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佛经上说要断尽一切烦恼,害怕是不是也是一种烦恼呢?要熄灭贪嗔痴,是不是也要熄灭害怕呢?

作者&投稿:超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所谓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拓展资料: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贪嗔痴-百度百科

我谈谈自己的观点吧,供你参考。
放不下,就不要强求自己放下,放下一切,是需要有很深的功力的。朋友你还是初学者吧,不应该要求马上达到高僧的境界。
另外,放下一切,一切皆空,不知道你是否正确的理解了,你出家了吗?还是在家学佛,如果是在家的话,首先,要报父母恩,要孝顺父母,父母是你的牵挂,还要搞好家庭关系,尽夫妻义务与责任,还要教育好孩子,当好家长,还要做好你的事业与工作,回报社会。
这一切,难道皆空吗?
学佛从哪里学起,确实是从念一部经下手。但要不要一定搞懂意思呢?不要!因为你烦恼未断、福慧不具足,现在所理解的,都是错误的。
建议不要老是自己苦苦想问题,可以多看一些佛法书籍,佛法文章。至于诵经,每日完成功课即可,不需要强求每日的收获,不需要每日问自己思想上有什么进步。
还有,学佛,不仅仅是读经,还有很多实践佛法的内容呀,比如,在生活中,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可以参与吃素,放生。

楼主所言极是,要熄灭贪嗔痴,也要熄灭害怕。
只是要弄明白“害怕”这种心理状态是从哪里来的?
《四十二章经》言“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
可见,我们常常所说的“害怕”二字,也是从“贪嗔痴”造成的“爱欲”里面产生的。
反过来说,熄灭了“贪嗔痴”,无欲则刚,自然也就无从生起“害怕”了。
《心经》里面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可见身心清静、没有牵挂,自然也不会有“恐怖”,不会有害怕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贼心虚。
话歪理不歪。
害怕,我想归根到底是我们的心不清净。心清净了,自然就无惧了。

当然,害怕给您就造成了烦恼,也是一种烦恼。

好好念佛。

阿弥陀佛

人的一个大烦恼就是害怕,你想想看,你现在做的事哪样不是为了不怕这不怕那而做?你怕饿,怕打,怕死,怕没钱…………,害怕要断,其实害怕是因为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去掉了妄想、分别、执著害怕也就没有了,但不是断了这些就不正常生活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温故而知新,有时候心境不同,对同样的话同样的事 感触都会不同 。

佛曰:
人之千般厄困。
皆源于此:
舍不得
看不开
放不下
害怕不是根源,而是没能看开,没能放下。


怎么证得阿罗汉果
那一刻,他证得了阿罗汉果。病瞬间就好了,满身发出光彩。他对边上人说,快把他叫回来吧,我证果了。很简单地用我们平常语言表述:就是彻底断除了“贪、嗔、痴”三种心理和行为,如此就跳出了六道轮回,就是阿罗汉果。 用佛教专业术语,就是断尽见思惑,即证阿罗汉果。一群商人共同搭船出海,不幸发生海难,除了一人...

学佛到什么境界能看到自己的前世啊?
断见惑实在是不容易,时间也很长,一生未必能成就,来生又不一定能得人身,得人身又不一定能闻佛法。所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最快最殊胜,到了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那可是圆教七地菩萨,是借助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的加持,除此之外我们要想修到这个位次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一个阿僧...

道教36天和佛教28天佛教33天是什么
第一种邪说认为:欲界欲重,色界欲轻,无色界欲淡,断欲入禅定、超轮回。而正统佛教是:欲界有情欲,色界断欲入四禅八定,无色界唯有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小乘初果就已经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两者大不相同。第二种就是刚才讲的:对三界性质的描述照搬佛经,对天的划分却是用道教罗盘算法得出的三十六天的天数瞎套...

为什么罗汉不能成佛?
1、阿罗汉不能成佛,但菩萨道可以。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是小乘圣人,不愿来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如果要成佛,必须要行菩萨道。2、两者属性不同。阿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盘的圣者。而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3...

信佛弟子升天这现象怎么解释?
在佛经里来说,是这位在家学佛的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他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苦。证明他已经学佛学的相当好的了,有的出家人都不一定能这样子的。只要是学佛的都希望自己将来能脱离六道轮回,在死的时候能自知时至,没有痛苦的离去。

依止师长的态度---华严九心
佛经上说,我们现在住的地方是个小世界,中间是一座最高、最大的须弥山王,须弥山周围有海,海的外面就是轮围山,轮围山一圈一圈地围着,不会动摇。弟子依止善知识就像轮围山,围绕着善知识转;不管遇到什么苦恼,绝对不动摇,坚固稳重地永远绕着善知识,趋向善知识。这是我们承担善知识事业第一个需要的心。 联系...

