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十节

作者&投稿:孔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此节,齐王面临孟子辞职归乡的问题,而在第十一节中孟子所传达的信息从侧面感觉上来说,是觉得齐王对于孟子不再像先前那样恭敬或是尊重从而采取的一种自我措施而已。

说明:文中“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其实是希望齐王对孟子表达出强烈的挽留意愿,而并非所谓的谦词或是真实的推辞(因为,在那个时期,若是君王对于圣贤的辅佐已经到达了可有可无的境地的时候,很多圣贤就算是座上宾,也只是君王聊以自慰的谈话对象而已,很多真正的执政理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感到疲劳,必须在某个特定的环节或是时间点,再次让君上对士人表达出强烈的挽留欲望才行。当然这样的似是而非的推辞也能衡量出士人对于朝政的意义大小)。

就“不敢请耳,固所愿也”所做引申:人类在处世过程中,很容易获得疲劳状态,所谓审美疲劳、学习疲劳、工作疲劳、生活疲劳、社交疲劳、思想疲劳等,当很多生活必须的精神状态(或是生理、情理状态)到达一定的疲劳度时,如若不通过一定的恢复手段来让这些必备的情趣状态恢复到一定的可行范围内,而一直处于疲劳状态下的话,会让处事能力、生活水平、社交状态急剧下降(甚至包括身体状况),从而导致自我做出的决策与判断近乎于无效或是错误,使得这一段时期的生活毫无意义,若是一直保持如此的状态,久而久之即会产生心理上不可抹灭的恶劣影响。

正文:

说明:在“不敢请耳,固所愿也”之后,齐王也采取了一定的挽留措施,用如今的俗语来说就是重金返聘人才——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然而,对于古之圣贤而言,本身对于身外之物的需求就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齐王在返聘孟子的时候,却给予了孟子甚至高于大夫的俸禄,这也是直接导致孟子在末段中所提到的“富”字(意为发财),有一种自我戏谑的感觉。

引申1(直引):用物质(金钱)挽留人才、爱情、亲情、友情、生命、价值等,在不同的时期或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效果,只能说无法因为金钱的多少而变更其本真的表象的东西,是无法挽留的(包括生命、信仰、信念、决意、尊严、骨气等);能够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出的东西,是随时可以挽留的(包括不忠贞的爱情、不美满的亲情、不和谐的友情、价值等,只是这些东西过于廉价罢了)。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物质(金钱)几乎不能挽留下真正的东西。

引申2(侧引):挽留要得法,别因为弄巧成拙而遗恨终生,明知道对方所要的并不是物质类、金钱类的东西,而无法尝试着去选择给予他/她所真正想要的东西,只会让别人感觉到你对他/她的亵渎与污蔑,只会南辕北辙,他/她只会离你越来越远,到最后都不肯认识到是自己错了,而一直觉得是对方没有给予你最后的挽留机会。

引申3(反引):有些不能挽留的东西,虽然时间会帮助你淡忘他们,但是也不能在过程中花费过多的心血和精力,否则在真正需要你珍惜与挽留的东西出现的时候,你已经没有那个能力或是气力去拥有他们的时候,也是非常值得悔恨的事情。

末段(个人见解,有误请提出):

首先是季孙的语句,个人觉得并不是孟子自比,其一、“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说明子叔疑是本不被重用的,而孟子并不是如此;其二、“又使其子弟为卿”说明子叔疑问要让自己的子弟来做官,并且独自垄断,而孟子也并不是如此。既然不是自比,那么季孙的语句出现在这只能说是为后段铺垫,即“贱丈夫”,个人觉得就因齐王所信诺给孟子的房子与重金,而后让孟子感觉到自己的身份也许比大夫还要高,从而网罗了近乎整个集市的利益,而后自比为文中之“贱丈夫”(如果这里有误,请提出,莫要怪罪,谢谢)。

