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写六国论,,来点提示

作者&投稿:颛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用500字文言文概括《六国论》主要内容~

借古讽今,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哉”,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不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是写解释还是写什么你光说用文言写,谁知道要写啥呀!


文言文仿写六国论
2. 用文言文写六国论,,来点提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

文言文3句翻译 (出自何去非的六国论)
盖苏秦不获终见信于六国,而张仪之志独行于秦。此六国之所以见并于秦也。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苏秦最终得不到六国君主的信任,而张仪毅然投效秦国。也导致秦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几句话出自何去非的六国论 概诉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客观原因。非专业人士,翻译不够专业 望见谅 ...

高二上期六国论文言文翻译下载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

苏洵文言文
1. 苏洵的文言文200字左右的 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高中文言文六国论
(诵读)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三)赤壁赋(苏轼)(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六)阿房宫赋(杜牧)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九)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十一)廉颇蔺相...

语文文言文《六国论的》翻译?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参考资料:因为太长了,你就去这个网址吧:http:\/\/baike.baidu.com\/view\/50131.htm ...

苏轼的六国论的译文。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

用500字文言文概括《六国论》主要内容
借古讽今,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哉”,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仿六国论议论文
六国亦有名臣,君王亦能用之,惜其用人而不终也。燕昭王向奉乐毅、郭隗;赵惠文王向任廉颇、蔺相如。然乐毅终丧燕惠王之手,赵王以名任赵括为将而不廉颇?善用人者不过一代,岂敌秦国五代善于用人?向使六国各爱其士,奋发图强,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悲夫,历史不可改也。用人之道,...

临安市13698367640: 《六国论》的分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
厨人烟晨克: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临安市13698367640: 文言文翻译《六国论》翻译
厨人烟晨克: 苏辙《六国论》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临安市13698367640: 求高中语文第三册名句名篇默写联系题答案文言文部分 1、默写出《六国论》(苏洵)中说明六国灭亡的句子(中心论):.默写出《过秦论》(贾谊)的中心... -
厨人烟晨克:[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胜,战不灭,弊在赂秦.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而火不灭 .”

临安市13698367640: 古文《六国论》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
厨人烟晨克: 第一段起到了 提纲的作用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临安市13698367640: 写关于一篇 六国论的作文怎么写 -
厨人烟晨克: 《六国论》读后感今读二苏《六国论》颇感新奇,曾不想这旧事之中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依我之见,二苏文章看似行文舒畅,合情合理,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就不难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这也就影响了作者看待六国破亡事实...

临安市13698367640: 《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苏辙,苏洵)四文的对比(内容,主旨) 启示及对作文的启示 -
厨人烟晨克: 首先,你要对他们的共同处进行分析,如:《阿房宫赋》和《过秦论》都写出来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但角度不同.《阿房宫赋》中在写秦王滥用人力物力,不懂珍惜.而《过秦论》却写出了秦王的暴力统治.再以《过》和《六》为题可以以大泽乡起义为中心,主要写六国之师兵强马壮,却不及一个没有任何战略的吴广起义成功来写.

临安市13698367640: 怎么仿写六国论 -
厨人烟晨克: 用现代的话来个情景描写,可以加点修饰.

临安市13698367640: 六国论的文言文翻译 -
厨人烟晨克: 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临安市13698367640: 苏洵六国论一词多义 -
厨人烟晨克: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临安市13698367640: 用六国论点仿写牛的作文? -
厨人烟晨克: 余尝闻古人叹六国之破灭,其由甚众,而是非终无人论之.盖言之有理,即可为后世传千古,幸得有志,吾亦欲论之.俗语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问六国破灭之由,岂适此乎?非也,余观夏之春秋,虽始至一焉.然其曰之不合已非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