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与太尉比谁大

作者&投稿:狐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将军和太尉那个官职比较大?~

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
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直到刘彻,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下。
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
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隋唐以后,太尉已无实际职事,明清以后不设太尉。所以在隋唐以后,大将军比太尉更有实际价值一点(除了北宋末年,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

扩展资料:
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
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文帝时以灌婴代之,不久即罢去。景帝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汉景帝刘启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尉

大司马,丞相,太尉,大将军的官职比较需要具体看是哪个朝代,以下是各个朝代的官职比较:
1、 在秦朝,皇帝设置的官职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则是最高军事长官,两者都是三公之一, 丞相和大司马官位比太尉和大将军官职大。
2、 在汉朝,三公就变成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三个,司马的地位就提升。考虑到三公的定义就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总称,而三公在每个时代基本都不一样。
3、在三国时期,三国官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官制,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
4、南北朝置废不常。陈用作赠官。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以为夏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

扩展资料1、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并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陈但为赠官。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2、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3、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在古时,太尉与大将军都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级长官,一般认为,大将军的职责相当于现代的武装部队司令官,而太尉大致类似于政府的国防部长。实际在不同的时期,这两者的权重有很大的变化,有时是因为职位权责划分的变化,也有时是因为在职者权势的影响。 大将军最早在战国时开始设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虏其大将军,屈モ是矣。”汉高帝刘邦在汉中时,拜韩信为大将军。“初拜信,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儿戏耳。’乃择良日,斋戒设坛,以礼拜之。”登基以后,又以窦婴为大将军,每朝大议,列侯莫敢抗礼。
  汉时的将军职位与公相当的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种,“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
  汉武帝时卫青为车骑将军,几次北击匈奴立有大功,武帝使使者持大将军印,于塞外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卿以下皆拜,惟汲黯独揖。”武帝想格外地对卫青表示尊宠,故又设置了“大司马”的官号,“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加青大司马位,冠於大将军上,共为一官。”是为最高武职。后来霍光、王凤等都任大司马兼大将军。直到汉成帝绥和二年,才罢去大将军官位,只保留了大司马的印绶。
  刘秀起兵河北,占据洛阳以后,四面征伐,统兵的将军们都称“大”,有很多杂号大将军的封号,如虎牙大将军盖延、征西大将军冯异、横野大将军王常、骠骑大将军杜茂、河西大将军窦融、建义大将军朱佑、建威大将军耿弇、负责维护军纪的“刺奸大将军”,后来的征南大将军岑彭等,天下初定后规范了官制,裁撤了大量武职,以大将军吴汉领大司马职。东汉时,大将军自为一官,不再附加大司马官号,位在三公之下,置官属,受太尉节制。
  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权震一时,公卿百官为了显示逢迎,共同奏请,把大将军这个官位定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属下的长史、司马为二千石,从事中郎二人为六百石官秩。“宪初为此官,威振天下,尚书以下欲拜之,伏称万岁。尚书令韩棱曰:‘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乃止。”东汉的大将军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到了“跋扈将军”梁冀任大将军时,官属比三公多出一倍。汉末时多以外戚为大将军,如安帝先以舅邓骘、后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顺帝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 太尉是秦朝开始设置的官号,金印紫绶,掌武事。“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大司马则是远古官位,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齐威王时有司马田穰苴,楚有大司马景舍,项羽则有曹咎、周殷并为大司马。
  汉朝一开始继承了秦朝的太尉官制,汉文帝三年时撤销,汉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汉武帝建元二年时撤销太尉官衔,元狩四年初设置了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冠者,加於其上为一官也。”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武帝又令大将军、骠骑将军皆冠大司马之号。汉宣帝地节三年单独设置了大司马官位,不冠将军,但没有配备印绶和官属。汉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配置官属,禄比丞相。汉哀帝建平二年又撤去大司马印绶、官属,重又冠回到将军称号上。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位在司徒上,配置官属,其长史为千石官秩。汉律:丞相、大司马、大将军,俸钱月六万。“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改革家王莽摄政的时候,认为汉乃无小司徒,把司马、司徒、司空之号都加上了个“大”字。
