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楼记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厉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见山楼记译文~

译文:
昆山府府城的护城壕,有人说就是古时候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堵塞,把没有水的护城壕当做古时候的江,不一定是对的。吴淞江从太湖的西面而来,向北,好像将要流入县城。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像两手合抱那样转个大弯,最后向东流入了大海。
江将要向南流的时候,向北折流就成了新洋江。在新洋江东面几里,有个地方叫做罗巷村,已经去世的好朋友李中丞的祖先居住在这里,所以他自己就把村子命名为“罗村”。李中丞在外做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儿子延实,是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中出生的。
这之后,中丞每次调动官职,延实总是跟随着父亲,到过山东、河南、湖南、湖北一带,从泰山、嵩山、庐山、衡山,到潇水、湘水、洞庭湖中的沙洲,延实没有不熟知的。唯独对于罗巷村,出生以来还没到过。中丞去世以后,延实选择居住在县城的东南门内的金潼港。
有一座楼的檐瓦像鸟翅一样翘着,凸显在城门外地曲城之上,它向前俯瞰隍水,向三面遥望,都是吴淞江畔的田野。水塘港口纵横交错,田埂蜿蜒如画,掩映着远近的村落。延实每天在楼中燃香、洒水清扫、读书,并且把这座楼称为“见村”。
我偶尔路过这里,延实为(我)准备了饭菜。想起以前和(他的父亲)中丞一起游赏,经常到他以前那座叫做南楼的居所,一起喝酒,讨论文章,时光流逝,一转眼已是二十四年,想不到竞已是生死永隔。今天独自对着他的儿子吃饭,久久地感到悲伤痛惜。
城外有一座桥,当年我常和中丞出城,拜访老朋友方思曾,他有时不在,我们一起靠着栅栏,常常等到黄昏,才遗憾失意地回去。现在他们两个人都已去世,而延实的这座“见楼”,就是方思曾以前的居所,我内心怎么能没有触动感慨呢?中丞从小的时候骑着马入城。
来往扫墓和过年的时候到郊外嬉戏游玩所经过的道路,都还可以一一指出。孔子年少的时候不知道父亲被埋葬的地方,挽父的母亲知道并且告诉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亲吗?延实既然可以不忘记他的先人,好似水思源、木思根般久久不忘根本,以庄重的态度思念故园。
以悲伤失落的心情怀念着逝去的父母和祖先。从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孙中,年少丧父却能自强不息、有所建树的,正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延实是在以他们为榜样勉励自己罢了。
原文:
见山楼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
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
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扩展资料:
见山楼原名隐梦楼,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
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倡变文风: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
杰出的散文成就:
归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
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归有光的散文“家龙门而户昌黎”,(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
几百年来,人们读到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先妣事略》、《亡儿孙圹志》、《女二二圹志》、《女如兰圹志》等文,无不为之深深感动。归有光的这些叙事散文,在当时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中,就象一泓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给人以美的享受。
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归有光善于捕捉生活中貌视十分平常的细节和场面,寥寥几笔,形神即现,给人难忘的印象,且在平淡简朴的笔墨中,饱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挚感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有光

网上就有

见山楼记

(明)归有光

见山楼者,上虞魏君仲远之所建也。仲远居县西四十里所,龙山委蛇走其南,将升而复翔,其旁支斜迤而西,则为福祈诸峰,若车,若旌,若奔马,若渴鹿饮泉,不一而足;势之下降,为阴阜,为连坡,为平林,一奋一止,复襟带乎先后。东则遥岑隐见青云之端,宛类蛾眉,向群山相妩媚为妍。

其下有巨湖,广袤百里,汪肆浩渺,环漫乎三方,晦明吐吞,朝夕万变。方屏插起湖滨,曰夏盖山,去天若尺五,岩峙谷张,尤可玩爱,诚越中胜绝之境也。仲远心乐之,以为非高明之居,不足延揽精华而领纳爽气,于是构斯楼,日与贤士大夫同登。

鼎俎既备,肴核维旅,壶觞更酬,吟篇迭咏。及至神酣意适,褰帘以望,远近之山,争献奇秀,晴容舍青,雨色摊翠,不俟指呼,俨若次第排闼而入,使人涵茹太清,空澄中素,直欲骖鸾翳凤,招偓佺、韩终,翩然被发而下大荒,其视起灭埃氛,弗能自拔者为何如也。伻来俾濂记之。   

