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韩非子?内储说上》

作者&投稿:歧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韩非子-内储说上》什么道理~

 【原文】主之所用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译文】君主所用的有七种手段,所考察的有六种隐微之情。七种手段:一是从多方面来参照观察,二是对犯罪一定要惩罚以显明威势,三是诚信奖赏以使受赏人能尽其所能,四是一一听取禀告并用禀告来督责下级,五是利用使臣下猜疑的命令来促使臣下谨慎从事,六是拿自己已经知道的情况去询问臣下是否虚伪,七是说些与本意相反的话做些与实情相反的事。这七种手段,是君主所用的。

  
【说明】内,主要是针对内部;储,是集聚汇编的意思;说,就是各种论述说明。储说由于篇幅较大,而针对的对象不一样,所以分为六篇,“内”、《外》、《上》、《下》、《左》、《右》,是用来区别篇名的。每篇先列出论纲,叫做“经”,然后的文字对每一条经文用若干事例来说明,叫做“说”。“经”的文辞简单扼要,便于记诵;“说”的文字详尽具体,便于阅读。所以我们读“说”的时候可以回过头来看“经”,这样就可以能更深刻理解了。

  
七术,就是七种政治手段,是君主对臣下使用的,是当权者对下属使用的手段。六微,就是六种隐微的情况,这些细微之情需要当权者明察。

  

【原文】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1之称“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2,与惠子3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4之饿叔孙5,而江乞之说荆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敌,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注释】1.哀公:即鲁哀公,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公元前494~467年在位。

  
2.河伯:黄河之神。

  
3.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宋国人。《荀子·不苟》:“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荀子·非十二子》:“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4.竖牛:人名。叔孙的侍僮,名牛。

  
5.叔孙:人名。指叔孙豹,他是鲁国的卿,是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大贵族之一。

  
【译文】观察听取汇报不参照多方面的情况那么就等于真实之情没有听闻,听取汇报有人看守门户那么就会被臣下堵塞蒙蔽。这种说法在侏儒梦见灶时,鲁哀公称之为“没有众人就要迷惑”时就有的。所以齐国人能见到河伯,与惠施所说的“失去一半”是一样的。这种忧患就是竖牛饿死他的主人叔孙豹,而江乞所说的楚国的习俗也是这样。卫嗣公想要治理却不知道,所以招致了敌人,因此明白的君主要推测堆积的铁器,而且要明察市场上的祸患。

  
【说明】本节是对第一条“从多方面来参照情况”的说明,也就是说,发生了一件事,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是要从相类似的事情中找出其共同点,然后再预测它的后果。比如说,前三个事例后面段落中有详细解释,咱们讲后一个事例,要强国,就要有强大的军队,要有强大的军队,就要有兵器,要铸造兵器,就要收购铁器,所以要推测堆积的铁器,而且要注意市场上铁器的流向流量,才能知道敌国与我国兵器的装备情况。

  

【原文】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译文】仁爱之心很多的人,那么法律就不能立起来;很少有威势的人,那么下级就会侵犯上级。因此刑罚不必然实施,那么禁令就不能通行。这个说法在董阏于巡视石邑,与子产教导游吉那里就有。所以孔子解说落霜,而商朝的法律规定对倒灰在街道上要处罚是同样的;将行去到乐池这个地方,而公孙鞅重重处罚他这个轻罪。因此丽水的坚固城防都守不住,而积泽的大火扑不灭。成欢认为太仁慈就会使齐国衰弱,卜皮就是因为仁慈恩惠而使魏王倒台。管仲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经常判死刑;卫嗣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买下了逃犯胥靡而杀死他。