引申:不管是给予还是索取,若是突破了一定的平衡或是负荷,都会物极必反,造成不可磨灭的后果——无法给予或是不再能够向外界索取一分一毫。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下)第二节
这一节,与第一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所谓之处不同罢了。第一节是在音乐上,这一节是在狩猎上(文王与民同乐,囿方七十里,而民犹以为小;宣王囊括直辖,囿方四十里,而民以为大)。前半段:宣王以文王的旧事来询问孟子其中的道理(民犹以为小)。齐宣王自身:齐宣王是一直以古代先贤作为治国...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二节
在《孟子》(告子上)第二节中,告子不再婉转,直截了当地阐述了他的核心观点——人性不分善恶("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孟子的回答依旧偏离告子的理论框架,两者讨论的焦点并不相同。告子通过用水为喻,强调人性的属性是自在的,如同水无分于东西,不因流向而改变其本性。即便他的比喻存在一定的...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三节
赏析(畸形的兄弟关系):在原文中,孟子借用“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说明舜对其弟弟的仁爱态度,亦是一种及礼的表现(就算弟弟以杀害自己为首要任务(象日以杀舜为事),但作为哥哥的我也得好好的对待他)。换言之,舜对弟弟的态度与做法即是对“长兄如父”的完美贯...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五节
第五节:前半段:“杀人”本就是严格意义上而言的恶事,且孟子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梃、刃、政治)告诫梁惠王说:“无以异也”。其实也是在告诉百姓们,只要做了错事、坏事,不管是用怎样的方法(亦或是好心却办了坏事)都是错的、坏的,掩饰或狡辩都是徒劳无用的,及时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比为...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
第六节:第一段中,梁惠王以(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为耻,并且准备为死难者报仇雪恨,而求于孟子。然而,其实在第二段中,孟子亦没有把劝说重点放在打仗的事情上,却是在极力的劝说梁惠王要“仁者无敌”。引申:在如今凡人的生活中,的确已经缺失了由战争、经济、军事、政治...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二节
说明1:文中,孟子提到“三年之丧”的丧葬礼仪,这在古时是非常正常的存在,但在如今看似没有任何的意义,其实不然。意义:三年之丧,也即守孝三年,这是为了让世人懂得人生而平凡,死而归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在积极的处世为人,待人接物的话,就一定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功绩,难免自命...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下)第六节
损不足而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在最后的最后,伴随着外物的烟消云散,这些追求极致的人也就跟着一起消亡了)。赏析2:文中后半段提及君主对臣下的馈赠,臣下是否一直接受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孟子所给出的举例与对比说法的佐证说明,都并不是太妥当,在此就仅仅以“点”的...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下)第一节
后半段:孟子以与民众相关的实例来劝诫齐宣王应该与民同乐才能长治久安。引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其他人的损失之上,如果这样做,就有可能得不偿失。要想自己也能在社会上活的开开心心,自由自在,那么,在社交中就别忘了考虑到其他人的切身利益。这样,...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三节
引申:即,人要立足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每个角落,在《孟子》中必须以“仁”作为第一选择,也就是所谓的以仁立身,以德为人。换言之,一个人要真正的立足于社会、国家,必须做出符合天地伦理、人之常情的事情,若是违背这些,是肯定无法切身立足的,就算能有一时之得,但一定不会长久。延伸:(...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一节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赏析:因此句是以古之战场作为背景的,所以不管是天时还是地利,亦或是人和,都是对于战争而言的,而如今,已然没有了“战争”的说法。说明:原句中,天时、地利、人和以转递关系作比,衬托出在不同的战争胜败情况下,哪一要素最为重要。然而,不同的环境或是场合中...

兖州市18649741538: 《孟子 公孙丑下》译文 -
单于秆参坤: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有适宜作战的天气的人,但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

兖州市18649741538: 孟子.公孙丑下的原文解释 -
单于秆参坤: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

兖州市18649741538: 得道多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体现了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单于秆参坤: 此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兖州市18649741538: 孟子 公孙丑下的翻译 (马上要!) 帮忙!孟子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欢为辅行.王欢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 -
单于秆参坤:[答案]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了,往...

兖州市1864974153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指什么意思?
单于秆参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文章针对当时君主 好战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 得出“得道多助,失...

兖州市18649741538: 孟子是怎样深入浅出地说明与民同乐的必要性 -
单于秆参坤: 孟子曾经在《孟子·公孙丑下》提出“与民同乐”,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体在这篇古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⒆君子有⒇不战,战必胜矣.”里论述了人和即民心的重要性.

兖州市18649741538: 关于《论语》《孟子》的赏析 -
单于秆参坤: 你自己筛选一下(有些不是论语和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

兖州市18649741538: 孟子 公孙丑下的翻译 (马上要!!!) 帮忙!!! -
单于秆参坤: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

兖州市18649741538: 孟子公孙丑下第十三章 -
单于秆参坤: 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

兖州市18649741538: 孟子是我国古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阐述了————的政治主张和————的人才观
单于秆参坤: 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 是不是只填空格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