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论和唯识论的区别?

作者&投稿:攸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
1、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2、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3、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4、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5、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6、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1—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8、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其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扩展资料:不论从思想意义上说,还是从学科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核心都在于诠释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文化根基。围绕这个核心,至少有三个向度无法忽略:
一是现代世界的共同文化基础
二是中国的悠久文明传统
三是当代中国的复杂社会现实。
第一个向度涉及现代性问题,关系到如何把握现代世界的一般特点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共同基础。
第二个向度涉及民族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如何理解我们自身的文明传统问题。理解和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金岳霖所说的“情感满足”问题,或者如一些人所认为的只具有形式的、工具的意义,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基本价值取向与社会秩序建构。
第三个向度涉及时代性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的复杂实践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哲学并不负责回答具体问题,但对这些具体问题需要整体性的理解,需要用一个道理把它们贯通起来。这种贯通是兼具现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贯通,应体现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同视角的交融中孕育具有创造性的当代中国哲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哲学
人民网——人民日报:建构富有道理的当代中国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为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扩展资料:
哲学产生条件:
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究其产生的条件,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

饥饿哲学: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哲学会转向政治探索型方面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求在乱世中的立国之本、生存之道。这就是哲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称之为"饥饿哲学",或者理解为绝路逢生的哲学。
所谓“饥饿哲学”,指的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利益和国家进步利益得不到满足,或阶级冲突尖锐的情况下,哲学被迫进行改革思索,以政治和经济探索的方式思考世界,从而产生的价值型哲学。
我们深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哲学,其本质是为政治服务的。由于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加剧和内部矛盾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论和辩证法,进一步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借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人阶级处于不利地位中发展出来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合理的温床,这便是典型的“饥饿哲学”。

富足哲学:
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们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后,思想世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时人们思考的哲学范围比较大,包括了诸多方面,形式也比较多样。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渗入到各个领域,这正是哲学的多样化发展,我们称之为"富足哲学"。
所谓“富足哲学”,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利益得到满足后,思维意识世界得到了极大丰富,细致入微地观察世界与自身的关系,进入意识、精神、自然等多种哲学领域,从而产生的多元形态哲学。
阿奎那是中世纪杰出的神学家和哲学家,由他所著的《神学大全》享誉古今,是这一时期哲学特征的重要体现。
由此看出,哲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正因为如此,历史为哲学指明了两条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学的多层次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哲学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佛出世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宣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说的“心”、“识”、“我”是一回事,是我们尚未触及的“独尊”的那个“唯我”;故说“唯识”。

一. 两类经典:

般若类经典是佛“二转falun”时,对未悟、将悟、已悟者说的,是让人觉得“很美”的语言(比如《心经》、《金刚经》等),类似于“灌输概念”;
而唯识学则是佛最后阶段“三转falun”时所说,是进一步分解我们的“心”;是对证悟者而说,以使其印证无误;更重要的是:悟后起修,直致成佛;因此,唯识类经典,不是入地菩萨不能如实通达;

二. 可以学习唯识的理由:

学习唯识,对大愿人来说,是一种行愿;对福厚人来说,是种下善根;所以应该熏习。

三. 不可学习唯识的理由: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禅,不是不能说,而是不可说;对未成熟的人说了,就是“泄佛密义”,犹如“揠苗助长”,闻者以思维心解之,往往转退,断了慧命,再来时已是无量劫以后了!《成唯识论》就处于这两难之间,玄奘菩萨能两全而利益后世,殊胜难得!

