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在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夕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你 我 他 在文言文如何翻译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称“人家”。

2. 求文言文翻译为你我它,这,那的字

【你】文言文中可翻译为“你”的情况:

女(汝)、尔、若、而、乃、君、卿、子、公、足下……

【我】文言文中可翻译为“我”的情况:

朕、孤、寡人、吾、我、予(余)、某、在下、不才、小可、愚、寓、臣、仆、小人、妾……

【它】文言文中可翻译为“它”的情况:

其、厥、之、彼。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以外,还可以称人或物。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称代第三方以外,有时候也可以用来称代说话人自己或听话的一方。

“彼”和其相似。

【这】文言文中可翻译为“这”的情况:

此、是、斯、兹、之。

【那】文言文中可翻译为“那”的情况:

彼、其(一般翻译为“那”)、夫。

3. 古文中的你我他怎么翻译我看木乃伊3里的皇帝称我叫孤,你我他怎么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注意:女(汝)、尔、若 可以作 主语、定语、宾语。

/ 而、乃 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见。

4. 古文对你我他的称呼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孤、寡。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公、君。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

古文称朋友:朋、友、徒、知己。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按敬辞的词性分三种情况:

(一)是直接用表敬称的代词,一般是单音节词,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这些均可译作”您.

(二)是用名词来代替代词称呼对方,这种词都是双音节词,这种称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称用“先生、吾子”等;也可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还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这些名词也都可译为“您”,陛下是专称君主皇帝,可不译,官职身份的也可不译.

(三)是用形容词来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行为,这种词一般是双音节词,前一个为形容词,后一个为与人物有关的名词.常见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参考资料:尊称-搜狗百科

5. 古文的你、我、他用什么表示

第一人称-我:我、吾、余、予、朕、某

第二人称-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

第三人称- 他/她:其、之、他、伊、渠(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是同形的。有时,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侪”、“属”、“曹”、“辈”、“等”来表示复数。这些词与现代汉语的“们”不同,它们都是词,而不是词尾。

6. ''你''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或者的本义是“或”,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

古人在单指选择关系的一方时,加上代词“者”,就变成了“或者”。也就是说“或者”本来就是文言文的说法。例如: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清· 洪亮吉《治平篇》

古今“或者”的区别在于:现代的或者是一个词,连词,意思还是或:“他或来或不来” /“他或者来或者不来”;文言文中的或者则是两个词组成的词组,连词“或”加上代词“者”。者,指代选择的一方。

7. 在古文中你,我,他的人称代词是什么呢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楚辞·涉江》) ③余不能治余县。(《左传·昭公三年》) ④予既烹而食之。

(《孟子·万章上》) ⑤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 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如: 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 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庄子·田子方》) 例①中的“朕”作宾语,例②中的“吾”作宾语。 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3、吾、我区别何在? A.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他认为这是一种格的表现。

所举的例子是“今者吾丧我”。他主张“吾”字是用到主格跟领格的形式,“我”字是用到受事格的形式。

B.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他认为:西周人的铜器里,所有自称的字除了“朕”、“余”,就光有一个“我”字,连一个“吾”字也没有。

《诗》、《书》两经里可以说简直没有“吾”字。“吾”跟“我”的区别纯粹是一个声音的问题。

“吾”向来不用到语丛的尾巴上,“我”可以,比方“非我也”;凡是对比重念的地方,全用“我”。 谦 称: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例如: 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

例如: ①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 ②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妾”本是“女奴隶”,“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所以均是谦称。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例如: 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公四年》) ②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寡人”、“不谷”,古人多认为是恶称。

《老子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注意: 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②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④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⑤王曰:“舅氏,余嘉乃勋。”

(《左传·僖公十一年》) ⑥我胜若,若不我胜。(《庄子·齐物论》) 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内部也有许多差异: 1、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看,“女”、“汝”、“若”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很少作定语;“而”常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宾语;“乃”多作定语,作主语很少见;“尔”可作主语、宾语、定语。

2、从使用环境看,“尔”、“女”、“汝”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其它场合下以“尔”、“女”、“汝”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若”是一般的称呼;“而”、“乃”只表示单数。 3、“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①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国语·邵公弭谤》)(“乃不敢言”即“他们不敢议论我了。”

) ②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勋,引登九列。

(《后汉书·宋弘传》)(“予录乃勋,引登九列”即“我根据他的功勋,提拔了他,让他登上了九卿的行列”)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在对话及书信往来中,多用尊称的方法,而很少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尊 称: 表示尊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1、称人之字。

①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子卿”是李陵称苏武之字,“君实”是王安石称司马光之字。

2、称人以美德之辞。 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子”、。




我最近在追三国文言文翻译
(刘备)到任之后,与关羽、张飞(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如果刘备在人多的地方,关羽、张飞就站(在旁边)服侍,(即使)整天整天也不(显出)疲倦(的神态)。 3. 三国演义古文翻译 周瑜听了以后,勃然大怒,离开座位指着北方骂道:“老贼太欺负我了!”孔明急忙起来阻止他说:“以前少数民族...

