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作者&投稿:贲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意思就是: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杂感》,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白话译文: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慨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杂感》是诗人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写的,当时诗人二十岁,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朋友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诗人业师邵齐焘也不忍看弟子镂心苦吟,增病劳形,屡加劝诫,诗人深感师恩,却不能放弃不平则鸣的诗艺追求,回顾自己二十年,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2月20日-1783年5月25日),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
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景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感


百无一用是书生,我觉得这个话,虽然产生自古代,可是在我们现如今也是有很多地方匹配的上的。先说说出处吧,出处列出来,比较好容易理解书生在古代的一开始的尴尬地位。产生这句话,我估计是这样。写给大家看看~~~
最早的时候,我们母系氏族社会,那么没有文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慢的我们的文明发展了,有了文字,有了书籍。后来,我们有了专业的文人墨客和书生们。在古时候,我们是农耕社会,农户和猎户是家庭生计的手段。人们在地里刨粮食,才有吃有喝,是不是?不过,书生的专业是干嘛呢?当然是读书和写作了吧?
那时候,可是不能给一家人带来温饱的,创造不了吃的喝的用的。手无缚鸡之力,也干不动什么农活。拿笔的人,要是没有考中状元,当官,就更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了。不过,能考状元也是很后来的事情了。一开始的奴隶制时代,也是没有这种制度的。都是世袭制,当官你也得是好出身。要不,遇见个伯乐,让你当门客。
这就比较尴尬了,古时候,没有基本生存能力的书生,肯定是会被家里人嫌弃,各种无用的存在的。到能考状元,当大官的时候,也不是人人有这好运气,和好才学的,是不是?所以,大部分的书生,可能没有专业的职业,就是替人家写写字,做做私塾先生。来赚取点生活费,一辈子穷困潦倒的度日吧。不过,现在是好时代了,我们可以因为知识的强大,做各种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要珍惜哦~~~

缺乏历练,自以为是、过于追求逻辑完美——书生无法成功的致命伤。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但是,书生究竟是什么性格坏了事?是什么决策误了国?人们常以一句“因为纸上谈兵嘛”,轻轻带过,糊涂一笔帐,不能详也。

纸上谈兵,虽四字,含义却深刻。书生在古代,不是举人便是进士,在现代,不是专本便是硕博,都受过高等教育,不少还啃过“洋面包”,说话做事,喜欢讲道理,有根据,不像大老粗李逵牛皋之辈,一出场就“哇呀呀”,一言不合,挥手就打。

但问题是,有逻辑讲道理的书生,不知为何,总是容易折戟沉沙,大腿肌肉习惯性挫伤。想当年,韩信替刘邦卖命,攻赵地。有人劝守城的知识分子成安君坚壁清野,袭击韩信粮道。成安君则背了一句兵法:“孙子曰,十则围之,倍则战”,自诩兵多将广,准备阵地战。确实,孙子说过,军队多于敌军十倍,就可包围作战,多一倍,就可放胆一战。但是,孙子也说过“兵以诈立”。成安君为何只取这条理论,不取另一条呢?这问题估计成安君没时间思考,因为身为“儒者”的他,很快被街头小混混韩信砍了脑袋。

同样的例子是马谡。《三国演义》写守街亭那一段,简直是马谡的一次兵法背诵秀。当时,副将王平一看街亭地势,说此地险绝,应该当道屯兵。马谡说差矣,然后背兵法一句:“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决定屯兵山顶。王平说山顶是死地,马谡说差矣,又背兵法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说死地有什么不好,身处死地,士兵打仗,能够以一挡百。于是,马谡守在山上,断水绝粮,自取灭亡。街亭一失,不仅战役全败,蜀汉从此失去战略先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眼泪未必全是为马谡挥的,也含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自己泪满襟”的意味。

决策依靠“掉书袋”,是书生误事的核心。但是,书本上的理论很多,具体决策时,为什么掉这个书袋而不是那个?这是千百年来困扰书生的大难题。同样一件事,是勇敢还是鲁莽?是精细还是琐碎?是视野宏观还是大而无当?是脚踏实地还是鼠目寸光?天下的道理往往可以正反两头说,绍兴师爷一杆纤笔可以救人灭人,老师看到学生趴在书上睡觉,可以表扬刻苦亦可骂其偷懒。文本是吊诡的。

但是,书生却最易沉迷在这种吊诡之中,他们注重逻辑的自洽完美,在脑子里转上几圈后,便会越想越有道理,便会忘记了现实的坑坑洼洼。譬如晚清名人李元度,曾国藩麾下文人幕僚,机缘凑巧,投笔从戎,但常纸上谈兵,屡遭败绩。某日,岳阳文人吴士迈,根据二十四史编了《治军蓝本》一书,书呆子李元度一看,啧啧称奇,推荐给曾国藩。曾国藩哭笑不得,回信给李元度,说这个吴士迈,还是从“点名、看操、查墙子”这些事情做起吧!曾国藩为何不屑,知军务之艰难繁琐也,李元度为何热爱,因其文本美丽逻辑自洽也!

