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作者&投稿:东郭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禅宗六祖和神秀做的关于菩提树偈各是什么,哪个对我们更有意义
这二首偈,出自弘忍的二位弟子 神秀和慧能之手,前后相差不过几个时辰, 佛学和哲学是有区别的,佛讲究的是相信,哲学讲究的是怀疑,佛学讲究的是人的心。哲学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客观东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二位作者要表达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境界有所差别,前后高下可见一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明作者心有挂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无执着的见地。慧能这个目不识丁的和尚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界。 金刚经,表达了佛陀心无所滞,聪慧通达。慧能的这一偈深得其精髓。 当到一定的高度,佛学和哲学是互通的,他们都在探索什么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东西。佛陀,老子,孔子,苏格拉低,柏拉图他们的理论观点是相通的。 就像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能在闹市中悠然看书,在炮火纷飞的路上从容指挥,在兵败如山的时候力挽狂澜。首先他心静。 一首偈不能绝对的说他是唯物或唯心,假如这样,反而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最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神秀不完整的作品,写完后自己汗流浃背,心有所滞。 哲学能加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掌控,作为宗教的佛学能加强我们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和掌控。也许这就是区别吧。

拓展资料
我也来答一个,
二祖慧可大师悟道因缘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时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磨大师就是你的老师。”慧可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磨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磨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二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
“《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暗,昭物分明。……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盘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火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神秀偈语指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意思: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树,明镜台,比作自己的身心,经常的反省自己的身心,不要让尘世的尘埃蒙蔽了自己。

扩展资料:
故事来源:
唐代五祖弘忍大满禅师想把衣钵传授给修行高的弟子,就命他们各做一首偈语,谁的语意和禅宗暗合,就把衣钵传授给谁。于是,大家一致推举上座神秀做偈。
神秀果然不负众望,当场做偈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看了,挺满意。不久,慧能居士看到神秀的偈语,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意思是说:好是好,就是没把禅意参透。于是,悄悄在神秀偈语旁另作偈语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到大吃一惊,当夜即把衣法传授给慧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偈 (菩提偈)

六祖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说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至于意义就是见仁见智了。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大概还是神秀的偈语更易参透,更具操作性些。但这也正是佛家认为神秀的悟性不及六祖的原因。

无耻的慧能怎么与神秀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完全是抄袭的是神秀的,此无耻不说,写此诗目的不纯,为的是把神秀比下去,贪念十足。神秀自己多年来参禅悟道,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就,但人是的杂念的,需要时时拂试,不让尘埃落入心灵,心才能如明镜,才能更好的修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而且正确的学习事物修行的方法。慧能那是装B办法,不是修行的办法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

六祖慧能:同样一首偈语,神秀和尚比慧能差在哪里了?



神秀是真正的五祖宏忍传法弟子,慧能只是个假冒的罢了,他的弟子伪造了坛经,各种吹牛。目的就是打压北宗,得到朝廷的重用。南华寺的六祖真身也是他的徒弟伪造的。


历史趣谈唐朝得道高僧神秀大师的简介 神秀与慧能
五祖看完后,也觉得不错,认为一般的普通人,按照神秀偈 语上所说的那样去做,也是可以不堕入俗尘的。神秀偈语上所说的对我们今天的人非常有效,我们就是要做到“时时 勤拂拭,勿使有尘埃”。不要让自己的佛性被烦恼所污染所遮蔽,保持 一个平常心和清净心。整首偈语强调的是一个“渐悟”。就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到底有什么禅意...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

偈语神秀注解、和每句词的意思
拂拭:用轻软之物轻轻擦拭。勿使:不要让什么什么,菩提树和明镜台本来就是比较洁净之物,如果再加以时时拂拭,那肯定是更加洁净了。神秀的这篇偈语是说修佛之人不仅要像·“菩提树”、“明镜台”那样自具慧根,还要用·“佛性‘时时勤加”拂拭“,这样才能不被凡世的”尘埃“所沾染而修成正果,...

偈语神秀是什么意思?
对于学佛人来说,它更是一个精神信仰,而在其他人的生活中,也可以是一种启示或指引。我们可以从偈语神秀中得到许多情感上的滋养,更能帮助我们认知自我、磨练精神,以及在生活中追求更高步的目标。由此可见,偈语神秀的价值所在,远不止于语言层面,更表现在它达到促进人类良好行为和提高精神境界方面。

神秀与慧能的偈语的意义是什么?
慧能的意思: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菩提本无心,明静亦非台是啥意思
少林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

请教神秀与慧能的偈子区别
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两个偈子常常被大家当做是渐修与顿悟的区别。它们反应的,是神秀与慧能两个人的修为水平。神秀还在拂拭的阶段,而慧能已经证悟了身心本空的道理。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
时时勤拂拭”了。佛偈在体悟慧能和神秀的佛偈之前,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两位大师高明的禅机法理吧,当年轰动佛教界的这两句佛偈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的佛偈...

尘埃不到处,竹树清可栖。是什么意思?
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有空宗。然而,我们可以看得出,创立了禅宗的北宗:“菩提本无树,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本来无一物,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既然心性不存在净垢问题、...

偈语(神秀)的全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 -
万虎锋珠:[答案]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禅悟之言. 最初,神秀吟出了一句偈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的这首偈语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六祖觉得还是悟得不彻底,于是针对这首偈语吟出了另一偈:“菩提本无...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何处惹尘埃"的上句是什么? -
万虎锋珠:[答案]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禅悟之言.最初,神秀吟出了一句偈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的这首偈语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六祖觉得还是悟得不彻底,于是针对这首偈语吟出了另一偈...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 -
万虎锋珠: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禅悟之言.最初,神秀吟出了一句偈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的这首偈语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六祖觉得还是悟得不彻底,于是针对这首偈语吟出了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吟出这句偈语后,大家就都知道六祖是已经得道的圣人,此后就广为流传.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何处惹尘埃的上一句是什么 -
万虎锋珠: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讲法时说过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出自哪里 -
万虎锋珠:[答案] 戒幢佛学教育网 居士学者 越尘居士文集 两偈联读,正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两偈联读,正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六祖偈在神秀后,正是完满.如漏了神秀偈,就缺了一半.神秀写不出六祖偈,正是缺了另一半:后人称这为“担板汉...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为什么六祖慧能的偈比神秀的偈更有禅理呢? -
万虎锋珠: 神秀的偈并不是不好,只是他的“时时勤拂拭”还属于“修”的阶段,未见真如.六祖的则见真如自性无一法可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明六祖见到自性本来圆满.而六祖坛经讲述五祖弘忍要求弟子的偈只需见性.所以二人的偈并非谁的更有禅理,只是六祖的更有见地. 个人见解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六祖慧能的一句佛偈本 -
万虎锋珠: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何处惹尘埃.是谁的诗句 -
万虎锋珠:[答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六祖慧能的诗 求解 -
万虎锋珠: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

浪卡子县15021591593: 这是六祖慧能的“得法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哲理? -
万虎锋珠:[答案]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和尚.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和尚. 菩提树之下, 太子把佛成, 再说没有树, 把你狗嘴缝. ——————你阎王爷.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