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不要乱出,先学点基础知识再说

作者&投稿:康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对联基础知识问答~

苏三学联,一向勤于玩而疏于思,每每随心所欲,我想,很多朋友也与我一样。
论坛是消闲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地方,如果能将玩联和学联结合,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在嬉玩中思辩,在游戏中提高,当是一件娱己益人的事情,所以苏三开这个帖子与大道老乡交流,欢迎朋友们的参与。

我们都知道对联可以正对,反对和串对,但在实践中,要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并不容易。

问题1 何谓“流水对”,有一般的“流水”规律和常用的“流水”方法吗?


大道不空:
说说流水对

流水对是对联中比较高级的一种形式,它对对联创作手法的要求相当得高,如果能做好流水对,其他形式的对联也多半不在话下。所谓的流水对,可以顾名思义,就是像流水一般自然连贯的一种对联形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上下联衔接自然,下联是对上联的补充或者解答,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是上下联内容区分明显,撇开格律不看,光看内容,也一定能分出上下联,下联的内容一定是和上联紧密连接的,不能逆转。而一般的联,如果不看格律的话,上下联往往可以互换,而流水对则不能。这也和流水的特性一个道理,水只能往低处流,不能倒着走,否则就出大乱子了。所以好的流水对,一定是要严格把握上下联的联意的。
三是上下联一定要有动感。这个所谓的动感不是说联一定要写动作,而是上下联一定要给人既连接又有变化的一种感觉,就好比拍电影似的,两个分镜头,说明一件物事。我们常说流水不腐,流水之所以不容易发臭,就是因为它擅动,动起来就不会腐败,流水对也保持了流水的这个特性,动感十足。

因为流水对有这么些特性,所以在写流水对时也应注意到几点:
一是出句时一定要留有余地,流水对常见的做法就是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二者形成有机结合;不设问的话,也可以在上联里埋下些伏笔,然后下联笔锋一转,把上联留下的伏笔填满。
二是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呼应,下联在补充上联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漏洞,是否补充完整,否则流水对就不算成功。
三是因为流水对特别注重动感,所以在创作流水对时对动词的把握尤其要注意,一要看动词的选用是否符合句意的需要,二也要看选用是否合理恰当,上下联处呼应的动词,是否有各自的侧重点。

试举几例:
月色凝池底
风声破镜心

此联比较隐秘,需要细致分析。上联的重点在于一个凝字,这说明池水是静止的,所以水中的月色才能凝住;而静止的水面,在月光的掩映下是不是就像一面大镜子呢?下联起风了,风就破开了水镜,也就消散了月容。这就好比一出月色的小电影,变化十足,而且空间无限。先有镜,再破镜,上下联意不可逆,否则水镜已破,月色怎能凝呢?而且上下联缺任何一句都不可,变化都不完整了。

夜月无知空笑我
世人有欲怎清心

这句看似运用了反对法,其实也是一流水对。上联的重点在无知和空笑之上,我为什么要说夜月无知空笑呢?是因为它不懂得世人有各种欲望,所以难以清心。这样一来,两联互相补充,形成一有机整体。联意也不可逆。

若有灵机能悟道
何愁妙笔不生金

上句说的是因,下联说的是果,因果结合,自然阐述。

我问清风何不语?
君答细雨本无思

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一问一答,自然连贯。

最后强调一下,是不是流水对有时其实很难区分,可以不用强求,我们要了解的只是流水对的巧妙之处,掌握了这种做法,再做其他形式的联都会变得轻易很多。在作联时,不妨都考虑一下能否做成流水对的形式,即使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流水对,但有了流水对的味道,联都会变得自然流畅许多。

最后送四联与各位共勉。

欲作妙联,即情即理;
何为佳句,亦幻亦真

法若上乘,行云流水;
联于至境,返璞归真

细品佳联,形开神敛;
徐闻妙韵,景切情真

心有灵犀,低吟而就;
联无捷径,苦练为真


大道不空:
倒装是一般文学体裁的修辞手法,对联自然也可以用;不过流水对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要求联意一定是下联递进或者补充,不能倒,否则就不是流水对了;