  东汉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废大司马为太尉,复旧名为太尉公,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所以汉朝的太尉即是大司马,迭替设置,从不并列,直到灵帝末期,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大司马与太尉开始并置。 汉末献帝建安年间,已是三国早期了,诸侯割据,朝廷只剩了个空名号,官制仍然保留,只不过威权靠实力说话,没人在意名义上的官职了。更别说各路诸侯纷纷自封自配,朝廷正式任命的反而最没含金量。长安乱那阵官职横飞,“杨奉车骑将军,韩暹大将军,假节钺”之类的笑话层出不穷,无论当时还是后来,其实都没人真当回事,象杨奉韩暹投奔袁术后,还不是老老实实当了个部将。
  曹操迁都许昌,拨乱反正,秩序渐渐恢复。此时大将军职位仍在三公之上。曹操自为大将军,以汉献帝的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袁绍无法忍受自己竟然位列曹操之下,上表推辞不受。当时袁绍盘踞河北,实力占绝对优势,曹操还是惧怕他的,连忙把大将军让给了袁绍。“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赐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曹操自己做了司空,行车骑将军。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设置太尉,官属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掾属(东西曹等)、舍人,以及营军刺奸、帐下都督、令史。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地位显赫,但都没有具体事务管理,仅是官高禄厚,参与朝政而已。黄初四年廷尉高柔曾给曹丕上疏,建议增加三公决策大权,但没见有下文。太尉王祥与荀顗谒见晋王司马炎,“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侯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孙盛《晋阳秋》载:“二月,文帝进号为王,太尉王祥独长揖。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也。’”相反的例子是何曾,“文帝为晋王,曾与高柔、郑冲俱为三公,将入见,曾独致拜尽敬,二人犹揖而已。”
  魏国建立的延康元年,第一任太尉是太中大夫贾诩,大将军是夏侯敦。不久夏侯敦死,次年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黄初二年孙权奉表归降,封大将军,吴王。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则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吴有左、右大司马。黄初年间魏还增加了“上大将军”,以曹真为之。吴国有样学样,亦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诸葛瑾为大将军。
  黄初四年贾诩、曹仁先后病死,廷尉钟繇接任太尉。自孙权叛后,魏国未见大将军记载,但曹丕死时,受遗诏的倒是有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好几位“大将军”。
  魏明帝曹睿即位,任命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大将军的职位仍是最高。太傅、大司马的秩位也均在三公之上,只有骠骑大将军稍低于司空。
  魏制,“大司马或屯合肥,或屯皖,以备吴;大将军每屯长安,以备蜀。”此间曹真都督关右,“右将军张郃击(诸葛)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曹休则在石亭败于陆逊,不久忧病而死。
  太和四年迁大将军曹真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司马懿为大将军。从两人一同统兵伐蜀的前后事情来看,曹真地位高于司马懿。次年曹真、华歆皆死。青龙元年,公孙渊斩送吴使,封大司马、乐浪公。 青龙三年,司马懿由大将军迁为太尉,但是大将军改在三司之下。后来又改回到三司上。“曹睿寝疾,拜曹爽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太尉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少主曹芳。曹爽为正,司马懿副之。”
  有史料载,本来明帝遗命的大将军是燕王曹宇,但被曹爽利用刘放、孙资矫诏免之。曹爽与司马懿共事仅一个月,曹爽上奏朝廷,以司马懿功高盖世为名,请求升他为太傅。曹芳遂下诏曰:“太尉体道正直,功盖海内。昔周成王建保傅,近汉光武设大司马,皆所以优隆俊杰,必有尊也。今大将军荐太尉宜为太傅、大司马,朕甚嘉焉。朕惟朝议以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又太尉姓与之同,故用低回,有意未遂耳,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并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太傅一职在三公之上,但没有实权。 征东将军满宠接任司马懿的太尉之职,没过两年病死,以领军将军蒋济继任。蒋济死后是司空王凌接任。不到两年淮南第一叛,事败后王凌自杀,司空司马孚任太尉。
  嘉平元年高平陵政变,大将军曹爽被免,此位虚置。直到嘉平三年,司马懿死后,卫将军司马师改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事实上执掌朝政,次年改为大将军。事实上这段时间魏政全归司马氏,汉末皇帝成为傀儡的局面再次出现,朝廷百官无论称为三公也好,大司马也好,皆惟司马氏之马首是瞻,谈不上有什么权柄了。
  “自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大将军司马师亦是权倾朝野,他使了一招掩耳盗铃,以叔父司马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后,位次三司下。但后来还是改了回来,仍在三司之上。直到西晋太康元年,“琅琊王伷迁大将军,复制在三司下,伷薨后如旧。”
  止兀二年司马师死,卫将军司马昭继任大将军,这一年吴大将军孙峻和蜀大将军姜维先后大举进攻,但都被击败。
  司马昭权势张焰,不久加号大都督,司马孚迁为太傅,以司徒高柔为太尉。
  淮南第三叛平敉之后,司马昭几次被加相国、晋公,都坚辞不受,直到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伐蜀时才正式进位。此时太尉高柔病死,不久成都投降,以征西将军邓艾为太尉。钟会之乱,邓艾亦见杀,乃以司空王祥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直至司马炎受禅。 蜀国不设史官,能看到的资料相对缺少些。大致印象是建国后即设丞相,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即执掌军政大权。诸葛亮死,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次年杨仪废,蒋琬进为大将军。又数年,进蒋琬为大司马,实际上前后十余年独掌蜀国权柄。延熙六年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兴势之役击退曹爽大军进犯,威权渐渐加重。蒋琬死后蜀国的实权就都在大将军费祎身上,直到延熙十六年,费祎被刺,才由卫将军姜维控制了军权。姜维连年北伐,延熙十九年进位大将军,一度自贬为后将军,后复位。 吴国的资料也不多。孙权称帝,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赤乌四年,大将军诸葛瑾死,六年,丞相顾雍死,次年以陆逊为丞相,一年后亦死。赤乌九年,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孙亮即位,以诸葛恪为太傅,滕胤为卫将军领尚书事,吕岱为大司马。但实际权柄还是在诸葛恪手里。孙峻杀了诸葛恪后,封丞相,掌握军政实权。吕岱死后,滕胤为大司马,不久败亡。
  孙休继位后以大将军孙琳为丞相,没过多久收斩之。永安五年以濮阳兴为丞相,丁奉为大将军。孙皓立,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凤皇二年,以陆抗为大司马,次年卒。 据载,蜀国于章武三年设置太尉,据《三国会要》注引,《唐书·世系表》中记载有个叫上官胜的人曾做过蜀国太尉。吴国于建衡三年设置。 晋受魏禅,因其制,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令如旧,在三司上。