夫自辛卯兵兴,阖庐所在,往往荡为灰烬,狐狸昼舞,鬼燐宵发,悲风翛然袭人,君子每为之永慨。自非真人龙兴,拨乱世而反之正,含齿戴发之氓,孰不在枯鱼之肆哉?纵有佳山日在眉睫间,将不暇见之矣。今仲远雍容于观眺之际,亦曰帝力难名,而吾民恒获遂其生尔。

若太常博土施侯,作见山阁于临川,而荆国王文公为证其事,且谓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百余年,而施侯始得以楼出自娱。仲远之去乱离仅四三载尔,乃能抗志物表,厥修故事如承平时。此无他,皇化神速,有非前代所可及,雍熙之治,将见覃及于海内。

是楼之作,其殆兆民之先见者欤?虽欲不为之记,不可得也。第所愧者,濂之学识缪悠,立言无精魄,难以传远。仲远尚求荆国其人而为之,庶几楼之胜概,与雄文雅制同为不朽耳。

翻译:

昆山府府城的护城壕,有人说就是古时候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堵塞,把没有水的护城壕当做古时候的江,不一定是对的。吴淞江从太湖的西面而来,向北,好像将要流入县城。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像两手合抱那样转个大弯,最后向东流入了大海。

江将要向南流的时候,向北折流就成了新洋江。在新洋江东面几里,有个地方叫做罗巷村,已经去世的好朋友李中丞的祖先居住在这里,所以他自己就把村子命名为“罗村”。

李中丞在外做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儿子延实,是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中出生的。这之后,中丞每次调动官职,延实总是跟随着父亲,到过山东、河南、湖南、湖北一带,从泰山、嵩山、庐山、衡山,到潇水、湘水、洞庭湖中的沙洲,延实没有不熟知的。

唯独对于罗巷村,出生以来还没到过。中丞去世以后,延实选择居住在县城的东南门内的金潼港。有一座楼的檐瓦像鸟翅一样翘着,凸显在城门外地曲城之上,它向前俯瞰隍水,向三面遥望,都是吴淞江畔的田野。水塘港口纵横交错,田埂蜿蜒如画,掩映着远近的村落。延实每天在楼中燃香、洒水清扫、读书,并且把这座楼称为“见村”。

我偶尔路过这里,延实为(我)准备了饭菜。想起以前和(他的父亲)中丞一起游赏,经常到他以前那座叫做南楼的居所,一起喝酒,讨论文章,时光流逝,一转眼已是二十四年,想不到竞已是生死永隔。今天独自对着他的儿子吃饭,久久地感到悲伤痛惜。

城外有一座桥,当年我常和中丞出城,拜访老朋友方思曾,他有时不在,我们一起靠着栅栏,常常等到黄昏,才遗憾失意地回去。现在他们两个人都已去世,而延实的这座“见楼”,就是方思曾以前的居所,我内心怎么能没有触动感慨呢?

中丞从小的时候骑着马入城,来往扫墓和过年的时候到郊外嬉戏游玩所经过的道路,都还可以一一指出。孔子年少的时候不知道父亲被埋葬的地方,挽父的母亲知道并且告诉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亲吗?


延实既然可以不忘记他的先人,好似水思源、木思根般久久不忘根本,以庄重的态度思念故园,以悲伤失落的心情怀念着逝去的父母和祖先。从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孙中,年少丧父却能自强不息、有所建树的,正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延实是在以他们为榜样勉励自己罢了。

扩展资料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

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

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

纚纚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

还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对归有光交口称赞。

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十之八九为经解、题跋、议论、赠序、寿序、墓志、碑铭、祭文、行状以及制义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

在若干记叙、抒情散文中,能做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

归有光的散文“家龙门而户昌黎”,(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

参考资料

归有光_百度百科



见山楼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①,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②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③。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④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⑤,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⑥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注】①隍: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②李中丞:李宪卿,昆山人。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所以作者称其为中丞。 ③官廨(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④闉(yīn):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⑤方思曾:昆山人。明嘉靖十九年举人,是归有光的好友。⑥挽父(fǔ):人名。