  
【说明】本节是对第二条“对犯罪一定要惩罚以显明威势”的说明,好几个人物在前面的篇章中都已经注释过,所以这里不再列出。人物是次要的,关键是事情的发生、经过与结果。落霜即霜降,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每年的霜降,对人类却有极大的好处,霜降造成的低温,使很多害虫不能度过冬天,如果没有霜降,来年害虫一定很多。所以说,这是上天对危害人类的有害动物的惩罚。那么商朝禁止在街道上倾倒灰尘,同样也是对某些危害人们的行为的惩罚。将行按职务来说,不应该私自去乐池,但他去了,这只是轻微的过错,可是公孙鞅还是重重处罚了他。所以,人类社会从远古时期就创造出死刑,就是为了惩罚与震慑那些敢于违犯法律的人,而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人叫嚷要废除死刑,理由只是所谓的“人权”,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些罪犯首先是侵犯、破坏、损害了别人的人权,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安定,国家机器就要对这种人进行惩罚,如果不惩罚或惩罚较轻,那么他们就会变本加厉去侵犯、破坏、损害别人的正常生活,那么社会就会混乱。所以惩罚是必要的,而且还不能轻,因为还有些人怀着侥幸心理想重蹈覆辙。所以惩罚要重,要让那些抱着侥幸心理的人不敢轻易去触犯法网,因为惩罚是很残酷的。只有残酷的惩罚才能让人感到害怕!所以,当权者不能以仁慈来管理部下,家长也不能以仁慈来教育孩子,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多半是废的。我们要培养部下、孩子有仁慈之心,但首先要让他们懂得,任何社会、集体都有规矩,对违反游戏规则的人不能仁慈。否则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原文】赏誉薄而谩1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故越王焚宫室,而吴起倚车辕,李悝断讼以射2,宋崇门以毁死。勾践知之,故式3怒蛙;昭侯知之,故藏弊绔。厚赏之使人为贲、诸也,妇人之拾蚕,渔者之握鳣,是以效之。

  【注释】1.谩:《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说文》:“谩,欺也。”《韩非子·守道》:“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众人不相谩也。”《汉书·匈奴传》:“是面谩也。这里用为欺骗、诽谤之意。

  2.射:《易·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易·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诗·大雅·思齐》:“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礼记•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荀子·君道》:“君射,则臣决。”《吕氏春秋·重言》:“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高诱注:“使王射不动不飞不鸣何意也。”《广雅·释言》:“射,绎也。”这里用为猜度之意。

  3.式:《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诗·大雅·思齐》:“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诗·大雅·皇矣》:“上帝耆之,憎其式廓。”《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士之式。”《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后汉书·崔寔传》:“使人主师五帝而式三王。”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译文】奖赏赞誉较轻而又欺骗不兑现的,下级就不肯被使用;奖赏赞誉丰厚而又诚信的,下级就会不惜牺牲。这种说法在文子说的“好象野兽鹿子”说法中就有了。所以越国君主火烧宫室,而吴起靠在车辕上不动,李悝判断诉讼用猜想的方法,宋国崇尚守门者于是大家都饿死。勾践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效法发怒的青蛙;韩昭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藏起破裤子不拿出来。丰厚的奖赏之所以能使人成为孟贲、专诸那样的勇士,就象妇女捡蚕,渔民捉鳝那样能得利,因此大家都仿效。

  
【说明】本节是对第三条“诚信奖赏以使受赏人能尽其所能”的说明,这个道理很简单,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但在这个过程中,经常有领导反悔,其原因就是舍不得,舍不得把已经赚到的利润再拿出去。其实这很蠢,下属干事,一是看在职位与工资的份上,再就是看在奖金的份上,所以能够卖力拼命。如果奖金没了,下回他也就不卖力了;下属们都不卖力了,老板的利润就会降低,比拿出一点奖金还要有损失。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
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
者,主之所用也。
【经一】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
“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
而江乙之说荆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敌,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
之患。
【经二】必罚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
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
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
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经三】赏誉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故
越王焚宫室,而吴起倚车辕,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以毁死。句践知之,故式怒
蛙;昭侯知之,故藏弊袴。厚赏之使人为贲、诸也,妇人之拾蚕,渔者之握鳣,
是以效之。
【经四】一听
一听愚智不分,责下则人臣不参。其说在“索郑”与“吹竽”。其患在申子
之以赵绍、韩沓为尝试。故公子汜议割河东,而应侯谋弛上党。
【经五】诡使
数见久待而不任,奸则鹿散。使人问他则不鬻私。是以庞敬还公大夫,而戴
欢诏视辒车,周主亡玉簪,商太宰论牛矢。
【经六】挟智
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其说在昭侯之握一爪也。故
必南门而三乡得。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惧,卜皮使庶子,西门豹详遗辖。
【经七】倒言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奸情得。故阳山谩樛竖,淖齿为秦使,齐人欲为乱,
子之以白马,子产离讼者,嗣公过关市。