关于因果顺序,一般的流水对都是先因后果的,由上而下,这样才叫流水嘛;不过凡事都不绝对,因果有时也可以换,有时果就是因,因就是果,这种情况相当得特殊,我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例子,但如果遇到的话,也能算流水对。

另外,我刚才在文中的最后已经补充强调过了,我们提倡多用流水对,不是强求一定要写成流水对,只要平常写联时也注意运用流水对的创作要点就行,但最后写出的到底是不是流水对,不必强求。重其意,不重其形。

问:
我问清风何不语?
君答细雨本无思

上联设问,下联解答,一问一答,自然连贯。
——虽然有问有答,但答非所问啊~

大道不空答:
不是答非所问,这里上下联虽然用了清风细雨两种不同的物事,但就全联来看,两者其实说的是一种物事——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上联问为什么不说话?下联则答因为没思想,所以不能说话。此处的风雨并没有拟人,需要注意这一点。

不过这个问题其实是问得很好的,不是所有的问答句都是流水对,答非所问的就不能算,试比较:明月几时有?清风此处来。同样是写自然风物,但这句联里的两个东西就不能看成同一件物事,因为着眼点并不同。

问:
大道兄所说的:这里上下联虽然用了清风细雨两种不同的物事,但就全联来看,两者其实说的是一种物事——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上联问为什么不说话?下联则答因为没思想,所以不能说话。
-------------如联所看到的是清风与细雨二种不同的事物,把它看作同一物事,俺的理解还是有点模糊.假如
把"我问清风何不语?君答细雨本无思"中的清风与细雨分别代入,我==细雨,君==清风,觉得这样一来,就很明显的是流水对了.
细雨问清风何不语?
清风答细雨本无思

大道不空答:
这种考虑略有不周。

照你你说的,清风问细雨,细雨答清风,那么这清风细雨就都拟人了,既然有了人的语言思想,何来无思呢?

我前边已有解答,这里的清风和细雨并没有拟人,只是用清风和细雨借代一种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事,在这个角度上去看,清风和细雨是同一种物事,只是用了不同形式罢了。

如果还不能理解,那我索性为此联加几个字

我生疑惑,何以清风常不语?
君作妙答,只缘细雨本无思

这样是不是清楚了呢?


问:
我生疑惑,何以清风常不语?
君作妙答,只缘细雨本无思
呵呵,那我的理解就是:清风怎么不说话呢,只因是细雨懒散的缘故,道致清风也懒惰了.

大道不空答:
这种理解不还是用了拟人吗?说过啦,清风和细雨是一种借代,不要具体化,也不要拟人化,一拟人反而不是流水对了。。。


大道不空:
我得强调一下,不是流水对,不代表这个联就不成联了。。。。。。

有些联不是流水对,却也是好对联;换角度去理解,切莫钻了牛角尖。


问:
我问清风何不语?
君答细雨本无思

——姑且不论此联是否流水对,说清风、细雨不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好像说不通,语(说话)和思(思考)难道不是人所独有的吗?

