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作者&投稿:党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当然,他说的只是他自己的意见,其当世、后世之人亦可有自己的观点,不必由其禁锢。)

  1、“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也有观点认为该句意在强调反对贪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2、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在朱熹所指的“人欲”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他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也认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不能避免的欲望,也无需“灭”之。
  再比如他说“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是一概反对人的欲望,而是要人们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3、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 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2)“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朱熹《大学章句》认为人的本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这就是复归于人的本心,即所谓“明明德”。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的不同,才能恢复"人之初性本善"的境地。
  3)“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在朱熹看来尽去人欲这事不易说清楚,“须是格物精熟,方到此”。意思是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分辨出哪些属于私欲,应该控制住。

  4、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也太绝对化了。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讲过一句名言:“存天理,灭人欲”,被很多人记住并断章取义地误解误读,斥为不讲人性、扼杀人性之说,一说谁不讲人性,就搬出这句话来当令箭。

《礼记·礼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兼治儒墨之道”的告子说,“食色,性也。”《礼记》为儒家经典,告子可以说代表了一般人的看法,两者都是承认人欲的,允许人们追求人欲的,为什么作为儒学大师的朱熹居然反对人欲?

其实,朱熹并没有反对《礼记》和告子所主张的“人欲”,相反,朱熹将《礼记》和告子所主张的“人欲”视为“天理”,而将超出于“天理”的欲望,视为“人欲”。因此,朱熹所说的“人俗”与《礼记》和告子所说的“人欲”不是一个意思,也不在一个层面。朱熹所说的“人欲”是超越了《礼记》和告子所说的“人欲”的“人欲”,是一种泛滥成灾的“人欲”。

在朱熹的眼里,天理人欲的区别是:“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也就是说,自然需求是“天理”,欲壑难填则是“人欲”。

换为现在的现实而言,吃鸡鸭鱼肉是“天理”,吃濒危动物,就是“人欲”,娶妻生子是“天理”,包二奶、三奶、四奶就是“人欲”。说白了,就是主张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由欲望泛滥,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了人类自身。

这样看,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但不扼杀人性,还是在保护人性,是很符合现在的思想文明的,即人类应该节俭一点,收敛一点,不在太穷奢极侈。

无论是人类自身还是人类身处的环境,之所以出现太多问题,就是因为欲望太多不加节制的原因。吃东西不加节制,什么病都来了;对他人不断压榨,人际关系坏了;对环境无穷索取,环境恶化了……这都是人类被欲望牢着鼻子走,自作自受的结果。要是听取朱熹一席话,恐怕就没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如果说“天理”有一点基本的、自然的、哲学味道的话,“人俗”则是繁复的、人为的、世俗的。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但过度的欲望又是人类毁灭的力量。




朱熹怎样发展儒学的,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
朱熹十上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参刘子、刘勉子、胡宪等人,这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

...持续发展其实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推荐,写一篇议论文。
(《论语·阳货篇》)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这是天的基本功能,其中"生"字,明确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这决不能仅仅理解为生物...按照“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学说,人与万物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是一个生命整体,万物就如同自家身体一样,不可缺少,更不可损害;朱熹和王阳明都说过"天地万物本...

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如何认识“理”和如何实现“理”这两方面有何差 ...
“理”的分歧。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显不同。结果,朱熹...

如何理解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

分析朱熹伦理精神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
论文摘要: 在朱熹的伦理精神范畴中,仁义为先、义中生利、忠信为本及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等伦理精神原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它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义利兼顾、诚实信用、取信于民、执政为民、公正廉洁等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国家走向市民社会的需求,对于建构当代诚信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和...

从儒家修身角度解读《中庸》
《中庸》中间部分的结构划分法被学术界称为“中庸三支”,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脉络结构,更好地理解“中散为万事”的结构层次。 《中庸》是明道之学,写作目的决定了其性质。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中庸》阐述了中国人信奉的天命率...

儒教经学,儒教心学,儒教理学,儒教气学是指什么,怎么理解这块内容。
他对朱熹理一分殊的观点作了自己的解释,认为气产生万物后,一理即散为万理,这就是一本万殊。太极...他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主张理欲统一,以理节欲。但他接受性即理的观点,承认心中所具之理,也...他反对神秘和迷信,反对神权,强调“人定胜天”思想。王廷相认为“离气无性”,有生便有性,否定有些...

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1.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与文学家。2.鉴:镜子。开:打开。3.天光:天空的光景。4.渠:代词,它,此处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如此,这样。5.为:因为。前两句写景,后...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太极如水"哲学上怎么理解?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他的解释,第一句是“自无极而太极”,意思是从无极生出太极,但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整理注解《太极图...

平安县14744606397: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昔费可乐:[答案] 简单来说就是思想较为保守的老一辈们被思想较为激进的新新人类吓着了,于是努力强调礼数和伦理试图恢复秩序.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使“重农抑商”的中国社会受到冲击,与之相连的宗法礼教也受到挑战.同时,由于宋太...

平安县14744606397: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昔费可乐: 这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人欲佛教讲的三毒.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

平安县14744606397: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怎么解释,什么意思?
昔费可乐: 孔、孟主张的"寡欲"和程、朱主张的"去欲"与老、庄主张的“无为”思想 有着一般意义上的相似之处,但是,若考虑各自的政治态度(对统治者和劳动 人民的态度),就不难看出两者的根本区别了. 谁都知道,孔孟是旧制度的卫道士;而程朱则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 大”,对妇女的态度堪称残忍.他们主张“灭人欲”,其目的都是维护压迫阶 级的统治.老庄则对统治者持批评态度,庄子就曾讽刺道;“窃钩者诛,窃国 者王!”可见,老庄主张“无为”并非要维护旧制度,而是明知其“兔子尾巴 长不了”,进而“看你横行霸道能有几天!”,任其自生自灭而已. 现代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时地跑出来维护孔孟之道、鼓吹程朱理学,全 然不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真真可悲!

平安县14744606397: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昔费可乐: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

平安县14744606397: 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意思? -
昔费可乐: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平安县14744606397: 何为“存天理,灭人欲”?是谁提出来的 -
昔费可乐:[答案]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

平安县14744606397: 朱熹对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有怎样的论述?联系现实问题,谈谈你对道德规范和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理解 -
昔费可乐:[答案]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

平安县14744606397: “存天理,灭人欲”是什麽意思 -
昔费可乐: 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作出了规定.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 存天理、灭人欲首先是统治阶层的道德原则.统治阶层之中,又首先是要求皇帝能够存天理而灭人欲

平安县14744606397: “存天理、灭人欲”何解? -
昔费可乐: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

平安县14744606397: 天下万物皆生于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与“存天理,灭人欲”有什么关系. -
昔费可乐:[答案]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