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是好官还是像胡惟庸一样的奸臣?

作者&投稿:氐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杨宪和胡惟庸相比,是好官还是奸臣?~

《朱元璋》这部片有尊重史实但又不是全部按照历史,比如片中血战洪都者为蓝玉,但历史为名将朱文正战洪都,因而片中杨宪在历史上可能没那么奸甚至不是奸臣。杨宪是因为其外甥科考抄袭被朱元璋抓个现形,朱元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杨宪审理。最后杨宪被胡惟庸查出审理舞弊,后被朱元璋处决、抄家,而不是片中的“杨宪治扬州”欺君行为引来杀身之祸

因为徐达官至中书右丞相,杨宪在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


徐达 (1332~1385),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杨宪(?-1370),太原阳曲(今山西省太原)人,字希武。明朝官吏,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罢去旧吏,更用亲信,专决省事,族侍御使刘炳,劾左丞汪广洋,广洋因免官。杨宪后的外甥科考抄袭被朱元璋抓个现形,朱元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杨宪审理。最后杨宪被胡惟庸查出审理舞弊,后被朱元璋处决、抄家。

杨宪有相才但没有相的气量,不算是奸臣,也不是忠臣。

杨宪在担任中书省的时候,做事独断蛮横,先将那些个旧吏任免掉,再用亲信来做事。还杀了当时的侍御史刘炳并且弹劾左丞汪广洋,做了左丞。后来杨宪就被李善长弹劾,弹劾的内容是说杨宪"放肆为奸事",就这样被朱元璋杀了。

扩展资料:

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

杨宪是检校组织成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杨宪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并且他很有能力。刘基认为杨宪是有丞相的才能的,只是他没有丞相的器量。

杨宪是检校一员的事情对于国初功臣们来说也不是秘密,要做一个好的情报人员,必然有很强的观察力,锱铢必究,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但似乎不必须要有器量,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似乎才是情报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杨宪也的确具备这样的素质。

1367年,朱元璋打败大敌张士诚,随即就将其地盘改称浙东行省,派外甥李文忠担任行省右丞,总管军务,杨宪名义上作为属官随行辅佐。临出发前,朱元璋告诫杨宪说:“李文忠是我外甥,他年纪还小,没有什么历练,浙江方面的事务都由你做主。如果出了问题,我只拿你问罪。

杨宪不光是李文忠的属官,他更是朱元璋不放心外甥掌管军务而派出的检校。果然,杨宪并没有因为李文忠是朱元璋所宠爱的外甥而有所顾忌,不多久就向朱元璋报告说李文忠不听他的话,任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橚等人干预公事。那时浙江作为前敌占区,许多读书人都在张士诚手下做过事,如今虽然归到了朱元璋的地盘,但对这些人,朱元璋却始终不大放心。一听到杨宪的报告,他立刻派人把这五个人押解进京,结果屠性、孙履被杀,其余三个人则充军发配。”

李文忠呆在浙东时间并不长,杨宪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李文忠手下官员的动向,并一一向朱元璋汇报,他可称得上是个合格的情报人员。因此,在明朝建国后杨宪被任命为检校组织的负责人也是很有可能的,若是搁在明朝中后期,说不定他也是个飞扬跋扈的锦衣卫大员了。

或许在朱元璋眼里,有丰富情报工作经验的杨宪,正可以成为他安插在中书省的一枚有用的好钉子。然而杨宪太让朱元璋失望了——他一进入中书省,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以前杨宪做检校工作,向朱元璋报告某人某事还都有凭有据,但可能是兄弟杨希圣被罢黜的事情对他的打击太大,他面对李善长表面上不得不恭恭敬敬,私下里却一直想扳倒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杨宪多次向朱元璋进言说:“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李善长是何等人物?在朱元璋心里,十个百个杨宪也抵不上一个李善长,杨宪这样冒进,终于辜负了朱元璋对他的期待。

杨宪死后埋在吴官屯杨家陵。据本支老人讲,当年宪公遇害之际,刘伯温问祖先要官还是要人,祖先言要人,于是让其往北逃难。何时脚上沾泥够七斤,何时落脚,于是祖先德清就一直行进。至茌平东南十里许吴官屯,道路泥泞,行走不动 便在此落户。传宗接代。直至今日长(讳)德清,住肥城县城西十八里许东大封庄之后人。为同宗。论字排辈,现今字辈:毓锡光延永兴...