四.略解唯识:

人道众生,因有六根故生出六识;除此六识以外,还有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无色界天人,因无色身,故只有六、七、八识;而十法界(六道,二乘,菩萨,佛合为十法界)一切含灵,莫不有此“阿赖耶识”。故说“万法唯识”。

第八识的部分功能参看“六祖见性偈”、部分体性参看《心经》。

五 .唯识学的阿赖耶识:

其一:此识犹如一个内存无限大的硬盘,将此有情无量劫以来每一念的种子储藏起来“如有体相,虚空不能容受”,缘熟时某一种子开花结果,显现出来;这就是“因果业报”.多劫以前某一细小的念头,也会在将来多劫以后成熟;宿业已然无量,受报的过程中又不断种下新的种子,因此,生生死死无有穷尽之时。

如果某人“无念”,即无种子;就有可能“了结”。因此,“菩萨畏因”。但是,“无念”即同木石,(现代科学证明,人类视网膜每秒能传递大约1000万个比特,大脑的运算能力大约为每秒32O万条指令),犹如瀑流,一瞬间无念也不可得。因此历代禅师不主张以“无念”为方法,当然也不主张象你这样“思量不已”。

其二:此识在初地至最后身菩萨,更名为“异熟识”;在佛地,更名为“无垢识”“如来”“清净法身”;(在因地不可如是名)唯在佛地,完全清净无染,任运无穷。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为真我;这是“理”,而无量污染种子,在凡夫是“加法”,在悟后,可以做“减法”了;这就是明心的重要!悟后起修,二大阿僧祗劫而至佛地;这是“事”。

其三:此识“持身”,业力显现时,四大分解,入下一个色身;如有人言“浑然一体”,是外道见;

其四:此识无苦乐受,离见闻觉知,“六入不会”,因此靠思维、禅定等是找不到的,这就是“悟”之难。

其五:此识不生不灭,所以能证得者,才会实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问题补充:唯识学是佛“三转falun”时所说,是了义的佛法;唯识之“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哲学之“唯心”,完全是意识心,属于世间法。二者天壤之别。

佛教唯识论所说的阿赖耶识,又有藏识、一切种、异熟等很多说法。说它是藏识,因为它储存着生命的一切信息和密码。藏识的功能有能藏、所藏和执藏,能藏意谓能够接受现在和未来与之相关的一切信息,所藏意谓能够储存过去和现在与之相关的一切信息,执藏意谓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相关信息接受并储存起来,把能藏和所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种现实性也就是藏识的现实性。说它是一切种,是要将其动态化,外界的事物可以变成内在的种子,内在的种子又可以变成外在事物。说它是异熟,是说种子生长过程中的变异性,从内在的本质说,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可以变成好人;从外在的容貌说,所谓“女大十八变”,原来的丑小丫可以变为美女,原来的美女也可以变成丑妇。然而无论怎么变,这都是在阿赖耶识中注定了的,是阿赖耶识的现实化。阿赖耶识的这三种称谓,是由三个不同角度所给予的规范。一切种是阿赖耶识得以成立的因,异熟是阿赖耶识所显现的果,而藏识则是阿赖耶识的自相。因、果、相三位一体,描述了阿赖耶识的动态存在过程,即由因生果,由果着相,因、果、相共时性地含藏在阿赖耶识中。而阿赖耶识不仅能变现它所寄居的生命本体,而且还能变现宇宙的万事万物。佛教的修证就是对阿赖耶识的开发,修证的层次越高对阿赖耶识开发得越多,而一旦成佛也就是意味着对阿赖耶识的全部开发。这就是大智慧的实现,不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所不知,而且对宇宙内的万事万物无所不晓

http://www.wuys.com/xdfjck/058_wx.asp 唯心与唯识关系论

心,唯心是有意义的,那就是说明,人可以按照心意来创造东西

唯心论和唯识论的区别http://www.longyuan.net/wz32/wz32/fxwz31.htm


唯识是什么意思
《楞严经》 卷五:“我以谛观 十方 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十》 :“ 太虚 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 世俗 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参阅 《成唯识论》 。 词语分解 唯的解释 唯 é 义同“惟”①:唯物论。唯心...

唯识论有哪八识?求白话文!
唯识宗所提出的八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如何学习唯识论(佛教)
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天赐众生福泽 ...