参考译文:
昆山府府城的护城壕,有人说就是古时候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堵塞,把没有水的护城壕当做古时候的江,不一定是对的。吴淞江从太湖的西面而来,向北,好像将要流入县城。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像两手合抱那样转个大弯,最后向东流入了大海。江将要向南流的时候,向北折流就成了新洋江。在新洋江东面几里,有个地方叫做罗巷村,已经去世的好朋友李中丞的祖先居住在这里,所以他自己就把村子命名为“罗村”。
李中丞在外做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儿子延实,是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中出生的。这之后,中丞每次调动官职,延实总是跟随着父亲,到过山东、河南、湖南、湖北一带,从泰山、嵩山、庐山、衡山,到潇水、湘水、洞庭湖中的沙洲,延实没有不熟知的。唯独对于罗巷村,出生以来还没到过。中丞去世以后,延实选择居住在县城的东南门内的金潼港。有一座楼的檐瓦像鸟翅一样翘着,凸显在城门外地曲城之上,它向前俯瞰隍水,向三面遥望,都是吴淞江畔的田野。水塘港口纵横交错,田埂蜿蜒如画,掩映着远近的村落。延实每天在楼中燃香、洒水清扫、读书,并且把这座楼称为“见村”。
我偶尔路过这里,延实为(我)准备了饭菜。想起以前和(他的父亲)中丞一起游赏,经常到他以前那座叫做南楼的居所,一起喝酒,讨论文章,时光流逝,一转眼已是二十四年,想不到竞已是生死永隔。今天独自对着他的儿子吃饭,久久地感到悲伤痛惜。城外有一座桥,当年我常和中丞出城,拜访老朋友方思曾,他有时不在,我们一起靠着栅栏,常常等到黄昏,才遗憾失意地回去。现在他们两个人都已去世,而延实的这座“见楼”,就是方思曾以前的居所,我内心怎么能没有触动感慨呢?中丞从小的时候骑着马入城,来往扫墓和过年的时候到郊外嬉戏游玩所经过的道路,都还可以一一指出。孔子年少的时候不知道父亲被埋葬的地方,挽父的母亲知道并且告诉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亲吗?
延实既然可以不忘记他的先人,好似水思源、木思根般久久不忘根本,以庄重的态度思念故园,以悲伤失落的心情怀念着逝去的父母和祖先。从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孙中,年少丧父却能自强不息、有所建树的,正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延实是在以他们为榜样勉励自己罢了。

见村楼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参考译文:
昆山府府城的护城壕,有人说就是古时候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堵塞,把没有水的护城壕当做古时候的江,不一定是对的。吴淞江从太湖的西面而来,向北,好像将要流入县城。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像两手合抱那样转个大弯,最后向东流入了大海。江将要向南流的时候,向北折流就成了新洋江。在新洋江东面几里,有个地方叫做罗巷村,已经去世的好朋友李中丞的祖先居住在这里,所以他自己就把村子命名为“罗村”。
李中丞在外做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儿子延实,是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中出生的。这之后,中丞每次调动官职,延实总是跟随着父亲,到过山东、河南、湖南、湖北一带,从泰山、嵩山、庐山、衡山,到潇水、湘水、洞庭湖中的沙洲,延实没有不熟知的。唯独对于罗巷村,出生以来还没到过。中丞去世以后,延实选择居住在县城的东南门内的金潼港。有一座楼的檐瓦像鸟翅一样翘着,凸显在城门外地曲城之上,它向前俯瞰隍水,向三面遥望,都是吴淞江畔的田野。水塘港口纵横交错,田埂蜿蜒如画,掩映着远近的村落。延实每天在楼中燃香、洒水清扫、读书,并且把这座楼称为“见村”。
我偶尔路过这里,延实为(我)准备了饭菜。想起以前和(他的父亲)中丞一起游赏,经常到他以前那座叫做南楼的居所,一起喝酒,讨论文章,时光流逝,一转眼已是二十四年,想不到竞已是生死永隔。今天独自对着他的儿子吃饭,久久地感到悲伤痛惜。城外有一座桥,当年我常和中丞出城,拜访老朋友方思曾,他有时不在,我们一起靠着栅栏,常常等到黄昏,才遗憾失意地回去。现在他们两个人都已去世,而延实的这座“见楼”,就是方思曾以前的居所,我内心怎么能没有触动感慨呢?中丞从小的时候骑着马入城,来往扫墓和过年的时候到郊外嬉戏游玩所经过的道路,都还可以一一指出。孔子年少的时候不知道父亲被埋葬的地方,挽父的母亲知道并且告诉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亲吗?
延实既然可以不忘记他的先人,好似水思源、木思根般久久不忘根本,以庄重的态度思念故园,以悲伤失落的心情怀念着逝去的父母和祖先。从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孙中,年少丧父却能自强不息、有所建树的,正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延实是在以他们为榜样勉励自己罢了。