年代久远,对于要官还是要人,还有一说。据传吴官屯杨家陵风水为刘伯所选。当时问先祖要官还是要人,先祖曰要人,于是杨家后人仕途不济,但人丁兴旺。形成杨氏独特的一支。本支区别于明洪武年间的洪洞县大迁移,并非当时政策原因。以便历史考察分析。

茌平吴官屯,杜郎口张扬杨氏为杨宪后人着实不假。建国后陵墓占地严重,破坏墓碑族谱无数,考证可见于村中各处围墙,考察有理有据。

【茌平杨氏家谱叙(碑文) 】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理乱兴衰之迹不清。家无谱,则世系昭穆之序不明。于以知国史,固当修也。而家谱之叙,为尤急粤。

稽周文王第十子虞叔之后,以杨为氏。

泊乎炎汉,族居弘农,宝公雀馆,开祥玉环,兆三公之贵。震公鱼()堂,集庆(地名,后改为应天府)鼎铉,踵四世之荣。传至鼎公,徒居江南凤阳府,泗州盱眙县大柳村。迨宪公,噬仕大明洪武三年,为中书省左丞相,辅太祖定鼎金陵。斯时,山东人民亡于元明之兵灾者,几乎煨尽。至洪武二十五年,宪公奉旨()三子乔迁山东。长(讳)德清,住茌平县东南十里许吴官屯。次(讳)德白,住茌平县东南三十里许庙杨家庄,今郝家集、五里庄、杨家庄,皆德白后裔也。三(讳)德弘,住肥城县城西十八里许东大封庄。

在明季谱牒,渐失至顺治七年,清明节约族人修祠堂,叙族谱数月之余鸠工,庄村而祠堂门墙。工竣,自是搜罗断简残碑,以上治祖称,旁治昆弟,下治子孙。春而族谱告成,则昭穆攸叙,世系分明矣,然后知家之有谱与国之有史无二理也。是为叙。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他的躁进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就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他就犯了案子被朱元璋给杀了。

史书上对杨宪之死含糊其辞,只说是犯事被诛,没人知其犯何罪。他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他消失得很蹊跷,其中内幕几百年后仍然不为人所知。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杨宪



杨宪不算是好官。

刘基评道:“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有相才但没有相的气量,不算是奸臣,也不是忠臣。

扩展资料:

1、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他的躁进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就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他就犯了案子被朱元璋给杀了。

2、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杨宪 百度百科_胡惟庸



杨宪是奸臣。

据《明史》·杨宪传记载:

李文忠在守严州期间,杨宪曾诬告李文忠有不法行为,朱元璋准备将李文忠召回。马皇后说:“严州是敌国领土,不应轻易换将。况且李文忠一样贤能,杨宪的话怎可相信?”朱元璋于是停止。

张昶曾经闲暇时对杨宪说:“我曾经是元朝的大臣,勉强留在明朝,但我的心中不能忘记我的古主,而我的妻子、子女又都在北方,生死不明。”杨宪以此为依据,将其所言断章取义,诬陷张昶谋反。朱元璋曾放投降者回到北方,张昶让人捎一封书信,寻访自己的儿子是否在世。杨宪得到了这封信的稿件并将它交给朱元璋,张昶在书信北面写道:“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朱元璋因此杀掉张昶。自此以后,杨宪更加无所忌惮,愈发专权,鄙视同僚,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

杨宪又喜欢别人恭维自己,那些贪财之人多出其门下。在担任司农卿期间,浙西刚刚平定,杨宪认为浙西民富,准备加重赋税以资国用,将每亩地的赋税提高两倍。民众不堪其苦,都怨恨杨宪。朱元璋最初不知道这件事,有一个扬州人名叫陈敦礼,擅长幽默,将杨宪加赋的行为称为“楦田”(按:“楦”的意思是把中间空洞的部分用实物填充进去,如楦鞋、楦箱子,这里是说杨宪把农民从田地中获得的谋生空间全部填满,不给人活路)。

