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有何看法

作者&投稿:家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句话怎么翻译?~

意思是: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其中,“为”的意思为了。
【出处】《论语·子路》——先秦·孔子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对孔子说:“我家乡有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了他。”孔子说:“我家乡正直的人不同: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
1、《论语·子路》创作背景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2、《论语·子路》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这个隐,由亲亲而隐而做出之后的行为,而不能片面理解为隐瞒包藏。
儒家体系的角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有家庭伦理(父子),继而发展出社会伦理,也是“推己及人”的来源。所以说“直在其中矣”,(儒家的纲常)就在这(最原始的父子之间)里面了啊。
我个人认为这本没有错,不过后面的发展(比如由恻隐之心而做出的行动),以及其它方面,很多人都对此有异议。毕竟论语并不就完全代表孔子和儒家,孔子和论语也并不就一定等于儒家。后人有自己的见解,到今天已掺杂进太多的“百家之言”。人无完人,思想流派也是。打倒孔家店的也好,独尊儒术的也好,要记得论语里那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好了。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翻译】: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孔子的话其实是伦理亲情大于法律,但是在现在法治社会,这种行为不提倡。


判断题:孔子主张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在今天应该被...
对于此种观点的否定,则是更加注重对于社会法制道德原则的恪守。在一个法制健全、执行得力的社会中,人们更应当去尊重法律和维护法律,而不应当碍于和利用亲情去钻法律的空当。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这句话的时代意义。因为在孔子时代,社会法制并不健全,人们社交活动不像当今如此广泛,依靠“亲亲”之情是...

“父子相隐”的合理性在哪里?
孔子著名的“父子相隐”的思想,最直接的出处是《论语�6�1子路第十三》,原文是如下: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段话被后人反复争论,至今不休。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孔子...

直躬攘羊什么意思
直躬攘羊的意思是正直的人偷羊。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

亲属相隐不为罪原则确立于( )时期。
【答案】:A 亲属相隐不为罪原则又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唐朝称为“同居相为隐”原则。“亲属相隐不为罪”是指亲属之间首谋隐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源于儒家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思想。该原则确立于汉宣帝时期,故选A项。

父为子隐的成语出处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②,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注释】①直躬者:直率坦白的人。②攘羊:攘,偷。③证之:告发他。证,告发。【译文】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

子什么什么隐
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隐四字成语有哪些;隐隐约约、隐姓埋名、若隐若现、...

用子为父隐造句(大约30个左右)
3)“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汉代建立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 允许亲属之间隐匿犯罪。 4)早在春秋时代 孔子就作出了“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的论述。 5)如孔子所言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 影片的主要矛盾正是中华...

父为子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瞒.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译文】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

如何理解儒家的“父子相隐”观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对于孔子这里提出的“父子相隐”的主张,千百年来的注释者都是阐释论证其合理性,并未提出过异议。《汉书·宣帝纪》:“父子之情,夫妇之道,天性也...

子为父隐什么意思?
引用 《周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萧捴等 ...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盖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讳国之恶,抑又礼也。"逌乃大笑。... 《北史》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不隐?盖 ...

河南省19364468722: 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辨析题. -
乘茗奥普:[答案]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是《论语》里面,孔子的话,缘于有人问“一儿子犯了罪,父亲把儿子交出去,这是直吗?”孔子答:“这不是直,父子之间本来就应该是互相为对方着想,出了事互相帮对方隐盲才对,就算是犯罪这样的...

河南省19364468722: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乘茗奥普:[答案] 《论语·子路》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是楚国长官,向孔子夸耀他的乡党有个人,因其父偷羊而出面作证,是为人正直的模范.孔子驳斥叶公说,...

河南省19364468722: 此处“隐”字当作何解?《论语子路》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由于不知道原文“隐”字的繁简对映关系,导致此段文字有二种解释.(一)... -
乘茗奥普:[答案] 看上下文,叶公说的是告发,孔子的“隐”应该是“瞒的意思.查看原帖>>

河南省19364468722: “楚之有直鞠,其父窃羊儿谒之吏”的下文和文言文翻译 -
乘茗奥普:[答案] 从前楚国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作为儿子就把父亲的罪行告官了. 你提出的这句话是后人引的,我还没找到.不知道...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 叶公是楚国的贵族,名字叫子高.他讲的...

河南省19364468722: 关于《论语》:“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疑问 -
乘茗奥普: 《论语》里面重孝悌,认为这是仁道的根本.所以“学而篇”里面有这样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夫子认为,什么是正直的人?的确,从法理上讲,指证偷窃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正义感.但是,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父子之间,就不可思议了!亲情是人伦的本初,如果儿子为了正义去指证父亲,那么这个儿子还配为人子吗?再退一步考虑,如果真有这样的儿子,那么他所秉持的正直,真的是正直吗?或者是其他的?按照我们的土话说,这种事情都能做的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

河南省19364468722: 孔子和叶公的故事 -
乘茗奥普:[答案] 论语-子路篇:孔子与叶公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此文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带着弟子来到叶公国家的时候所发生的事.叶公沈诸梁,是个虚...

河南省19364468722: 父为子隐是什么意思 -
乘茗奥普: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河南省19364468722: 形容父亲伟大的成语 -
乘茗奥普: 父慈子孝、父为子隐、父严子孝、过庭之训、父母恩勤、知子莫若父、饱经风霜. 一、父慈子孝 释义: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

河南省19364468722: 《论语》中孔子说,父亲犯罪,子女不得告发,只得包庇,这句话出自哪一篇,请多指教. -
乘茗奥普:[答案] 朋友问的是 亲亲相隐吧~ 亲亲相隐顺从了人伦,“屈法以伸伦理”,在对律法的尊崇中止步于人尊严的禁地,体现了对基本...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河南省19364468722: 名词解释:春秋决事 -
乘茗奥普: 在司法审判的实务中,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还组织编辑《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收录232个以《春秋》决案的典型案例,在整个汉朝的司法审判中,《春秋决事比》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判例法. 春秋决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