大道不空答:
对啊
所以风不语;雨无思啊,不能说话、没有思考,这是写实,不是拟人。。。。。。


大道不空:
不过我一大早就说过了,有些流水对本来就很确定,所以不要强求到底是不是流水对;只是平常作联时多运用流水对的做法,可以提高对联质量的。


大道不空:
谈谈对联的反对法

反对法,是对联中的一种常见创作手法,有不少人认为好的反对法创作的对联可以视为对联中的上品。

反对法强调的是上下联意的对比和反衬,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时间或者空间的对比或反衬。比如用过去和现在相比、天与地对比等,突出各自时段、不同空间的不同特征来。
试举例:
1 半生曾落他人后;来日定争俗世先
上联说前半生一直落魄,情境颇惨;下联则说后半生一定要奋发图强,争取发迹。上联的重点在于写落后,下联的重点在于写争先,一先一后,成为反对。
2 骄阳烈似火;寒雨冷如冰
上联写夏天酷热之景,下联写冬日寒冷之态,形成反对。
3 秋归何处莫访雁,春老此中尽伤花
上联写秋,下联写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说有了春和秋、天和地就一定是反对法联了,是不是反对法联,需要看除了有这些反义词的存在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也相反或者相对,比如骄阳烈似火;寒雨冷如冰这句,强调的就是夏日和冬天的热冷对比。反对法联注重的是句子整体的感觉,而不是单个的字词。

二是句意的相反或相对。比如积福和惹祸、睿智和愚痴等,突出上下联各自所说事物的特性。
试举例:
1 只道君为薄面客;岂知我是厚颜人
上联是写他人对作者的评价,以为作者是个很腼腆的人;下联则是作者的自道,其实他是个厚脸皮的人,只不过你们没看出来罢了。
2 雨风无律亦成曲;岁月有声难入诗
这联的重点在于“有、无”的变化,突出的是不同心境下的不同观感。写上联时的心境是闲逸舒适的,所以纵使听着杂乱无章的风雨声,也觉得像是歌曲在鸣奏;而写下联时的心境,则显然是比较悲观愁苦的,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所以即使是充满诗意的生活、岁月,作者也觉得索然无味。
3纸上谈兵,方寸乾坤争胜;心中无碍,大千世界悟空
上联写世人好胜之态,下联则说有佛性的人就没有这种好胜之心,世事皆可看破(争胜与悟空相对,方寸乾坤和大千世界相对)。

三前边两种都是有反义词或者意义相对的词直接存在的,是由局部的相反或相对影响到整个联句的反对意味,第三种则比较特殊,全联中或许并没有明显的反义词存在,但句意仍然截然不同,所以还是反对。
试举例:
1何等狂人,敢坐高台当帝子?几分傲气,竟执朱笔点魁元!
上联是旁人的置疑,问是谁这么狂妄,敢自称皇帝考状元?下联则是夫子自道,我狂是因为我有这个傲气和才学!两方针尖对麦芒,比了个不分上下。
2几度徘徊,皆因此地留吾梦;数番往返,却叫故人伤我心
上下两句写的都是来往徘徊,但一个写去了又回来的原因,一个则写的是来了又去的原因。形成反对。
3书画琴棋,骚人多雅事;油盐柴米,寒士苦生活
上联写骚人的雅趣,下联写寒士的愁苦,两联的意义相对,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不缺钱,所以优哉游哉;一个穷得很,只能每日忧柴愁米。用旁衬的手法,写出二者生活的截然不同。

补充一下:反对法有时和流水对很难区分,稍做解释。流水对包括一部分的反对法,比如因果类的流水对;但流水对允许递进,而反对法则是相对或者相反的。在句意都是相反或者相对的情况下,区分流水对和反对,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联的上下句内容是否可以逆反,或者是否可以拆分开来。

末了又赠大家数联:
顿起灵思,即情作对;
偶拾佳句,述景言心

天籁独听,闲吟得句;
山风悄语,妙悟于心

法理细分,佳联传道;
俗情可弃,雅韵在心

若是出尘,洒脱运笔;
能明自在,飘逸言心

大道不空:
流水对是需要细品的,裁判也许品评时看的联多了,速度也有些快,所以没能看出流水对的味道来

苏三:
问题3 对联讲究属对精工,但忌讳合掌。这中间的“度”其实并不太容易把握,请大道老乡谈谈对联的“合掌”之忌

大道不空:
合掌和意隔,是对联文法中争议相当大的两个内容,两者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放在一起说说吧。

大道不空:
我谈合掌与意隔

现在联坛有股很奇怪的风气,就是偏要把对联这种原本该是轻松有趣的文学游戏,弄得跟天书似的,什么规矩都往里整,而且还要片面化、扩大化。合掌和意隔就是其中很极端的两个例子。

