”的出处。说明:对于“一曝十寒”而言,大家可以自行查阅成语字典或是查询百科词条相关的知识点。赏析:实话来说,沿海地区不怎么用“一曝十寒”来比喻一个人一时勤奋一时懒散,最终导致一事无成。特别是在沿海的南部地区,几乎没有所谓真正的“严寒”时刻(除非直接把花...

兴和县19316721539: 《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
欧阳广止血: 杯水车薪: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 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兴和县19316721539: 通过《孟子告子》我们学到了什么 -
欧阳广止血: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即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兴和县19316721539: 孟子 - 告子上 原文 -
欧阳广止血: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知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

兴和县19316721539: 孟子之告子章句上的翻译 -
欧阳广止血: 《孟子》 告子上 原文: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

兴和县19316721539: 《孟子 告子上》翻译
欧阳广止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①,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

兴和县19316721539: 《孟子,告子上》全文 -
欧阳广止血: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不微子启、王...

兴和县19316721539: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中,王是谁? -
欧阳广止血: 战国时,齐宣王妄自尊大,施政不当,国家内外交困.面对他人将“王之不智”归咎于自己辅政不力的责难,作为齐国客卿的孟子说了这样一番话:“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一段完整的文字,无论从难度还是深度来看,其份量都要比课文节选的部分来得沉.

兴和县19316721539: 孟子 告子上 翻译 -
欧阳广止血: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繁茂,因为它处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还能保持繁茂吗?那山上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的树木,不是没有嫩芽新枝长出来,但牛羊接着又放牧到这里,因此成了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就...

兴和县19316721539: 孟子告子上翻译 -
欧阳广止血: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兴和县19316721539: 孟子赏析... -
欧阳广止血: 【译文】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 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这样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 的心有所陷溺.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 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它们蓬勃地生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