你所说的《韩非子·内储说上》的全称应为:《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其中:

“内”是用来区别篇名的,因“储说”的篇幅很大,所以韩非子将其分为:“内”、“外”、“上”、“下”、“左”、“右”等六篇;

“储说”,就是积聚传说。储,是积蓄汇聚的意思,表示对“说”的收集整理和分类汇编;

“说”,指用来说明韩非学说的那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寓言。由于每篇文章都是先列出论纲(也称谓“经”),然后对每一条经文用若干事例来说明,这也叫做“说”。由此可见,“说”也是用来阐明“经”,是“经”的实证和具体说明;

“七术”,就是指七种手段,它是有关本篇特定内容的标题,七术分别为:“人端参观”、“一听责下”、“必罚明威”、“信赏尽能”、“疑诏诡使”、“挟智而问”和“倒言反事”。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集中论说了君主治理臣下时,必须要采取的七种政治手段。其中“人端参观”、“一听责下”等两术的主旨,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它要求君主对臣下的言行要作多方面的深入考察,以免被臣下蒙蔽。而“必罚明威”和“信赏尽能”等两术的主旨,则在于利用臣民的趋利避害之心:用严厉的刑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自己的法令;用奖赏的手段来诱导臣民为自己效劳卖命。至于“疑诏诡使”、“挟智而问”、“倒言反事”等三种手段,则完全是一种诡诈的权术,使用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奸、察奸,它是韩非子所倡导的治奸术中的重要内容。

总之,《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所使用的手段,虽然常为历代执政奢所使用,但总结成为理论而加以公然宣扬的,在历史上韩非子不但是第一人,而且至今仍然极为罕见。

通常在《韩非子》一书中,每篇文章的题解就是对文章的概括。


赖于充数的作者?
《滥竽充数》的作者是韩非。作者简介:先秦·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其作者是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

求《韩非子内储说上》的一段翻译
韩昭侯派人骑马到县里巡视。使者回报,昭侯问道:“见到过什么?”使者回答说:“没见到什么。”昭侯说:“虽说如此,到底见到什么呢?”使者说:“南门外有小黄牛在大路左边吃禾苗。”昭侯对使者说:“不准泄露我问你的话。”就下命令说:“正值禾苗生长时,本来就有命令禁止牛马进入农田里边,但...

法家代表人物是谁?
一、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著有《孤愤》《五蠹(d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二、韩非子生平 1.出使秦国 韩非本身不善言辞,所以潜心著说;很多能写的人,能够写得头头是道,但往往不善于言辞。公元前257年 ,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能...

韩非简介
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3、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内储说下掩鼻计的译文
-韩非子内储说下掩鼻计-<战国策> 魏王遗楚王美人 【提要】这也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狡诈的郑袖施毒计铲除了竞争者。我们通过这些诡计,可以看到人性的恶劣和人心的难测。识破诡计、防卫自身,这也是我们研读谋略的目的之一。【原文】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

求 韩非子· 内储说下·六微 翻译
晋文公时期,厨师端上烤肉而有头发缠在肉上。文公召厨师而怒责他说:“你想让我硬死啊,为什么用头发缠肉?”厨师叩头拜过两拜请罪说:“我有三条死罪;拿来磨刀石磨刀,磨得像宝剑干将一样锋利,用来切肉,肉给切断了,但头发却不断,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拿起木棒穿透肉片却没有看见头发,这...

韩非子 内储说上所有古文题目
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 者,主之所用也。【经一】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 “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嗣...

《韩非子》132则经典名句,精辟有哲理,感悟两千年前的智慧!
《韩非子》132则经典名句,精辟有哲理,感悟两千年前的智慧!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喻老》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火形严,...