等觉菩萨妄想没断尽,这种妄想是第六识吗
等觉菩萨,六识已经转为”妙观察智“,已经没有第六识。佛经上说:”六七因上转 ,五八果上圆,“,大意是说转识成智的次序,在菩萨位的时候,第六识就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就转为”成所作智“。等觉菩萨是菩萨中的最高等级,因此第六识已经转识成智,没有第六识之名了。

如何正解第八阿赖耶识?
又如《密严经》所说:【「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这已经说明的很清楚了,阿赖耶识在凡夫位时,就已经具足如来清净种性,只是含藏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的有漏有为法,如果亲证此心以后,在断尽烦恼习气随眠,就能够成佛了。所以并不是如来藏...

人是否有灵魂?
许多看不见的东西由实践和推理证明,他们是绝对存在的。 无论什么样的无神论者,口说不信神、不信灵魂,但总承认人是有精神生活的。我们要问:这种精神生活...人有灵魂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就是每个人有一个统一的意识,哲学上称为“神我”。如果你感到这些名词不好理解,那就请你自己问问自己,你时时不断的...

请问怎么样可才可以出家做道士,做道士要什么条件和要求?在哪里可以做...
《菩提道次第广论》说:所得佛者,谓是永尽一切过失,毕竟圆满一切功德。我修一德、断一过失且极艰难,故我岂能获如是果?若实发起如此退怯,已舍发心(菩提心),过患极重。设未实起,亦应从初灭不令起。破除道理者,应作是念策举其心:佛、薄伽梵,定量士夫,是谛语者,是实语者,不虚妄语,不颠倒语,彼尚记说...

麻章区17067614145: 请信佛的人解答一下 -
鄹便心宝: 佛经是教人解脱烦恼的.如果你以清净涅槃为目标,就可以.如果以七情六欲为目标,那是取烦恼法.金刚经讲空来破凡夫之有执,但又怕耽于二乘之空,所以虽不住于相,不住色生香味触法,而生其心,而行六度,而持戒修福.所以学金刚经,只学...

麻章区17067614145: 什么是烦恼? -
鄹便心宝: 究竟什么是烦恼 佛经讲“烦恼即菩提”,又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有了烦恼,才会懂得寻求解脱之道,才会增长智慧,所以不要害怕烦恼,重要的是要找出烦恼生起的原因,例如: 一、烦恼起于执著:人生的顺逆境很多,一般人遇...

麻章区17067614145: 人活在这世上 为什么会有烦恼呢? -
鄹便心宝: 佛经讲“烦恼即菩提”,又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有了烦恼,才会懂得寻求解脱之道,才会增长智慧,所以不要害怕烦恼,重要的是要找出烦恼生起的原因,例如: 一、烦恼起于执著:人生的顺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业...

麻章区17067614145: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 烦恼即菩提 的意思
鄹便心宝: 佛经上把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称为“菩提”. 所以你能把烦恼断绝了,那这烦恼就不是烦恼,而是断绝烦恼的智慧“菩提”了,所以说,烦恼既是菩提了.

麻章区17067614145: 如何用佛家思想去除烦恼 -
鄹便心宝: 人往往拥有的越多,烦恼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我们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结果自然没有人能做得到.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心态,俗话说得好:“欲壑难填.”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着对金钱、...

麻章区17067614145: 佛教中怎么断烦恼消业障 -
鄹便心宝: 只有这一条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为什么你一定要懂得,你才有信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这句名号能帮你断烦恼、消业障.在所有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消业障、断烦恼最有效果的方法,无过于念阿弥陀佛....

麻章区17067614145: 佛经中提到的六大烦恼指哪些? -
鄹便心宝: 一、根本烦恼: 最根本的烦恼有贪、嗔、痴,称为三毒.一般人说某人很贪心,很会发脾气,很愚痴,这与佛法中所说的贪、嗔、痴有点不同. 一、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众生贪...

麻章区17067614145: 佛法所说的贪心,为什么要断除 -
鄹便心宝: 因为有害.这个需要结合人生经验去体会和观察.《佛遗教经》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坎.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

麻章区17067614145: 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
鄹便心宝: 佛教在降服贪爱的时候首先是从观行入手的,通过观行得到事实真相而“厌离”. 因为“无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数息等方法把贪爱强行压抑住的话,不是佛教的正道 当你不修禅定的时候你的贪爱就会现起.依据《大乘百法明门论》...

麻章区17067614145: 佛法讲“所知障”与“烦恼障”为众生不能证道的两大障碍. -
鄹便心宝: 展开全部妄言 不要拿网上看到的小故事,觉得有理就到处转发,这是不正确的. 佛法说:一切法由心想生.法是什么?大小乘都承认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又称十二入)、十八界.1、五蕴.即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的集聚.色,即物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