太尉,有一点点实权,属于常设军职,掌管常备军军务,相当于国防军军务总长,而大将军军衔的属性有二,①,大将军属于不常设的军职,但战时很有实权,可以假节(按战时军法就地处罚或适当晋升所辖军队人员,比如斩逃将、杀俘虏、把杀掉的逃将的部队或俘虏降卒任意交给谁带领节制相当于提拔将领),总节制参战部队,亦可对参战地方实施战时体制(比如迁移民众,征调民力,调配物资之类),但所领兵马只是参战部队,对不参战的那些军队并无节制力。对不参战的地方行政也无权干涉。②,大将军爵位在和平年代一来不常设,二来即便在和平年代设置并委任了,也只是荣誉职务,并没有实权,等于有军衔无兵的光杆司令。
中国是最早进入王权时代,且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最成功最历史悠久和完备的,所以一旦在战时,大将军是被授权的形式来行使权力和被授予军队的,所谓天子登坛拜将是也。
与大将军爵位属性相同的还有大司马、四征四镇(征南将军,镇西将军)、前后左右、卫、车骑、骠骑、楼船、材官、各种虏(征虏、破虏、宁虏、讨虏)等等将军,刘备就是汉朝的左将军,但那只是他的荣誉职位。
还要注意,古代中国,爵位不同于职位,比如张飞,官职:车骑将军,爵位:西乡侯,职责:巴中太守,镇守阆中一带。相当于蜀汉阆中军区首席长官,如果是典礼官给张飞唱名的话,会说:车骑将军、西乡侯、领巴中太守,张飞。(注意这个领――巴中太守,这才是张飞的实际业务与实际职权的大小,看到这里你会发自肺腑地感叹,三弟张飞的官当的可真不怎么大啊,甚至比魏延小,且看魏延,镇西将军,南郑侯,领汉中太守,怎么着汉中也比阆中又大又富又重要啊,那么张飞就比魏延低了一头?没有!车骑将军等级比镇西将军等级高,车骑将军同级骠骑将军,这两个将军等级比四征四镇高的,我张飞守的地盘没你大,但我的荣誉比你高,我更招大哥待见,魏延你个鼠辈,别看你守那么大块地,你就是个扛苦力活的)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的正治智商远高于现代的我大清,人家对汉帝国的运作的掌控力,是很高明很有文化底蕴的,人家并不糊涂。
而太尉,虽然掌管兵马,但并没有兵马的实际行使力和调动兵马的权力,他更像一个军队系统的日常公务的大总管或秘书长之类,是个公务员。如果统领军队去打仗,一样需要经过皇帝登坛拜将授兵授权。
所以实际来看,同样也没有什么实权可言(举个例子,高俅处罚林冲,林冲是宋代京师一个普通军官,不要说什么八十万禁军教头,他只是个京师常备军中一个日常监督教导某一小队士兵训练的普通军官,小角色而已,高俅竟然需要设计陷害弄个大罪(手持武器擅闯陆军司令部机密办公室――白虎堂)才能处罚林冲,不然还没办法处罚林冲,太尉权力的卑微性由此可见,难怪文人情怀视大宋为乐土),可能油水比大将军好很多。但肯定公务繁忙各种上朝跪拜,而大将军则和平年代并没有什么公务可忙。甚至像卫青一样北伐大胜归来,军权节钺一交(尚方宝剑不是一次到手终生受用的,用一遭,用完还得还回去,下次再用再领,也许一生一世只领到一次,竟然还没有派上用场――比如钟会,虽然被假节了,但也不敢擅自处罚邓艾,而是监车征艾,交给晋公发落。),回家抱娃搂老婆甚至常年闭门谢客不上朝。
至于军功、威望、人脉、俸禄、食邑、仪仗规模,谁比谁高大上,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人而异的东西,不好比,况且这些特质都属于与实权无关的那部分,也不需要拿来比。
古代汉帝国的皇帝,对自己公司员工的待遇,绝对的按能分配,非常的合理公平。并不像某些喉舌嗦出来的:封建、愚昧、落后、不公、昏庸、无道……贬低我们祖先的汉帝国文明荣光,彰显胡邦猪狗之徒的“伟光正”的卑鄙套路而已。信它们喷的那些粪那你就shability了