见村楼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①,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②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③。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④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⑤,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⑥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注】①隍: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②李中丞:李宪卿,昆山人。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所以作者称其为中丞。 ③官廨(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④闉(yīn):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⑤方思曾:昆山人。明嘉靖十九年举人,是归有光的好友。⑥挽父(fǔ):人名。

参考译文:
昆山府府城的护城壕,有人说就是古时候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堵塞,把没有水的护城壕当做古时候的江,不一定是对的。吴淞江从太湖的西面而来,向北,好像将要流入县城。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像两手合抱那样转个大弯,最后向东流入了大海。江将要向南流的时候,向北折流就成了新洋江。在新洋江东面几里,有个地方叫做罗巷村,已经去世的好朋友李中丞的祖先居住在这里,所以他自己就把村子命名为“罗村”。
李中丞在外做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儿子延实,是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中出生的。这之后,中丞每次调动官职,延实总是跟随着父亲,到过山东、河南、湖南、湖北一带,从泰山、嵩山、庐山、衡山,到潇水、湘水、洞庭湖中的沙洲,延实没有不熟知的。唯独对于罗巷村,出生以来还没到过。中丞去世以后,延实选择居住在县城的东南门内的金潼港。有一座楼的檐瓦像鸟翅一样翘着,凸显在城门外地曲城之上,它向前俯瞰隍水,向三面遥望,都是吴淞江畔的田野。水塘港口纵横交错,田埂蜿蜒如画,掩映着远近的村落。延实每天在楼中燃香、洒水清扫、读书,并且把这座楼称为“见村”。
我偶尔路过这里,延实为(我)准备了饭菜。想起以前和(他的父亲)中丞一起游赏,经常到他以前那座叫做南楼的居所,一起喝酒,讨论文章,时光流逝,一转眼已是二十四年,想不到竞已是生死永隔。今天独自对着他的儿子吃饭,久久地感到悲伤痛惜。城外有一座桥,当年我常和中丞出城,拜访老朋友方思曾,他有时不在,我们一起靠着栅栏,常常等到黄昏,才遗憾失意地回去。现在他们两个人都已去世,而延实的这座“见楼”,就是方思曾以前的居所,我内心怎么能没有触动感慨呢?中丞从小的时候骑着马入城,来往扫墓和过年的时候到郊外嬉戏游玩所经过的道路,都还可以一一指出。孔子年少的时候不知道父亲被埋葬的地方,挽父的母亲知道并且告诉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亲吗?
延实既然可以不忘记他的先人,好似水思源、木思根般久久不忘根本,以庄重的态度思念故园,以悲伤失落的心情怀念着逝去的父母和祖先。从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孙中,年少丧父却能自强不息、有所建树的,正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延实是在以他们为榜样勉励自己罢了。

见山楼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①,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②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③。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④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⑤,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⑥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注】①隍: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②李中丞:李宪卿,昆山人。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所以作者称其为中丞。 ③官廨(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④闉(yīn):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⑤方思曾:昆山人。明嘉靖十九年举人,是归有光的好友。⑥挽父(fǔ):人名。