他从山西进入中书省的时候,准备对中书省进行大幅改革,凡是从前任用的官吏一概罢黜,换成自己的亲信,并在暗中攫取权力。于是创制了一种“一统山河”花押展示给下属,以观察他们对自己的依附还是违抗。依附自己的不久便得到升迁,违抗的便会将他们清除,所以没有人敢附逆他的心意。

杨宪此后又暗中寻求丞相汪广洋的隐私,令侍御史刘炳和鄯某等人弹劾汪广洋侍奉母亲不到位。汪广洋因此免官还乡,杨宪依然觉得不解恨,又令刘炳上奏,将汪广洋流放海南,朱元璋没有听从。又教刘炳诬陷刑部侍郎左安善罗织罪名使人入狱,朱元璋这才开始觉得左安善被诬陷。于是将刘炳下狱,刘炳没有办法隐瞒,于是将这些实情都说了出来。太史令刘基也揭发他的奸诈和隐私的情况,朱元璋大怒,命令大臣们详细查究,杨宪服罪,于是与刘炳等都被处死。

扩展资料:

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杨宪为浙东派官员,与淮西派大臣格格不入,行事狠毒,擅权乱政,阴结党羽,行有不法,迫害朝臣,又被李善长一党参劾,朱元璋顺水推舟除去杨宪。

就历史记载的含糊性,电视剧里的说法还是很合理的,欺君大罪,又让朱元璋走暗亏,不能以原罪问责,只好随便找个罪名杀了,并且不详细记载。


大将军与太尉比谁大
“宪初为此官,威振天下,尚书以下欲拜之,伏称万岁。尚书令韩棱曰:‘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乃止。”东汉的大将军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到了“跋扈将军”梁冀任大将军时,官属比三公多出...

求:范逵的资料
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

历代皇帝的谥号是什么意思?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 A: 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

胡培翚的与《仪礼正义》
不惟详其义,并诵其辞。私以为偶然熟是条耳,及数问皆然。惊然起敬,遂介郡学夏师(指夏郎斋——引者注)受业焉。”[8]是知培翚之有志于《仪礼》,乃因缘于校《仪礼释官》而疑贾疏之弊,因欲有志为之新疏。方向既定,胡培翚遂于二十五岁之后。致力于《仪礼》之考究,勾稽排纂,旁搜博证,矻矻求之,不间...

蔡邕是个怎样的人
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有务世公子诲于华颠胡老曰:...

请问和珅是好人还是坏人
好官的定义是怎么样的呢?其实不管和珅贪与不贪他都是个能吏他的本事才能很优秀出色这样的人根本就超脱出了好与坏的范畴他在享受权力的同时亦要满足自己的物欲这样的人是大奸臣是大豪雄其实我们想想吧就算没有和珅和珅贪污的那些不也只是均分到千千万万个小和珅手里嘛天下如此岂独独职责一个和珅呢和珅只不过不是...

胡交修文言文答案
叟死,无有家人营主凶事,胡始昌迎而殡之于家,葬于墓次。 即令一弟继之,袭其爵始复男、虎威将军。叟与始昌虽为宗室,而性气殊诡,不相好附。 于其存也,往来乃简,及亡而收恤至厚,议者以为非必敦哀疏宗,或缘求利品秩也。 译文: 【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 家中历代为官,是西夏著名大族。胡叟幼时...

曾国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 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 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已出,名不必...

“庙号”中的“高”“太”“世”“成”“圣”“肃”是什么意思?
但是他过于奢靡,且好大喜功大兴文字狱,他留给嘉庆的则是一个千疮百孔,奢靡成风的国家。所以嘉庆才给他上的高宗庙号。也是功过参半。北周高宗宇文赟,为人荒淫无道。他在位期间滥杀亲族忠良,所以这个庙号到他这里就成了他为人歹毒的代称。(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个例外,其实他应该是世宗才对)汉朝...