“没有我在你身边,你要好好的,不要让我担心”。求文言文翻译
没有我在你身边,你要好好的,不要让我担心。无我在君侧,你要好好的,无使我忧。

文言文翻译其在朝
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2.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全部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安排文言文怎么翻译
1. 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 *** 亚 他文言文怎么说【篇一:他文言文怎么说】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用文言文翻译这段话 今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我在楼下跑步,遇见了一个朋...
晨起,天未大亮,吾跑步与往常无异,然遇一故友,相谈甚欢.(自己再想想哈)

文言文求翻译,不是习题,是我在看我爸的书,提问成功后马上提高悬赏200分...
五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刑狱,关系着万民的生命。只有能使生者不抱怨,死者不怀恨,才可以称得上是称职的官吏。如今却不是这样。有的官吏用诈使巧,玩弄法令,断章取义,对律文作出不同解释,判决案狱轻重不公,又不如实上奏,连朕也无法了解真相,四方万民还有什么仰仗、指望呢!二千石官员要分别...

文言文汉英翻译
而且,同样的在年末的时候比所期望的他们的年龄级别更加低. 5. 文言文翻译英文 在线等 成王和唐叔虞平时闲居,拿一个梧桐叶当做玉珪,交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 叔虞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因此向成王请示说:“天子要封虞吗?”成王说:“只是我自己和唐叔虞开玩笑罢了。”周公说:“我听说,天子不说...

但在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怕您身边的人听信左右(臣子)的话,而不能了解(我这个)被疏远了的人的品行啊。所以斗胆用书信呈报,请君主明察啊。5.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显得更青。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 但他比水更寒冷。木材直的...

帮帮我,翻译文言文!
而今我是兵败国亡的俘虏,有什么资格计议大事呢?”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了,在秦国而秦国却能称霸,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愚蠢,而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在于国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果真让成安君采纳了你的计谋,像我韩信也早被生擒了。因为没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

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站在那里,我就喜欢他翻译成文言文怎么说?
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站在那里,我就喜欢他 其无须为,但立于彼,我则说之

梅列区15629216463: 你 我 他 在文言文如何翻译 -
扶洋畅维: 1、我:吾、余、予 2、你:尔、汝、女、若、乃、而 3、他:彼、其、之 一、吾拼音wú 1、我,我的:吾身. 2、姓. 二、余拼音yú 1、我:“余将老”. 2、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余. 3、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余人. 三、予拼音yú 释义:同“余”,我. 四、尔拼音ěr 1、你,你的:尔父. 2、如此:偶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 五、汝拼音rǔ 1、你:汝辈. 2、姓.

梅列区15629216463: 在文言文中,你、我、他怎么写 -
扶洋畅维: 1、“我”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谦称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2、“你”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对人的礼貌称呼,有“君、子、公、卿、足下”. 3、“他”主要有“彼、其、之”等.

梅列区15629216463: 文言文中的你我他是什么 -
扶洋畅维: 伊—她 卿—你 吾—我 尔—你 鄙—我

梅列区15629216463: 古文中你、我、他三种人称有哪些 -
扶洋畅维: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梅列区15629216463: 古文中所代言的你我他 -
扶洋畅维: 你:汝 尔 公 你们: 尔等 尔曹 我:吾 余 我 朕(秦以前是一般人的自称) 愚 我们:吾等 吾辈 他:彼 之 其 是 斯

梅列区15629216463: 古文的你、我、他用什么表示?
扶洋畅维: 第一人称-我:我、吾、余、予、朕、某 第二人称-你: 女、汝、若、而、尔尔、乃 第三人称- 他/她:其、之、他、伊、渠(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严格说来,先秦汉语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是同形的.有时,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侪”、“属”、“曹”、“辈”、“等”来表示复数.这些词与现代汉语的“们”不同,它们都是词,而不是词尾.

梅列区15629216463: 古文中的你我他怎么翻译我看木乃伊3里的皇帝称我叫孤,你我他怎么说
扶洋畅维: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注意:女(汝)、尔、若 可以作 主语、定语、宾语./ 而、乃 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 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见

梅列区15629216463: 我,你,他文言文翻译
扶洋畅维: 我,你,他文言文翻译 :另[余],是 [还有].

梅列区15629216463: 文言文翻译为你我它,这,那的字是什么? -
扶洋畅维: 【你】文言文中可翻译为“你” 女(汝)、尔、若、而、乃、君、卿、子、公、足下…… 【我】文言文中可翻译为“我” 朕、孤、寡人、吾、我、予(余)、某、在下、不才、小可、愚、寓、臣、仆、小人、妾…… 【它】文言文中可翻译为“它”的情况: 其、厥、之、彼. 【这】文言文中可翻译为“这”的情况: 此、是、 斯、兹、之. 【那】文言文中可翻译为“那”的情况: 彼、其(一般翻译为“那”)、夫. 我:余,予,吾,窃,孤(帝王或想篡位的人自称),朕(帝王专用)等等; 你:子,汝,公,君,等等; 他:彼,渠,其,之,等等.

梅列区15629216463: 文言文中你我他有哪些 ? -
扶洋畅维: 核舟记:余、吾(我) 汝、尔(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