太尉的权利大。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
大将军,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但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历史上各时期多见以“某某将军”尊称为“某某大将军”的习惯,但是秦汉与三国时期的大将军职位有很大差异。

貌似是一样的把
具体的要看哪个朝代了
而且大将军也有很多种的
各种将军品级不一样啊

汉初始置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死后即不设

武帝时,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
又改太尉为大司马,并成为虚衔,作为大将军、骠骑将军的加号
如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汉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开外戚以大将军身份干预朝政先例。

汉哀帝时,废丞相改为大司徒,取消作为加官的大司马,设立单独的大司马职位。与大司空同属三公之一,共掌朝政,

========================
东汉时大司马又改为太尉。与司徒、司空为三公。

东汉时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於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东汉末年由於政治混乱
大司马、大将军、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并设
尊位顺序应该是大司马>大将军>三公

========================

汉亡后,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基本都成为虚衔,用以封赏高位大臣

魏晋南北朝时不定期会设有大司马之官,多授予有权势的大臣,一般由重号将军如大将军或上大将军等升迁而来。
近世以来的兵部尚书有时也称作大司马。明清以大司马为兵部尚书的代称。

明初,仅徐达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徐达死后,废大将军一职。
清朝,有重大战事的时候临时派遣大臣出征,授大将军号,事毕即除。

如果你说是汉末,那毫无疑问是大将军比太尉权力大多了。

举个例子,曹操迎来献帝,原本想要做大将军。后来因为袁绍的不满,只好将大将军让给袁绍,自己做了司空。司空也和太尉同是三公。


古代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将军、大都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_百 ...
古代的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国务卿 太尉相当于正斜委员 御史大夫相当于中央书记处书记 大将军相当于小军区的师一级干部或司令 大都督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或军种最高首长,也有可能是总揽全局的军委副职,

古代的司空、司徒、太尉、大将军分别是是么职位?
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战国时沿置。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司徒:相当于宰相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 。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

大将军,大司马和太尉,哪个最大
大司马官职大,大司马是中央军事最高长官,大将军是领兵统帅。大司马,古代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

汉代大将军与太尉职权有什么不同?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三公下面设置...