同是读书人,曾国藩常常以此自省为戒,谓之为“好大言也”。好大言,是因为缺乏历练,自以为是,没吃过苦头,无知者无畏。而真正的高手,都是在摔打中成长的。譬如晚清几个中兴大臣,曾国藩初出茅庐时屡吃败仗,数次自杀不得,左宗棠还未入仕途,差点被倾轧致死,李鸿章出道时,力挺朝廷同僚的重重压力,才未崩溃。历练多了,才知文本美丽,却未必可爱,逻辑自洽,却未必真实。

想当年,纸上谈兵,赵括可以把自己的老爹、赵国的名将赵奢驳得体无完肤,但是赵奢却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赵括却轻飘飘随口说来,不知深浅!老头子预言:赵国若用我儿子,我儿子一准坏事。果然,赵奢死后,他儿子带领四十万赵兵,浩浩荡荡去送死,被秦将白起埋了个精光,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史学家后来表扬书呆子赵括,说他其实为中国的统一贡献了关键力量。

过于热爱文本,沉迷辨析句读,热衷审定文义,人的精华气血都被文本吸走,丧失了原始力量。所谓书生办事,就是瞪着一双眼睛,比赵薇妹妹的还大,却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能客观看全局,过于精细纤弱,缺失了粗糙的力量。所以,书生好辩论,喜欢在文字上取胜,并从心底里相信,真理是越辨越明的,如赵括,如马谡。其实,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说过,如果光收集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忽视不利的论据,也许是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清朝思想家颜元说:“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他的学生李说:“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以此。”这世界的运转基础,其实是酱米油盐醋,而不是琴棋书画诗。书生如果不懂,便会百无一用。

书生百无一用”是特指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书生。只晓得搬道理,不懂得于实际实践结合的人。
书生有用的多了,从古代到现代,那么多名人智慧的人,都有。近的毛泽东,不说他后来的事,早期求学的时候,成绩相当了得,文章惊人,但是不是流于书本,是结合了时事的,所以也才有了革命的远见撒。
你只要明白道理了,你才晓得如何做,如何对别人说。

他们只能做空洞的学问,而学问无非是为统治者命,各代都不一样,所以书生无用,从书本来到书本去,不能创造价值。

他们只能做空洞的学问,而学问无非是为统治者命,各代都不一样,所以书生无用,从书本来到书本去,不能创造价值。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什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这句俗语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全诗之中也只有这一句能够被今人所熟知,但是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诗中大相径庭。《杂感》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黄景仁一生可以说是怀才不遇,一直郁郁不得志,可以说是非常的悲惨,所以他才会有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书生是不是说,真的百无一用呢?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自嘲,他想到自己寒窗苦读了大半辈子,可是却依旧还是穷困潦倒,并没有改变什么。我们都知道这对于一个书生来说,他根本不会做生意,也不会...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可信吗?
这么个老头,往地上一打滚一扯胡子,“三分人事七分天”,这是什么呢?自嘲加撒娇。 自嘲加撒娇,所以动人,是因为特殊的人说将出来了。黄仲则有资格拿自己寻开心,百无一用是书生;赵翼有资格做结论,三分人事七分天。他们说这话不会有反智的嫌疑,因为他们的成就书之竹帛了,无可替代了。 何况他二人撒娇完了,也...

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第二,“百无一用是书生”,更多的是对那些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讽刺。他们只知道学书里的死知识,不知灵活变通用于实践。古代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做人上人,苦学当时的科举参考书目八股文。就这样,死学那些古文,只知道说些“之乎者也”的话,可不就是百无...