参考译文:
昆山府府城的护城壕,有人说就是古时候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堵塞,把没有水的护城壕当做古时候的江,不一定是对的。吴淞江从太湖的西面而来,向北,好像将要流入县城。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像两手合抱那样转个大弯,最后向东流入了大海。江将要向南流的时候,向北折流就成了新洋江。在新洋江东面几里,有个地方叫做罗巷村,已经去世的好朋友李中丞的祖先居住在这里,所以他自己就把村子命名为“罗村”。
李中丞在外做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儿子延实,是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中出生的。这之后,中丞每次调动官职,延实总是跟随着父亲,到过山东、河南、湖南、湖北一带,从泰山、嵩山、庐山、衡山,到潇水、湘水、洞庭湖中的沙洲,延实没有不熟知的。唯独对于罗巷村,出生以来还没到过。中丞去世以后,延实选择居住在县城的东南门内的金潼港。有一座楼的檐瓦像鸟翅一样翘着,凸显在城门外地曲城之上,它向前俯瞰隍水,向三面遥望,都是吴淞江畔的田野。水塘港口纵横交错,田埂蜿蜒如画,掩映着远近的村落。延实每天在楼中燃香、洒水清扫、读书,并且把这座楼称为“见村”。
我偶尔路过这里,延实为(我)准备了饭菜。想起以前和(他的父亲)中丞一起游赏,经常到他以前那座叫做南楼的居所,一起喝酒,讨论文章,时光流逝,一转眼已是二十四年,想不到竞已是生死永隔。今天独自对着他的儿子吃饭,久久地感到悲伤痛惜。城外有一座桥,当年我常和中丞出城,拜访老朋友方思曾,他有时不在,我们一起靠着栅栏,常常等到黄昏,才遗憾失意地回去。现在他们两个人都已去世,而延实的这座“见楼”,就是方思曾以前的居所,我内心怎么能没有触动感慨呢?中丞从小的时候骑着马入城,来往扫墓和过年的时候到郊外嬉戏游玩所经过的道路,都还可以一一指出。孔子年少的时候不知道父亲被埋葬的地方,挽父的母亲知道并且告诉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亲吗?
延实既然可以不忘记他的先人,好似水思源、木思根般久久不忘根本,以庄重的态度思念故园,以悲伤失落的心情怀念着逝去的父母和祖先。从古至今的大臣的子孙中,年少丧父却能自强不息、有所建树的,正史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延实是在以他们为榜样勉励自己罢了。


黄鹤楼记原文及翻译
黄鹤楼记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

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怎么翻译
“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的翻译是: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出自明代文学家的文章《游岳阳楼记》,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袁中道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如《游石首绣林山记》、《游鸣凤山记》、《金粟园记》、《玉泉涧游记》等...

岳阳楼记翻译
2017-04-19 《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250 2011-07-08 岳阳楼记翻译 2405 2008-06-18 岳阳楼记翻译 10679 2015-06-08 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4073 2012-08-20 《岳阳楼记》的完整原文、翻译 82 2008-04-12 《岳阳楼记》翻译 242 2012-02-19 岳阳楼记的原文和翻译 72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黄鹤楼记》原文是什么?
《黄鹤楼记》是唐代阎伯理所作的一篇记,载于《文苑英华》中,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现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和对仙人的仰慕之情。那么《黄鹤楼记》原文是什么呢?1、 原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
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译文(简略版)
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9月15日)。———岳阳楼记翻译不会太少

《黄冈竹楼记》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怎么翻译
《黄冈竹楼记》原文片段: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 ,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参考译文: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原文、翻译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原文与翻译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译文: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秋冬时节)湖面因为寒冷凝结,如同一匹白绢一般。等到春夏季节,九条河流发水以后才有(眼前)的湖面。然九水发,巴江之水亦发,九水方奔腾皓淼...

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翻译: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翻译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翻译如下:洞庭湖是沅江、湘江等九条河流汇集而成,岳阳楼耸立于江湖交汇的地方,早早晚晚,看尽它变幻无穷的吞吐之态,这是岳阳楼奇特的地方。楼前面是君山,像一尊雀尾炉,劈开水面,正对着这座楼,山上的树木清晰可数。所以楼的气势,有了水才雄壮,有了山才美丽。我们出游的这...

江阴市19686204907: 见山楼记翻译 -
柞磊双氯: 见山楼记 (明)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①,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

江阴市19686204907: 爱山楼记翻译? -
柞磊双氯: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一间小楼.楼大一丈见方,四面开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山使我感到和顺舒畅,水使我觉得悠远闲静,可以...

江阴市19686204907: 王安石的《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的全文翻译 -
柞磊双氯: 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侯,为阁于其舍之西偏.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曰“见山”.且言曰:“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于今天子恭俭,陂池、苑囿、台榭之观,有堙毁而

江阴市19686204907: 归有光《见村楼记》翻译 -
柞磊双氯: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

江阴市19686204907: 见村楼记 翻译 -
柞磊双氯: 归有光《见村楼记》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两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

江阴市19686204907: 归有光《见村楼记》的译文. -
柞磊双氯: 原文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1].表兄淀山公[2],自田野登朝[3],宦游二十馀年[4],归始僦居县城[5].嘉靖三十年[6],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7].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8],而烟云杳霭[9],在有无之...

江阴市19686204907: 见村楼记 译文是 什么 ? -
柞磊双氯: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8245604.html?si=1

江阴市19686204907: 山市的原文和译文 -
柞磊双氯: 原文 作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

江阴市19686204907: 初一上册课文第20课山市的全文意思翻译. -
柞磊双氯: 原文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