先来看看合掌。中国文字的一大魅力就是很多情况下都可以顾名思义,所谓合掌,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一个对联的上下句作为左右两个手掌,那么联的每一个字词就可以视为手掌的各个手指、掌心等部位,只有当所有部分都重叠起来,这才能看成是合掌,而仅仅只是一个词,也就是只有一个手指才重叠,这又如何能看作是合掌呢?不但解释不通,而且有些岂有此理,照这样说来,现在常见的一些婚联,上下句都写喜庆,合掌;挽联,上下联都写哀伤,也合掌。。。。。。大多合掌,这联还能写吗?真不知这样的合掌规矩是谁定出来的?竟然以讹传讹,遗毒无穷!

意隔也是一样的岂有此理。所谓意隔,本该是一种相对范畴之内的说法,比如上联写景,下联则不应说理,这样上下联内容不太相关,这才是意隔。可又不知是哪些无聊又迂腐的人,硬要把这个意隔扩大化、片面化,竟然出了什么春不能对秋之类的混帐话,上联说春,下联为什么就不能写秋?照他们的这种理解,那好,春景就只能对春景,那么是不是又该看成是合掌呢?如果真要这么解释合掌和意隔,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我真的很难理解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既然喜欢对联,就该有个宣传对联的意识和责任感,要更好地宣传对联,就更应该要在保留对联精髓的基础上简化对联,而不是为它人为地增添无数莫名其妙的规矩,破坏对联的美感和意趣,教联者,授不得其法,非是教联,而是毁联!

牢骚发完,现在讲讲我个人对合掌和意隔的理解。

合掌的原意是指上下联风格一致、意思一致,上下联看不出多少区别。但仅仅一两个字词意义雷同,那并不一定是合掌,举例来说。1:神州千古;华夏万年。这联上下句的前后两个词意思都一样,全句的意思也差不多,此便是合掌之句。2:神州不幸千秋泪;华夏有情万古芳。上联说的是天灾人祸,千年不断;下联说的则是天灾虽无情,但神州人有情,苦难中的真情更显珍贵,才可万载流芳。上下联虽然同样都有神州、华夏以及千古、万年这样字面上意义相同的词,可联的着重点、意义却截然不同,所以不能看作是合掌之联。

之所以会存在合掌这一说法,其目的是为了要使联意更鲜明,表达的意思更宽广,要做到上下联尽量有所区别,但不是因为一两个字词的重叠,就视为大忌讳。
对于一些特定场景的联来说,是需要通过上下联的重复强调,来突出其中深意的,如果把这些字词替换掉,意思反而没那么鲜明,毕竟,对联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不是形式。

看看最常见的一些联:1 春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如和似意思相同。2 婚联:良缘欣化双飞燕;佳偶终开并蒂莲,良缘佳偶意思近,双、并意思同。3 挽联: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高风、亮节意思相同。4 行业联。当头事业, 到顶功夫,头和顶意思相同。

以上举的都是古来经典的对联,如果照某些人对合掌的理解,这些都犯忌了。不过我觉得这几联上下句各有不同侧重点,所以不应视为合掌。在古人学联的一些基础教程,如《笠翁对句》《声律启蒙》中,类似的联句也有不少。

所以我认为,绝不能就一两字相同来确定是否合掌,而是要根据上下联是否有不同的侧重点或风格,来予以评定。写联时,就可以通过变化角度、变换风格、变化侧重点等来避免合掌的出现。

再说说我对意隔的理解。

对联的六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内容相关,如果联意相差太远,这就成了无情对。这便是意隔这一说法存在的根源。但就现在的情况看来,意隔的说法也有些扩大化和片面化了。

对联讲究意境,不同内容的联就需要不同形式的境。一般说来,写景联就宜对写景联,叙事联就宜对叙事联,励志联就宜对励志联。如果写景联对上了励志联,这自然是意隔了。这好理解,不过意隔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试举例:

