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齐太史"身膏斧钺"的事迹……

作者&投稿:徭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官受辱的史实~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齐太史"身膏斧钺"的事迹,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司马迁是董狐、南史这类史官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正因为如此,他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厄运的磨难。司马迁的时代,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位的时代。可是就在这样的汉家盛世,司马迁却因为替人说了几句好话,便蒙受一场千古冤狱,遭受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司马迁历时十余载发愤著书,写出了涵盖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历史的鸿篇巨著《史记》,可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史记》却被视为"谤书"。现实对司马迁是不公正的,历史却对司马迁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刘向、杨雄称司马迁为史之良才,鲁迅把《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终于还了司马迁一个公道。

  崔浩《国书》血案
  崔浩,字伯渊,出身于清河望门大族,父亲崔玄伯是北魏道武帝、明元帝时期的重臣,他自己在北魏前期历史上立有大功,深受太武帝拓跋焘的宠信和器重。公元429年,崔浩奉太武帝之命修撰北魏史书--《国书》。后来,太武帝又命崔浩监秘书事,综理史务。但是,到了太平真君十一年,《国书》修成之日,崔浩突然被太武帝处死了。崔浩被杀的原因就是:"实录"。

  "庄氏史案"。
  顺治十八年,浙江乌程(今湖州)南浔镇双目失明的富户庄廷龙有感于太史公"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也想效法前贤,著书立说,正好他的邻居家中藏有一部明代天启年间做过内阁大学士朱国桢草拟的明史稿本,他的父亲庄允诚便用1000两银子买下来作为儿子著书立说之用。庄廷龙招募宾客,在朱国桢原稿基础上,增补内容,润色文字,编成《明史辑略》一书。庄廷龙不久去世,其父为实现亡子遗愿,决定刻印此书,同时又聘请了十多位名人参与校阅,以示重视,由于朱国桢的原稿在明亡后颇多犯忌之处,满清皇朝得到此书如临大敌,严加惩处。庄氏一家被满门抄斩,已经死了的也被掘墓戮尸。除此以外,凡是与此书有涉的人,包括作序者、校阅者、资助者,就连刻字、印书、卖书、买书、藏书、读此书者都一并处死,有人根据祸及700家的记载推算,认为被杀掉的至少在1000人左右。
  清初诗人陈恭尹有诗云:才生文字即风波,鬼哭虽然吏亦歌。三尺龙泉方寸印,不知谁较杀人多。
  可怜庄氏并非史官,却也遭受到了史官的厄难。

齐之南史,直书崔弑"。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传为美谈的两个故事,也是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两位先驱者。董 狐,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 熊掌煮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一怒之下竟然把厨子杀了。对晋灵公的胡作非为,国相赵盾屡次谏诤,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赵盾。在这种形势下,赵盾只得逃 出都城,到外地避难。这时,赵盾的同族赵穿举兵杀死灵公,然后把赵盾叫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赵盾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对这一件事,晋国史官董狐 认为,杀死灵公的真正责任者应该是赵盾,所以就直言不讳地在史册上记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见了,大为吃惊,解释自己并无弑君之罪。董狐说:"你身居相 位,出去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不是你是谁呢?"赵盾无可奈何,长叹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 传·宣公二年》载有这段故事。于是,孔子对董狐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 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孔子的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但无论如何,后来人们称赞正直的史官,就叫做"董狐";把直书其事的文笔,赞为"董狐之 笔"。有人提出问题,董狐之"书法不隐"固然值得称赞,但他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为什么?刘知几说:"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 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史通·直书言》)按照刘知几的说法,董狐擅名今古,有赵 盾成其良直,是为于可为之时。如果不是赵盾"为法受屈",恐怕董狐就凶多吉少了,这似乎有点道理。史官的直书其事,确实需要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客观环境和让 人说话的条件。不过,尊重客观事实,直书其事,是史官的责任。在"不可为之时",是不是就不为了呢?齐之南史,就是在"不可为之时"而为之的不怕死的史 官。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 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 其事,崔抒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这时,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 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齐太史"身膏斧钺"的事迹,齐南史的不畏强 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有了董狐、南史这样的光辉榜样,中国历代的史官就更加懂得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了秉笔 直书的胆气。不过,在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下,帝王的意志和尊严是不容侵犯的,真正秉笔直书的史官并不多见。因为任何一个帝王,即使是极英明的帝王,也不会 喜欢像董狐、南史这样的史官,不会允许史官把自己做过的坏事记录在案,传之后代。他们手中的权力足可以控制史官的行为,决定史官的命运。所以,正直的史官 从来命运多蹇,就像刘知几所说,他们或"身膏斧钺",或"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或遭秘密杀害而"无闻后代"。然而尽管如此,直书其事的史官仍然不 绝如缕,中华民族的历史还是要写下去。 三在史官的厄难史上,我们不能不首先说到司马迁。司马迁是董狐、南史这类史官最杰出 的代表之一。正因为如此,他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厄运的磨难。司马迁的时代,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位的时代。可是就在这样的汉家盛世,司马迁却因为替人说了几 句好话,便蒙受一场千古冤狱,遭受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司马迁历时十余载发愤著书,写出了涵盖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历史的鸿篇巨著《史记》,可是在 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史记》却被视为"谤书"。现实对司马迁是不公正的,历史却对司马迁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刘向、杨雄称司马迁为史之良才,鲁迅把《史记》 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史终于还了司马迁一个公道。

读 [gāo]我宁愿被下锅煮了,被斧钺劈死


左传启发
8.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译】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9.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译】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10.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下棋的时候拿着棋子,摇摆不定,不知该...

