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反映不追求名利的一章

作者&投稿:杨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唯之与阿:唯唯诺诺和阿谀奉承。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有为的人生目的,而我却随缘而遇,那种疯疯癫癫的笨拙让人鄙视。这种态度是与众不同,但不是我想标新立异或惊世骇俗,只不过执在守道,还我本来自然之面目,就象母亲生我的先天本性,去追求道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贵食母:母性生育、养育之宝贵,这里指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哲学相关]
这篇是老子从道家修养境界来说的。“绝学无忧”意思是什么知识,学问的不要执着。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后来佛教也讲“无学”,老子认为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后来一部分学者把《老子》的“绝学无忧”,归于前面第十九章,成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接下来老子讲到唯与阿、美与恶之间的比较 ,谈了道德修养标准问题,唯与阿是指一个人讲话的态度问题,唯是诚恳接受,好象是下辈对长辈的态度;阿是阿谀奉承的接受,好象是有些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但是,这二种态度有时候往往很难分清楚,相差不多,比如同样二个人在回答“是”的态度,你很难辨别谁是唯,谁是阿,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心道德标准,可是很难分清。善与恶也同样,是没有绝对标准,比如农夫和蛇的故事,蛇本性是恶,你救了它,结果自己的善良反被咬死,而且还要继续作恶。所以从哲学角度看,有时候善与恶也很难分清,说明绝对道德修养标准难求。既然没有绝对道德标准,那么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道理,就是有时候也得遵守约定俗成的东西,合乎众生。这就是人世间相对道德标准。
下面是老子对修道者的人生道德修养标准要求,荒兮是比喻的自然,道家所追求的境界象大自然一样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也是比喻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与大自然绵绵相生。那么在这宇宙万变的时空中,一般人的人生是追求表面的幸福快乐,如吃牛排,如沫春风,但是只要修道的人必须是清静,这里用一潭清水和婴儿未孩来比喻修道的境界,一潭清水是讲静,心灵淡泊恬静,澄澈透明。婴儿未孩是讲思想回归原始和自然中去,因为孩子是原始天真,朴实的,没有后天的影响而产生欲望,学会虚伪,受到索缚。所以修道就是返朴归真。学道人都是外昏内明,表面看是疯疯癫癫,其实很有智慧。而这一种智慧是自然客观的,所以象大海一样宽阔无边,容纳百川,从一切尘垢,种种局限中超脱出来,象在高山上面临急风,敢遇挫折不惧,不受名利而束缚。追求象母亲生我时候的先天本性。道家认为世俗之人后天是纵情于声色货利,而道家就要返朴归真,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

解 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1]
  通俗一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之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对国家的统治而言,要让国家安定,就得让民心纯朴,要使民心纯朴,就得让民众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会使民众不至于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也不要让民众向往珍物稀宝,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偷扒现象。更不要让民众产生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理想而又能使身体强壮。总之,经常让民众保持既无知识又无欲望的状态,而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又不敢不替国家效力 ,这样的话, 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好。 

    ——从国家的稳定认识,要一切听从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来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将这种认识扩大了,没有注意领域的区分。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哥们,不是这章吧?是有"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样的字的吧?


老子著中"道教哲学的主要经文名字
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眼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

《道德经》全文与译文!(收藏!)
揭示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巨著,如同一座宝藏,深藏道家思想的精髓。它分为《道经》与《德经》,81章篇幅,每章都如同一粒璀璨的珍珠,闪耀着无尽的智慧光芒。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哲理与翻译,感受其深远影响。道与名的辩证法 道,无形却无...

老子经典的话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经·第八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出自《道德经》的名字有哪些?
三、取名:学益 “学益”是出自《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中,明确知识都是日积月累而获得;“学益”这个名字能让孩子意识到知识的重要,知识不是看一眼就懂,而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获得。四、取名:为基 “为基”是出自《道德经·德经》第三十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

道德经·不欲则贤出处
这部著作,还有其他诸如《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别称,据传是由春秋时期的哲学家老子,即李耳,这位河南鹿邑的智者所著。它不仅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作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起初,不分章,后来整理时《道经...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什么意思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此句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老子的<<道德经>>是想向世人阐诉什么?
道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

第一次知道!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
而有《道德经》研究者指出,《道德经》中的《道经》说的是人的自身发展,道的根本是“法自然”,也就是人的发展是自然生长的,不要用知(自作聪明)和欲(欲望和贪念)去影响其生长,道德经的道与易经的乾是一个意思,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力量。而《德经》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谓“...

《德经》第一章的名字是什么?
《上德不德》这一章在通行本中被列为《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道”是客观规律,“德”固然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但老子并不主张有意识的标榜德,乃至等而次之的仁义礼;更不主张任何违反自然之道的造作作为。但...

竹山县15961101168: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
庄残山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而攻坚强莫能胜之.”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如果来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挡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

竹山县15961101168: 上善若水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意思? -
庄残山海: 一、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 二、 1、原文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整句话意思为:最好的德行就像...

竹山县15961101168: 老子的祸莫于不知足的典故 -
庄残山海: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出自老子四十六章.老子认为,天下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势必招来灾祸和不幸.

竹山县15961101168: 如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 -
庄残山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哥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老子《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第一章的开头句,也是道经的总纲.它的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它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的“名”,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也可以更进...

竹山县15961101168: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
庄残山海:[答案] 解 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

竹山县15961101168: 老子第三章如何理解 -
庄残山海: 无为并不能只按它的表面意思理解,古文里的字都很有内涵的.而且,老子也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不违背道的可为,违背道的不可为.而道便是整部道德经的中心思想.

竹山县15961101168: 《道德经》里面“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
庄残山海: 上善若水 成语释义 词 目:上善若水 朴实无华现本性 无须出世无须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发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竹山县15961101168: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
庄残山海: 自己写的,这篇不是很用功,看看能不能给你些提示 第四十四章 适可而止《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在第五章中,我们得到一句话“多...

竹山县15961101168: 泽被万物是什么意思 -
庄残山海: 泽被万物解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惠及万物而不争名利. “泽被万物”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