韩非名言
韩非名言如下: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简评: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应该因为讨厌一个人,就掩盖他的优点和长处,更不要随便议论别的缺点和过失。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简评:所谓“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人再聪明...

倚法治世《韩非子》图书目录
从"说林上第二十二"到"观行第二十四",关注的是行为与实践。"安危第二十五"与"守道第二十六"深入剖析国家的安危之道。"用人第二十七"关注人才选拔与管理,"功名第二十八"则讨论功利与名誉的关系。"大体第二十九"着眼于全局,"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和"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详细解析治国之术与微言...

临夏市18445985072: 韩非子·内储说的翻译 -
曾便司莫: 《韩非子·内储说上》翻译 齐国百姓喜欢厚葬,布帛都用于做寿衣,木材都用于做棺木.桓公以这些为祸患,把这件事告诉管仲:“布帛用光了就没有什么可用来作为遮蔽身体的东西了,木材用光了就没有什么可用来作为防备工事的东西了,而人们喜好厚葬不停止,禁止它怎么样?”管仲回答说:“大凡人们的一些做法,不是认为它有名,就是认为它有利.”于是下令说:“棺材超过一定标准的人,治主掌丧事人的罪.”那死者无名,治罪主掌丧事人就无利,人们还有什么原因做这样的事呢?《韩非子·内储说下》的翻译

临夏市18445985072: [韩非子 内储说上]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翻译.. - 给 南郭... -
曾便司莫:[答案]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喜欢他,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南郭先生:爱钻空子,以假充好,不学无术. 齐宣王:做...

临夏市18445985072: 《韩非子·内储说上》翻译 -
曾便司莫: 齐国百姓喜欢厚葬,布帛都用于做寿衣,木材都用于做棺木.桓公以这些为祸患,把这件事告诉管仲:“布帛用光了就没有什么可用来作为遮蔽身体的东西了,木材用光了就没有什么可用来作为防备工事的东西了,而人们喜好厚葬不停止,禁止它怎么样?”管仲回答说:“大凡人们的一些做法,不是认为它有名,就是认为它有利.”于是下令说:“棺材超过一定标准的人,治主掌丧事人的罪.”那死者无名,治罪主掌丧事人就无利,人们还有什么原因做这样的事呢?

临夏市18445985072: 滥竽充数一百字概述 -
曾便司莫:[答案] 滥: 虚妄不实 竽: 古代乐器,即'大笙' 充:冒充 数:数目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也用作自谦词,说自己水平不够,...

临夏市18445985072: 《韩非子.内储说上》中 说 读什么《韩非子.内储说上》中“ 说” 读什么 -
曾便司莫:[答案] 读shuo.内,主要是针对内部;储,是集聚汇编的意思;说,就是各种论述说明.

临夏市18445985072: 三人成虎《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
曾便司莫:[答案] 译文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恭.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临夏市18445985072: “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何意?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韩非子·内储说上》——鲁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之记曰:'冬,十二月,陨霜不杀菽.... -
曾便司莫:[答案] 冬天,十二月(阴历),陨:落下的意思 就是说十二月下霜的时候 不拔草 菽:现做草讲.

临夏市18445985072: 求《韩非子》的寓言(原文、翻译),越多越好! -
曾便司莫: 韩非子寓言选其一 滥竽充数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1】,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2】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语译 齐宣王喜欢听竽,尤其是三百人大乐队的...

临夏市18445985072: 韩非子·内储说上 :言而有信的翻译
曾便司莫: 《论语》中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1 主之所用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译文 君主所用的有七种手段,所考察的有六种隐微之情.七种手段:一是从多方面来参照观察,二是对犯罪一定要惩罚以显明威势,三是诚信奖赏以使受赏人能尽其所能,四是一一听取禀告并用禀告来督责下级,五是利用使臣下猜疑的命令来促使臣下谨慎从事,六是拿自己已经知道的情况去询问臣下是否虚伪,七是说些与本意相反的话做些与实情相反的事.这七种手段,是君主所用的.

临夏市18445985072: 韩非子 内储说上 1.翻译下面句子 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
曾便司莫:[答案] 每个人的所做所为 不是为名就是为利 或者是 凡是有作为的人 要不获名 要么获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