请教"唯心所现 唯识所变"中的心与识有什么不同
识是心起作用 。由此可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称它作“心”,起作用我们称它作“识”;心跟识是一不是二。唯心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唯识就是世间诸法,皆唯心识所现,因一切法皆不离心识,故名唯识。其实唯心与唯识仅是异名同义,在经论中时而唯心,时而唯识;转妄心...

请问佛教前辈 依唯识论而修行证得的人多吗?有不少成就者证得宇宙和...
不多,证得这个境界至少需要阿罗汉的境界才可以,可以说世间有这样的人,但是我们很难认识,他也只是在给我们传播佛法而已,在普通人看来,没什么特殊的

唯识二十论的颂文
《唯识论》(一名《破色心论》)颂文天亲菩萨造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唯识无境界 以无尘妄见 如人目有翳 见毛月等事若但心无尘 离外境妄见 处时定不定 人及所作事处时等诸事 无色等外法 人梦及饿鬼 依业虚妄见如梦中无女 动身失不净 狱中种种主 为彼所逼恼畜生生天中 ...

我想学习佛教的唯识论,请问我到哪里去学啊?我想拜个老师。
唯识,这是弥勒菩萨的法门吧,当年玄奘法师翻译了《成实论》你先搜索来看看吧,能不能懂,我是没读过 多祈祷三宝加持,心诚则灵,机缘成熟自然会有合适的老师。祝愿菩提精进!南无阿弥陀佛!

佛经中经常提到的心,是指人的大脑吗
不是大脑,心有3个为心、意、识,1是所谓的思想(识),他能分别事物,能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不同(他会认为离开意识有一个真实的外境)。2是(意)唯识学叫“末那识”(我执),他恒审思量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这就造成了烦恼的产生(人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伴随,如:我爱、我烦、我冷、...

《唯识二十论》的原文是什么?
《唯识二十论》,梵文 Vimśatikāvijñaptimātratāsiddhi,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 亦称《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二十唯识颂》。世亲著。唐玄奘译,1卷。 异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唯识论》(《破色心论》)1卷;陈真谛译《大乘唯识论》1卷。 此外,尚有梵、藏本...

佛性在哪里?心与佛性的关系?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心】(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 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
翠先枯草:[答案]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点在于.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全部物质世界.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精神主宰一切;对客观事物一般是先有唯心的解释,后出现唯物的...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佛教是唯识论还是唯心论、有什么区别? -
翠先枯草: 佛教,既不是唯识论,也不是唯心论. 还得修习禅定,没时间讲,而且,也给你讲不明白. 如果想明白,推荐你读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楞严经,大般若经,大般涅槃经,维摩诘所说经,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之外,也不可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华严经. 如果诚恳读经了,十年之后再来问.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唯识论与唯心论有所区别吗? -
翠先枯草: 心其实就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翠先枯草: 唯物主义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谨的科学证明,唯心简单来说.利用巧妙的逻辑.解释因果关系.再简单来讲就是自圆其说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含义 -
翠先枯草: 先说“区别”.1.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先验(先天经验)论.换言之,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后天的,而不是先天的.2.唯物主义认为真知出自行动,而唯心主义认为认识不过是内心反省.3.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而一部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再说“联系”.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都试图对世界(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进行解释.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大多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而且是可以正确认识的,真理是存在的.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翠先枯草:[答案]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全部物质世界.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精神主宰一切对客观事物一般是先有唯心的解...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翠先枯草:[答案] 最根本的区别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分歧在...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有什么根本区别 -
翠先枯草: 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区别? -
翠先枯草: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哲学的根本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相反的回答.唯心论认精神(意识、观念,主体)为世界一切的根源,物质(自然界及社会,客体)不过为其附属物.唯物论认物质离精神而独立存在,精神不过为其附属物.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唯物论认为物质先于意识存在.而唯心论认为意识先于物质存在!!!

大理白族自治州17093559967: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翠先枯草:[答案] 很高兴问你解答. 根本区别在于是世界的本源.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即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者则相反,认识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即意识决定物质.而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