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神秀与慧能的偈子区别

作者&投稿:阿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分别作的事关达摩祖师衣钵传承的偈子,在意境上究竟有多大区别~

慧能大师是顿悟派的代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主张不受外界事物(如时间,空间)的干扰,直接切入主题
神秀大师是渐悟派的代表: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主张渐次修行,反复修行,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显然,慧能大师更胜一筹

慧能的四句话都在一重境界上即“般若真空”。它把世间上的一切都破解了,本无菩提可求,无心可得。本来无一物,因为得道之人看天下无一不是得道之人。

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两个偈子常常被大家当做是渐修与顿悟的区别。
它们反应的,是神秀与慧能两个人的修为水平。神秀还在拂拭的阶段,而慧能已经证悟了身心本空的道理。

六祖慧能:同样一首偈语,神秀和尚比慧能差在哪里了?



寻找一棵沉入海底的明珠。有二种途径,一是将海水排干,明珠即显露出来,另种途径是潜入海
水中寻找。前种是扫除外围的方法,后种是直指目标的方法。
禅宗寻找本来面目,也有二种主张,一种是从外围入手,扫清尘埃,明珠自现,另一种是直指自心,明心见性。

神秀大师与慧能大师他们各自的见解,就是,神秀大师在说看清事物。到最后,慧能大师的看透事物。
我们人眼看东西,就是像一面镜子。比如看苹果。
苹果是对象。佛法叫色尘。透过我们的肉眼,佛法叫眼根,反映在心里,佛法叫眼识。
我们的一切认识都是像镜子一样,对象反映在镜子里的显现而已。镜子也只是一个媒介。我们认识到的都只是通过镜子显现的映像。
那么,看破了,镜子又有何用呢。本质不是镜子,而是镜子里面的映像。打破镜子的更彻底境界,那就是慧能大师的境界。

一个是学习方法和答题步骤,一个是答案


六祖慧能的偈子是什么?
慧能偈语《六祖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无相偈》是唐代高僧神秀所作的诗偈。原偈共四句二十字。前两句以菩提树与明镜台,比喻身心之本性明净纯洁;后两句表示要时时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此偈形象生动,富含哲理。《...

神秀和慧能的各自偈子如何体现佛教的发展?
神秀未悟,慧能得之 神秀所言乃常人之语——力求尽善 而慧能所言乃指“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语言是活的,我们也可以把获证无上觉称为至善,所以也可以说神秀对,但他确实未悟,还耽于有为法。常人一般都是有为法。因为作为一个生命,他就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周围的环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啥意思,出自哪里
出处:《菩提偈》是六祖慧能创作的诠释佛教教义的诗偈,共有四首,载于《坛经》。原文节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译文: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

神秀与慧能偈语的比较
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两个偈子常常被大家当做是渐修与顿悟的区别。它们反应的,是神秀与慧能两个人的修为水平。神秀还在拂拭的阶段,而慧能已经证悟了身心本空的道理。

慧能与神秀做的诗都是什么意思
神秀的诗: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这首偈子强调了佛性的本有,也就是一切从生都本来具有佛性,所以,在修行方面,不需要到自心之外去求佛,必须向自心之上去求。惠能解释:惠能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

如果神秀大师的偈子没有见性,为什么慧能大师的就见性?
回答:《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师就是从这里开悟的。针对神秀的偈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大师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是执著有,六祖大师此偈偏空。你说有,我就说空,其实两个人都是偏见,所以...

慧能与神秀两个偈子区别
1、对“菩提”与“明镜”的理解:神秀的偈子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将身体和心分别比作菩提树和明镜台,强调外在的修行和内心的清净。而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则突破了这种物质性的比喻,认为菩提和明镜并非实有,而是心性的体现,强调直接体悟心性,而非通过外在事物来寻求。2...

六祖慧能悟道的偈子是什么意思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禅悟之言。最初,神秀吟出了一句偈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的这首偈语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但是,六祖觉得还是悟得不彻底,于是针对这首偈语吟出了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吟出这句...

慧能和神秀的诗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弟子神秀所要表达的含义是:心灵是神圣的,不可有丝毫的私心杂念,要时时刻刻地发现检讨自己。慧能的意思是:大脑的功能不是理想的东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所能想的,能...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什么典故?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陇川县1394074423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娄界复方: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陇川县1394074423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典?菩提本无树明
娄界复方: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你所说的正是后来慧能的偈子.显然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了一层,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本身也是凡尘俗物,以此自比说明还没有彻底的超脱,而慧能的偈子可以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方丈也打算把位置传给慧能.但这个事情后来被神秀知道后就迫害慧能,迫使他逃到南方.于是两个人开创了“南宗”和“北宗”,也就是所谓的“顿宗”(认为顿悟得道)和“渐宗”(认为渐悟得道)从此中国佛教两大派系就产生了.不过从影响来看慧能更深远些.

陇川县13940744234: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娄界复方: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为一切万物本来无染无净,空无所有,了不可得.所谓的"尘埃"(喻指烦恼业障等),也是空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慧能和这种思想,和神秀的思想差别很大,与神秀的渐修不同,走的是一条顿悟的路子,...

陇川县13940744234: 神秀和惠能是修行上的差异,还是悟出的禅道 -
娄界复方: 两者都有. 因为惠能是利根,因此,他的修行速度比神秀大师快些.他所见的道,适合悟性高、根机好的修行者,称为顿门. 而神秀虽然也是万中出一的佛教龙象,但悟性比六祖要差一些.他所悟的道,被称为渐门. 那,两者有高低吗?没有.都是治病良药,只要对症,就是最好的.

陇川县1394074423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娄界复方: 单从字面理解是这样的: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

陇川县13940744234: 当年五祖禅师去世前、让自己的弟子所学到的悟境做偈.后来高徒神秀做出一首偈,慧能也做出一首.请问、为什么慧能做的偈比神秀做的好?
娄界复方: 因为神秀当时有争夺之心,所以说他的揭句有是俗的名利之意,然而慧能当时只是想说一下自己的休佛心,所以说不染世俗之气,没有私,利之心 哥哥,你信仰是什么

陇川县13940744234: 神秀和慧能的各自偈子如何体现佛教的发展?
娄界复方: 神秀未悟,慧能得之 神秀所言乃常人之语——力求尽善 而慧能所言乃指“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但语言是活的,我们也可以把获证无上觉称为至善,所以也可以说神秀对,但他确实未悟,还耽于有为法. 常人一般都是有...

陇川县13940744234: 还请各位老师指教
娄界复方: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陇川县1394074423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娄界复方: 意思是说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万事皆虚无 ,做人做事不必太执着于不属于自己的, 自己快乐就好,

陇川县13940744234: 普堤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怎么理解? -
娄界复方: 以下是出处: 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中曾经发生过著名的禅宗作偈之事.因五祖高僧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禅修水平. 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