汉代大将军与太尉职权有什么不同
汉代的太尉属三公之一,原为秦始皇设置,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职。但汉朝时太尉只是名义上的军高最职,实际上并不统兵,基本是个荣誉虚衔而已,且看汉初时任太尉的周勃反诸吕时,因手中无兵,只好骗吕禄吕产放弃兵权,然后冒险亲入北军掌控军队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汉时大将军是实际上握有兵权的最高统兵...

古代军权最大的官是谁?
而握有兵权的将军们无权调兵离开驻防地。因此从上面的叙述来看,古代不同时期,最高军事长官都是不同的,有大将军,大司马,太尉,节度使,驻防将军等等,而且自宋朝以后,逐步实现了调兵和统兵分离。要说唯一的最高军事统帅,其实在古代就是皇帝!但凡有实权的皇帝,是可以调动天下一切兵马的。

三国时期(准确的说是东汉末年+三国),太尉和大将军谁的实权更大?都是...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曹丕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http:\/\/baike.baidu.com\/view\/28321.htm 大将军,...

汉代的大司马(大将军)和太尉的问题
你看水浒传就知道,宋江招安后是属于大将军,高俅是太尉,你说谁厉害,大将军每个朝代封的都很少只有4-5哥,而太尉只有一个,太尉没有大将军领的兵多,但是大将军行事也得看太尉的脸色---4楼说的也很正确,如果军权旺盛君权一定是太尉的,如果不旺盛的话就是大将军,你看霍光就知道。

汉朝时期大将军与太尉的职责怎样区分啊
1. 在汉朝时期,大将军和太尉均担任武装部队的高级职务,但职责有所不同。2. 大将军通常担任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战时负责领导和指挥军队。3. 大将军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担任,拥有特殊的权力和荣誉,主要在战争时期发挥领导作用。4. 太尉则担任国防部长的角色,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主要在和平时期...

汉朝时期大将军与太尉的职责怎样区分啊
前面两位说的不太对。将军职和官职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官职,三公九卿以及下面诸多,都是有实际职务的,比如太尉就掌管全国的军事,是全国军事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而将军职,在无战事时期,更多的并无实际职务,类似一种名号。但有战事时期就不一样了,基本都是派遣带有将军称号的人员作为出征军队的...

大同区18941823349: 大都督与大将军哪个官职大 -
娄洪清开: 大将军当时确实比大都督高.那是因为大将军一般都兼职大司马、太尉之类的职务,手握兵符,如果没有浙西职务,也就不会那么威风了.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大都督一般就是从二品的武官. 正一品:尚书令、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

大同区18941823349: 大将军好,还是中郎将好﹖ -
娄洪清开: 不懂你说的好是什么意思.但是要是论那个权力更大、职位更高的话,应该是大将军.大将军是和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一个级别的.中郎将就小了.大将军搁现在基本上就是海陆空三军总统帅.中郎将应该就是师长级别的吧.

大同区18941823349: 古代的将军分几个级别啊?
娄洪清开: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

大同区18941823349: “太尉与大司马”哪个权力大?
娄洪清开: 太尉曾是我国古代掌管全国军事的最 高武官.秦朝时,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并称三公.对应于丞相掌管全国行政,太 尉则掌管全国军事,地位与丞相相同.汉 代基本上...

大同区18941823349: 都督、太守、巡抚、总督、刺史、司马、太尉,谁的权力更胜一筹?
娄洪清开: “都督”,官名.魏文帝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而都督中外诸军及大都督权... 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设置千人司马,专管兵事....

大同区18941823349: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 -
娄洪清开: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如下: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

大同区18941823349: 三国时期官职由小到大分别是什么?
娄洪清开: 三国时期官职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

大同区18941823349: 三国时期的文官和武将的排名 -
娄洪清开: 武将官职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

大同区18941823349: 三国时魏国的曹真为大将军,曹仁为大司马,贾诩为太尉.究竟他们谁是最高的军事长官? -
娄洪清开: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太尉之名最...

大同区18941823349: 汉朝的军官名称? -
娄洪清开: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