《资治通鉴》:一家之言还是正统史书?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国的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了齐庄公,立了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这个太史杀了。继任的太史还是这样写,又被杀了。第三个太史仍然这样写,也被杀了。第四个太史照样直书其事,崔抒...

举棋不定,举,什么意思
拿起,拿着。举拼音jǔ 1、向上抬,向上托:举头。2、动作行为:举止。3、发起,兴办:举义。4、提出:举要。5、推选,推荐:推举。

兵以弭兵,战以弭战的含义
兵以弭兵,战以弭战的含义:战争以消除战争,战斗以消除战争。这句话出自《衣香鬓影系列之回首已是百年身》作者:寐语者。弭是平息,消灭的意思。弭兵的意思是:平息战争。兵以弭兵的意思是:用兵是为了平息兵祸。

古人盟誓时用的“有如”是什么意思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东周列国志》未写一誓云:...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 仰天叹曰:‘ 婴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齐太史"身膏斧钺"的事迹……
读 [gāo]我宁愿被下锅煮了,被斧钺劈死

求《正气歌》翻译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E写道.“崔杼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上。 [41]在晋董狐笔; 《左传·宣公二年》载:春秋时,晋灵公被赵穿杀死,晋大夫赵盾没有处置赵穿,太史董狐...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原文的意思及出处
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悖(bèi倍):违背道理。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兴:兴起、表露...

关于文道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语言。文:文采。行:流传。意思是:语言没有文采,就难以流传久远。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出自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蕴涵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 【画竹必先...

“唯楚有才”这个成语的由来
苏掩庀赋,就是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九种不同的田地,然后按井田制的标准,“量入修赋,赋车籍马,赋甲兵、徒兵、甲循之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他所调查的九种田地,准确无误地反映了楚国水泽山峦的地形地貌,今天看来仍令人惊叹不已,证明苏掩是多么注重实际、具有严谨科学精神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甘公、唐目未...

安化县18544987563: 秉笔直书 -
燕耐瑞素:[答案]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齐国的大臣崔抒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抒弑其君.”崔抒就杀了齐太史.“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秉笔直书: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安化县18544987563: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齐太史"身膏斧钺"的事迹…… -
燕耐瑞素: 读 [gāo]我宁愿被下锅煮了,被斧钺劈死

安化县18544987563: 正气歌并序 说出十二位典型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最好用散文的方法来写 -
燕耐瑞素:[答案] [40]在齐太史简:太史:史官.简:古代用以写字的竹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E写道.“崔杼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

安化县18544987563: 战国时代秉笔执书的故事 -
燕耐瑞素: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力量.《孟子·滕文公下》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说的是史书对大臣的制约作用;而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则进一步引董仲舒的话说,《春秋》还是“贬天子”的著作,说明...

安化县18544987563: <<正气歌>>中涉及到了哪些人的事迹?具体内容是? -
燕耐瑞素: 文天祥在他写的《正气歌》里提到的有气节的历史人物有: “在齐太史简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安化县18544987563: 周朝的国家干部和人才选拔是怎么样的?
燕耐瑞素: 周朝,是一个以分封制为国家制度的王朝,它是一个由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组成的王朝... “世袭”的,比如太史一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大史书曰:'崔杼弑...

安化县18544987563: 黄宗羲 《原臣》的翻译 -
燕耐瑞素: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

安化县18544987563: 嗣是什么意思 -
燕耐瑞素: 嗣,拼音sì ,作名词时有接续、继承、子孙等意思,也可作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性变化.动词 (1) (形声.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下令.甲骨文从大,从子,从册,会意.大子,即嫡长子.本义:诸...

安化县18544987563: 简练的古意是什么 -
燕耐瑞素: 简 #jiǎn【释义】 ①单纯;头绪少,跟“ 繁 ” 相反:简单|简易|简化字|简历.②使简单:精兵简政.③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或木片:竹简.④书信:书简|短简.【简单】 #jiǎndān ①结构或内容单纯,易于操作、使用或理解.②平凡:他虽是...

安化县18544987563: 怎样理解文言文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
燕耐瑞素: 新编高一册语文两个文言文单元,有几篇课文里出现了一些句尾语气词连用的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求老师给他们讲解一下.为此,我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项专题,并结合课文例子,讲解如下: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是可以连用的...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