先看写景联。
年年月季花争艳,点点星光夜已寒。
这一联上下句意差得太远,彼此间还没有什么联系,就有些意隔了。
写景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联写的是比较大气的景物,下联最好也以同样的角度去描绘,以大对大;反之亦然,否则很容易隔。

再看叙事联。
溪山未老风依旧,联句一时意畅然
这两句的内容、意境、手法都不同,彼此间也缺乏足够的联系,因此也有些隔了。
叙事联需要注意的是上下联句中的手法和叙事角度,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否则亦很容易产生意隔。

隔与不隔,需要相对地去看,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扩大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意隔的句子,在一定的特殊情况下,可能又不是意隔。

1 诗钟里的分咏格,上下联说的就是两个截然不同而且可能也毫无关系的两件物事,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算意隔;同理,其他有特殊内容要求的句子,都不应视为意隔。
2 反对法和一些特殊的流水对句式。反对法所说的经常就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要注意与意隔区分开来;有些特殊的流水句,乍看可能前后两联不相干,意隔;但仔细看上去,两联却又有着很巧妙甚至很隐秘的联系在内。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小心检查,是意隔还是反对或者流水对。
3 其他。我一时想不起来,等想到了再补充。。。。。。

最后小结一下,所谓的合掌和意隔,都是为了让对联变得丰满和精彩而出现的,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为对联服务,而不是为对联增加麻烦的。不要让所谓的意隔和合掌束缚了手脚和灵感,规矩一多了,畏首畏尾,反而写不出好对联来了。作联时可以注意一下是否意隔或者合掌,但千万不要因为顾及这两者的存在,就啥都不敢写了;或者写来写去,因为怕犯忌,只在一个风花雪月内的小范围里转圈,不敢跳出来,那才真是得不偿失。

末了也有数联相赠
联在我心,清浊可辨;笔于吾手,锋钝自明

雅韵随心,独吟独乐;佳联似酒,愈品愈醇

文显清心,逍遥不尽;联成大道,乐趣无穷

浮躁文坛,灵心惟笔就;纷繁世界,净土向联求


苏三:
发人深思!大道辛苦
我和朋友曾多次讨论过隔与不隔的问题,每每争得不亦乐乎,因此而困惑。“隔与不隔,需要相对地去看,不能绝对化,也不能扩大化。”非常赞同,回头我找几个具体例子和大道讨论。
“文显清心,逍遥不尽;联成大道,乐趣无穷”同感。


试剑:
我感觉“隔”,多出现在对句,写作成联不容易,毕竟应对还是在“对”,而写作成联,不仅要“对”还要“联”,作者比较注重一气贯通,而且出自一人之手,因此,“隔”的问题不太常见,似乎我基本没见过。

大道不空:
这种说法我认同,我文中所提到的,是一些人对隔的认知过于极端了,所以隔到处都是;照我对意隔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隔句其实也并不多见。


苏三:
问题4 用典是创作对联的常用方法。如果出句用典,对句一定要用典吗?如果出句没有典,对句用典值得提倡吗?

大道不空:
关于对联的用典

用典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借助已有书籍诗文或传说故事等文学里的内容,包括逸闻、趣事、人物、诗词、风物景点传说等,来阐述联意,好的典故运用,可以使联的内容更加丰满精彩,增添美感。

对于用典,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用典要准确。在作联时,需要考虑你所运用的典故是否能准确表达你所想写出的联意,如果契合,可以使用;反之,不如不用,免得成了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试举例:豆蔻词空,青楼梦远,回首千年皆过客;
金陵城旧,古郡诗香,秋风几度觅闲情
秦淮曲散,画舫灯阑,重游此地只风烟

这是以前在某楹联论坛上的一个对联酬唱,一出句,两对句,分别围绕古都南京展开。里头嵌入的豆蔻词、青楼梦、金陵城、古郡诗、秦淮曲、画舫灯等都是典故的运用,表达对古时南京的回忆和感慨。古时的南京向来是风花雪月酒醉灯迷的代言词,如果改用什么金戈铁马、大漠飞沙之类的典故,来怀念南京(特指古代),就不那么准确了。