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相反的俗话也有很多:兔子不吃窝边草,近水楼台先得月;狭路相逢勇者胜,忍一时风平浪静……究竟怎么回事呢?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告诉了我们答案:任何知识都有它的适用边界,也就是应用场景范围。在看到知识点时,我们先来追根...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要怎么来理解呢?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书生百无一用的原因了。书生只顾埋头读书,难以养活自己在古人的眼中,书生只埋头读书,如果能考取功名还好,那就能光耀门楣,但是如果考不上,那么一辈子就还是一个穷酸书生,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也没有半分用处,如果书读的好,还可以做一个私塾的教书先生,过着撑不饱饿不死的...

为什么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很出名吧,可是人类社会中,读书可以说一直都是倍受推崇的!那么这两个现象的同时出现就十分值得探究一下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句很有名的话说透了书的重要性,我相信也没几个人会说知识是没有用的吧,然而书本是知识的载体,却促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的经典流传! 这不能...

为什么会产生“读书无用”这样的观点呢?
1.古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古代不仅仅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有“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后者是读书人在极度愤懑之下所说的气话,但是话语一出,反而成为了当时很多的想法。在古代社会中,仿佛最正统的道路就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步入官场当中,...

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我觉得这个话,虽然产生自古代,可是在我们现如今也是有很多地方匹配的上的。先说说出处吧,出处列出来,比较好容易理解书生在古代的一开始的尴尬地位。产生这句话,我估计是这样。写给大家看看~~~最早的时候,我们母系氏族社会,那么没有文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慢的我们的文明发展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出自哪?什么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笔下,来自于他的一首诗《杂感》。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书生并没有什么用处,但这并不是这句是真实的含义,想要通过这句诗以反语的方式来表达出诗人的境地十分的窘迫,而且生活也相当落魄。之所以写出这样的诗句,其实也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州市13874912805: 为何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拔缪脑血: 这句话说的是在战争年代,比如东汉末年时期,那种时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许多人颠沛流离,粮食可以用几乎没有来形容,那是一个人互食,人纷争的年代.在东汉末年,最常见的就是士兵,苦力,农夫,那个年代主要是这3个紧缺.而当时的书生既不会打仗,又不会种田,被许多民众成为糟蹋粮食,浪费资源,没有用处,基本上当时那个时代的书生只会死的知识,像诸葛亮这种虽然是书生但有谋略的几乎没有,所以连当军师,参谋的都没有.所以在战争年代,就会出现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了.

通州市13874912805: 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拔缪脑血: 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古人千年前说的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说的很好,只是大家都误解了本意

通州市13874912805: 为什么古时候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拔缪脑血: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清·黄景仁《杂感》 [今译] 十人之中有九人可以轻视我,因为世上百般行业中唯独书生是一无用处的. [赏析] 这是一个困于贫苦生活的知识分子所发出的愤激之辞.他遭到世上很多人的白眼,是因为他无钱无势;他不能见用于世,所以悲叹自己“百无一用”.他正直、清高,饱读诗书,却不能适应那个社会,于是只能用这两句诗来作自我嘲弄.虽是自我嘲弄,但诗人的满腔愤还是能引起后人的强烈共鸣,因为他空有抱负、不能为当世所用的感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原作]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通州市13874912805: 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 -
拔缪脑血: 1、改变世界的是实践,认识再深刻没有实践也没用,所以书生没用 2、举一些古代文人酸腐无为的例子,像范进,从统治阶级设科举制毒害文人那个方面找根源PS,话说这是是很老的观念了,现在知识信息时代,人们绝对不肯相信这个观点了哦

通州市13874912805: 为什么百无一用会是书生?
拔缪脑血: 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读书人虽然能靠科举考试等途径如朝为官,但是在他们看来,在朝中,民间掌握的权力地位似乎总是要低武将一筹,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其实不然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读书人才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

通州市13874912805: 为什么古人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拔缪脑血: 书生么,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读死书为中举,拿不得轻,举不得重,虽有满肚圣贤书,却缺少实用价值.当然这是指书生中的一部分人,有不少时侯这句话不过是这些个“文化人”在自己遇事无奈情况下的自嘲之语罢了.

通州市13874912805: 为什么有一句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求大神帮助 -
拔缪脑血: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但是,书生究竟是什么性格坏了事?是什么决策误了国?人们常以一句“因为纸上谈兵嘛...

通州市13874912805: 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从哪来的? -
拔缪脑血: 大多数对国家对世界历史发展有贡献的人都是经过了读书生活的 这句话是清朝诗人黄景仁的作品,众所周知清朝在乾隆时期文字狱极为盛行,且采用八股取士政策,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读书只学习八股文而不学习实用的学问,所以才会有这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