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问题

作者&投稿:茅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伤仲永》的问题~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要根据意思来补充主语:
明道中,(我)从先人还家,(我)于舅家见之,(仲永 )十二三矣。(别人)令(仲永)作诗,(作出来的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我)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舅舅)曰:“(仲永)泯然众人矣。”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我的父亲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希望你有所收获!↖(^ω^)↗

是填出文章省略的部分吧?
吾(作者),吾,仲永,吾,仲永,仲永,吾,舅,仲永

明道中,(我)从先人还家,(我)于舅家见之,(方仲永)十二三矣。(我)令(方仲永)作诗,(方仲永作的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我)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舅舅)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明道中,( 我)从先人还家,(我 )于舅家见之,(仲永 )十二三矣。( 我)令(他 )作诗,( 做出来的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我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舅舅 )曰:“( 他)泯然众人矣。”

1、我 2、我 3、仲永 4、我
5、仲永 6、仲永的文采 7、我
8、舅舅

1我 2我 3仲永 4我 5仲永 6仲永 7我 8舅舅 9仲永


伤仲永能提的问题及答案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

伤仲永的例子说明了什么心理学问题?
《伤仲永》的例子说明了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就是做什么事都不能够太张扬,不要因为金钱名利的诱惑而不思进取。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中可以提什么问题
答:"伤""哀伤""伤"意.仲永,即仲永,本文"神童".文章"伤仲永"题,写伤事,说"伤"道理.字行间流露作者神童终"泯众"惋惜情.本文借事说理,仲永实例,说明足诗,唯教育与习,才能让精益求精,更层楼,才能够真才. 3.理解文"泯众矣"? 答:"泯众矣"...

伤仲永问题研究
文章深入探讨了“受之天”(天赋)与“受之人”(后天教育)的关系。王安石认为,尽管仲永有过人的天资,但“受于人者不至”导致了其天赋的丧失。他强调,对于天赋不如仲永者,如果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后果将更为严重。幼年的方仲永展现出惊人的才智,如能“自为其名”和“指物作诗立就”。然而,...

伤仲永中有哪些问题容易考?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伤仲永 问题解答:"泯然众人矣"能怪他自己吗
他自己也有错,他爸爸也有错,只不过他爸爸的错略大于他而已。他虽然天资聪慧但后天也不努力学习,而他爸爸整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根本不让他学所以他爸爸的错略大于他。

《伤仲永》中的一个问题
未是没有的意思,尝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是曾经的意思。所以未尝就是从来没有的意思。

《伤仲永》一课可能提问到的问题(七年级下册)(问与打都要)
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

对比《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写一篇文章
相同之处:两篇文章都是讲身边的人对主人公学习的影响。不同之处:《孙权劝学》中孙权鼓励吕蒙学习,对主人公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吕蒙进步很大;《伤仲永》中方仲永的父亲对他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而使其“泯然众人矣”。启示:一个人要想立志成才,关键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否则即使天资过人,...

天赋和勤奋的辩论赛(看过《伤仲永》课文的进!)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有关《伤仲永》的问题!古今异义.(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2)【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稍微(3)... -
万党贝复:[答案]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2)【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地今义:稍微(3)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今义:许多人,大家词类活用(1)【伤】仲永 形容词作动...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关于《伤仲永》的几个问题1.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2.《伤仲永》一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举一例分析.答:3.仲永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答... -
万党贝复:[答案] 1.说明:就算是天才,不培养,不努力,最终还是会没落.2.欲抑先扬.举例:实为写仲永最后无异于常人,但先描写他小时候的天才.3.他父亲是个目光短浅,不懂教育的人.翻译:他父亲光看着他能给他带来短暂的利益,便不让仲永再...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关于课文伤仲永的几个问题 -
万党贝复: 1.利:认为……有利可图.意动用法. 2.“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4.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关于《伤仲永》的几个问题 -
万党贝复: 1.说明:就算是天才,不培养,不努力,最终还是会没落.2.欲抑先扬.举例:实为写仲永最后无异于常人,但先描写他小时候的天才.3.他父亲是个目光短浅,不懂教育的人.翻译:他父亲光看着他能给他带来短暂的利益,便不让仲永再学习,只是让他一味的在众人面前表现.扩写:他爸爸一看,哎,这小孩子就这么写几个字,作几句诗就能给我带来这么大利益啊!太好了,没必要再学了,反正是天才.于是他就天天代着小仲永到人家面前去表现.今天写几幅对联,明天作几首诗,大家都又惊奇又高兴,纷纷夸赞他是小天才.他父亲更得意了:"孩子,以后别上学了,就跟我一起向大家显摆显摆你的本事吧!"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关于《伤仲永》的问题.第二段中,一“闻”一“见”一“问”,表现了作者对仲永什么样的态度? -
万党贝复:[答案] 表达了作者很关心这个神童,急切想知道关于仲永的情况,也为下文作者为仲永叹息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伤仲永问题解答 -
万党贝复: 恩,天资聪颖. 伤仲永的问题是因为他因先天聪明,长期在众人的追捧之下,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而后导致的结果. 好吧,那我就说详细一点.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急! 关于《伤仲永》的问题、仲永由“神童”沦落为庸人,他的父亲难辞其咎.假如你生活在少年仲永的时代,你会如何向他的父亲提出善意的规劝呢?请把... -
万党贝复:[答案] 叔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个人再怎么有才能,也应当接受后天的教育.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伤仲永》中的一个问题“未尝识书具”中的“未尝”是什么意思?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万党贝复:[答案] 未是没有的意思,尝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是曾经的意思. 所以未尝就是从来没有的意思.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关于伤仲永这首诗的问题
万党贝复: 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

五指山市15149192308: 《伤仲永》中的问题!
万党贝复: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