二是用典要自然。典故的运用,只是为了让联意丰满有趣,充满余韵,而不是为了难倒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增加句子的难度而刻意强求典故的运用,这种做法并不足取,所以典故的运用,贵在巧妙,贵在自然。
试举例:
劝君莫做江别鹤,愿尔能为不老松
这是诗钟题《鹤、松》七唱里的一句,由于要用鹤、松写出七句不同的句子,就需要用不同的写法去作联,以免审美疲劳,这就可以考虑用典,这句联就用上了江别鹤(古龙小说《绝代双骄》里的一个伪君子),劝诫不要做伪君子。下联则运用不老松,反对江别鹤,全联的意思就是要少弄些勾心斗角、人模狗样的伪君子行为,真性情才能活得长久自在。

典故的运用一定要巧妙自然,所以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提倡用典的,一般说来,写事的联比较容易加入典故,写比较具体的人、物(比如风景点联)等,也比较容易嵌入典故;但一些比较空泛的写景联,比如风花雪月之类的,或者追求空灵闲逸风格的联,典故就不太容易嵌入;另外,一些豪放或者谐趣风格的联,因为讲究气势和一气呵成,不宜推敲太细,这种联则一般不提倡使用典故。

典故的运用有很多种手法,整嵌(直接把人名、诗文等嵌入句中),散嵌(把一个或几个典故分别嵌入对联中的分句或者上下联中),化嵌(联中不能直接看到典故的存在,但是却巧妙化用了典故)等均可。

一般情况下,出句用了典故,对句最好也能嵌典,这样比较工整自然,也不易产生隔;但有些出句中的典故隐藏得很深,或者化得很开,典故若有若无,这种情况下的用典可以视如不见,对句有无典故均可;另外,还有一种是出句用了很偏的典故,对句时没看出来,那时对句的好坏,则得另当别论了。

至于出句无典,对句用典的情况,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对句用的典很自然巧妙,对联意的补充确实很有益,上下联的衔接也很自然,那么这种用典是可以的;但我个人认为还是以不提倡这种做法为上,顺其自然吧。


大道不空:
补充说明一下,我在本贴里所写的有关对联问答的知识贴,所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个人自创或者和友人和唱而作的联,所以不一定完全符合问答时的需要,只是举例让大家了解更直观清晰罢了,如果略有不当之处,大家心照即可。


苏三:
如果上下联的典故在时间或者人物形象性格上反差比较大,比如不同朝代,文人对武将什么的,会认为是用典不匀称吗?

大道不空:
这个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当然,如果能做到一一对应自然是最好的。不过很多时候也难免找不到合适的对应典故,只好找其他的了,所以这个问题还是灵活对待吧,不要死板拘泥了。


苏三:
诗钟的用典是不是格外严格些?

大道不空:
诗钟在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严,包括词性、节奏、用典等,甚至不允许使用叠字,要求严格的工对。


苏三:
问题5 对联时,有三类词比较特殊,颜色,方位,数字,对这三类词,在对仗上有特殊的规定吗?

大道不空:
对联中的一些词性要求

对联的讲究很多,也很细,有些可以变通,但有些最基本的内容、比如词性,还是要严格要求为上,不宜变通。有些词比较好对,比如动词、名词等,也有些词,比较难对,有可能是因为可选范围窄,比如数字、方位词等;也有可能是因为词性的灵活性很强,比如颜色等。这种比较难对的词,有时就允许一定的变通。