请帮忙翻译一下,谢谢!!!
袁世凯说:“是一代少有的好皇帝!”谭君又问:“天津阅兵的阴谋,您知道吗?”袁世凯说:“是的,本已听到了一些传闻。” 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

柳河县17878191278: 明朝的杨宪是否是欺君 -
良贾盐酸: 由于《明史》中并没有为杨宪单独作传,其事迹散见于别人的传中,所以记载并不详细. 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说的是淮西派的李善长和胡惟庸向皇帝告发杨宪唆使侍御史刘炳陷害汪广洋的罪行,另一说是浙西派的刘伯温向朱元璋报告了杨宪的种种阴私之事,使得老朱最后下决心灭了杨宪. 杨宪最终是什么罪名被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此前过于锋芒的表现和出生情报人员的身份同时被主流的两派政治势力所排挤,而此时的朱元璋也还不是洪武20年后那位排除功臣、彻底改组中书省制度的皇帝,他还需要照顾到各位开国工程的情绪,所以杨宪就死了,不管到底是什么罪名,当然最大可能就是莫须有了

柳河县17878191278: 明朝杨宪到底是怎么死的? -
良贾盐酸: 杨宪被朱元璋所杀. 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

柳河县17878191278: 李善长、宋宪、胡惟庸都为相过?顺序?性格?
良贾盐酸: 李善长,杨宪,胡惟庸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文科),他是一个像萧何的人物,决胜于千里之外不是他的长项,他的强项是后勤管理.他的性格有点小气,还有点护短.杨宪不是李善长的继任者,他是左丞相,他因为结怨太多,得罪了李善长而被贬,最后不明不白的死了.胡惟庸是明朝最后一个名副其实的丞相(他之后就没有丞相这个官名了),他这个人有野心,但实际上是朱元璋为了摆脱相权束缚的一个棋子(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是个小人.

柳河县17878191278: "有相才而无相气"是形容下面哪一位人物 A.胡惟庸 B.徐达 C.杨宪 D.汪广洋 -
良贾盐酸: 是“有相才而无相器”. 是刘基在皇上面前评价杨宪的话.基曰:“陛下天授,臣何敢当?上欲相杨宪,基素善宪,以为不可.”上怪之.基曰:“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者也.”

柳河县17878191278: 朱元璋没当皇帝前,和他一起的人中,朱元璋当皇帝后,他们求官时,谁被朱元璋杀了?
良贾盐酸: 胡惟庸(?~1380),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为李善长的同乡.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 朱元璋登基,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是朱元璋攻下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指挥作战,组织供应,...

柳河县17878191278: 历史上姓杨的坏人 -
良贾盐酸: 历史上姓杨的罪人有那些 杨剃头本名杨玉山,西川人,初以游乡剃头为生,后当土匪,故以“杨剃头”出名新末赤眉军将领,东海(今山东郯城)人.新末起兵与樊崇合,领兵与樊崇分道入长安.刘盆子立,被推为大司农.于长安怒诸将无君臣...

柳河县17878191278: 朱元璋二虎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良贾盐酸: 二虎最后和玉儿远走高飞了.朱元璋知道二虎对他是非常忠心的,二虎的哥哥大虎也是明朝的大功臣,但他已经朱元璋给逼死了,如果他再将二虎杀了的话,那他们家也就断后了.

柳河县17878191278: 造就刘伯温一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与他的身世、能力性格都有关
良贾盐酸: 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功臣,是一位神机妙算,上知天... 刘伯温把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都一一排除,但是等到朱元璋认为“吾之相,诚无逾...

柳河县17878191278: 雅士利超级α - 金装奶粉含量不同,那么是不是和普通的奶粉也会对宝宝?
良贾盐酸: 是的,雅士利的奶粉都是有经过国家专利认证的,而且奶粉的质量全部都是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是很放心可以给宝宝喝的.

柳河县17878191278: 关于长笛的自学 - 难度会不会很大?大概要多长时间为佳?
良贾盐酸: 长笛自学,难度不大,但是如果要掌握一些技巧,就需要有老师的点拨. 长笛的指法... 价钱在700-800左右,国产长笛只要正确使用,还是可以的,并不像大家说的不如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