先说说数词。

这种词性,通常情况下和其他的词,在对联里的要求差不多,没有特殊规定,但有时有些特殊的变化。

一 实数和概数的相对,比如一和几的对应。

例:一山桐子雨;几树桂花香

二 活用为数词的动词,如满、并。

满地寂寥风,数点凄凉数点梦;
一山清冷雨,几分萧瑟几分愁

三 数词对应数量词

能文能武,字做廿八划;堪歌堪颂,世成千古名

这样的联,不算很工,但因为数词可选的面太少,几个数字连用的情况下,可以允许用数量词来对应,比如例中的廿八对千古。

四 一字的变化

一字是个很特殊的数词,可以有多种词性的变化,对句时需要注意。

青山似故人,记来时衣上云,一任风吹不散;
骤雨洗浊世,看归处空中电,听凭雷动无惊

此处的一就是动词。

另外,在新韵里,“一”有可能是平声,也有可能为仄声字,在去声字前,一字经常为平声;其他情况下通常为仄声,对句时应当注意。“不”字的情况也与之类似。

五 数字和其他字,连成一个整词时,此处的数字可以不用数字来对。

汉书下酒,无数风流酌酒叹;
辞赋言心,一时怅惘对心吟

此处的一时就是个整词;另外还有几许、数分等。

方位词,严格的工对一般要求以方位对方位,但也允许变通,可以用其他名词甚至代词来对应;有时方位词可能还可以用形容词来对应。

至于颜色的词,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在使用相近颜色的情况下,比如用青对翠,要注意上下联句的意思错开,注意层次变化,以免合掌。而使用相反或者相对的颜色,要注意使用的合理性,比如你写月亮,一般情况下月亮是银白或者浅黄色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红月亮,那时的天气多半非常炎热,对句时就得注意这个天气的炎热,不要对什么凉风之类的。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有删减!

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系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所有,是中国人民(包括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长期的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中创造、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文化样式;它与中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精神品格、民族心理以及民风民俗、文化基因等等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中国这块土地滋养出的、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花朵。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是《诗经》还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洁身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如”春风化雨;花木逢春”,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春”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四)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我们把对联的特点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
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
一吟三叹韵无穷。
【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最早的对联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等,后来的汉赋讲究对偶,到了唐诗宋词,就发展到严格的对仗。对仗,也叫对联。
对联:顾名思义,要对也要联。分上下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对句。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说: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就是一个对仗句式。两个对的是一行,数量词对数量词,黄鹂对白鹭,名词对名字;黄对白,也是颜色名词对颜色名词;鸣对上,动词对动词;翠柳对青天,名词作名词,其中的修饰语翠对青,是形容词最形容词。
那么联,是个什么含义呢?
联的意思就是两句话不能说同一件事情(合掌),但要相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个句子上一句描写的是窗外的景色——近景。第二句写的是更远处的另一番景象。一近一远,恰好相对,都在写景,但是两个场景,包含了丰富的意象。
第二个要求就是平仄相对。即平声字的位置一般要对仄声字。尤其是在主要音步位置上的字,务必相对。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花径对蓬门,径( jìng),第四声,在古代这个字也是仄声字,而门(mén)字是第二声,属于平声字。仄声字对平声字。
不曾(bù céng)对今始(jīn shǐ),曾对始,一平一仄。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
缘(yuán)对为(wèi)也是一平一仄。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
客(kè)对君(jūn)一仄一平。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
扫(sǎo)对开(kāi)一仄一平。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
花径不曾缘客扫
平仄仄平平仄仄
蓬门今始为君开。
平平平仄仄平平
在这里要明确一点的是,由于诗词中的平起和仄起看的的是第二个字,因此也有这样的理论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诗中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因此,在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就没有讨论平仄相对,而只要求词性相对。
因此,也就不难看出,对联的基本特征就是词性相对,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内容相联,上下能够衔接。当然,最基本的一个,字数相等,这个是毋容置疑的。
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是,很多朋友在头条号里信手拈来一句话叫对下联或者出上联。在对联中有一个硬性要求,那就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为平声字。大家也可以看一幅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来区分上下联。有的朋友就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例子:
这个和明显,按照对联规则,这句话是属于下联!但是提问者并没有意识到,或者相关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犯的毛病。
当然,更多的更复杂的对联知识还有很多,比如说流水对、虾须对、正对、反对、回文对、叠字对、顶针对、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等,按照用途,对的方法等都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在这里,还要明确的一点是:对联切记三仄尾和三平尾。即在上联中的最后三个字不要连用仄声字,在下联的末尾三个字也不要连用平声字。这是对联的大忌。这个可以从孤平这个知识点去了解更多。
最后赠送各位读者一幅对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对联的知识非常多,能够包罗万象,也非常有意思。因此借用风月无边一词,大家一起去探索吧!


对联不要乱出,先学点基础知识再说
联的意思就是两句话不能说同一件事情(合掌),但要相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个句子上一句描写的是窗外的景色——近景。第二句写的是更远处的另一番景象。一近一远,恰好相对,都在写景,但是两个场景,包含了丰富的意象。第二个要求就是平仄相对。即平声字的位置一般要对仄声...

自己怎么出上联,应该注意什么?
应该注意什么?1、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三、四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2、上下联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3、要内容相关,...

怎么对对联,有什么方法和原则吗?我是新手。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

对对联基本常识
1、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2、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3、“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

对联基本知识是什么
李元明-对联-淘宝-名人字画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

对联的知识
四、节奏点平仄句内应交替(即"交替律"),非节奏点不拘平仄;律句按音节点交替平仄,非律句按意节点交替平仄。 五、节奏点平仄上下联应相反(即"相反律")。 六、复句联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句脚遵循平仄相反律。 2、单联内句脚平仄遵循"三原则": 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疏散同声:句脚同声...

对联基础知识问答
二是上下联内容区分明显,撇开格律不看,光看内容,也一定能分出上下联,下联的内容一定是和上联紧密连接的,不能逆转。而一般的联,如果不看格律的话,上下联往往可以互换,而流水对则不能。这也和流水的特性一个道理,水只能往低处流,不能倒着走,否则就出大乱子了。所以好的流水对,一定是要严格把握上下联的联意...

对对联要点,详细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

关于对联
趣联巧对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身轻担重轻挑重 脚短路长短走长 船漏漏满锅漏干 灯吹吹灭火吹燃 酒客酒楼同醉酒 讨人讨画好吟诗 鸡蛋无盐真淡蛋 猪肠未切好长肠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玉头起芋头芋头枯 玉头哭 和尚游河上河上幽 和尚忧 独立小桥人影不流...

有趣的春联
吃完早饭,我们搬来凳子,妈妈先把旧春联撕下来,然后将透明胶剪出多个小段。“天添我要贴了,你在下面看正不正”,我左瞅瞅右看看,然后说:“位置正好”,于是妈妈开始固定春联,我一个一个地给妈妈递胶带,弄得我手忙脚乱的。心想:“把剪好的胶带都粘在我的手上,这样我就不用来回跑了,哈哈,聪明吧!”当我带...

城固县18890272050: 对联知识大全 -
端木复壮源: 基础知识 一、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

城固县18890272050: 初学对联如何尽快入门喜欢诗词联却不懂韵律,写个打油诗顺口溜还可以
端木复壮源: 一、楹联的韵律原则上是指: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但必须区别有新韵... 关于此类的争论,详见: ————对联知识:《古入声字》介绍 [东方棋韵].———...

城固县18890272050: 1.写对联的基本知识2.什么叫做仄声平声 -
端木复壮源: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对联的两边都要互相对应.春联以前为桃符,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

城固县18890272050: 对联的基本要素(普及知识)
端木复壮源: 在看楼上的答案时,我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对联到底是应该按照古音来对还是按照现代汉语来对?这显然是一个争议点.据我所知,对于诗词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按照今韵来写的,而对联则更多的人倾向于按照古韵来写,如果是这样,楼上的朋友...

城固县18890272050: 春联,对联的有关格律知识 -
端木复壮源: 对联知识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

城固县18890272050: 怎样写好对联? -
端木复壮源: 一、动机方面:1、忌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其广大.三天打鱼两日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

城固县18890272050: 14.撰写对联的要求有哪些 -
端木复壮源: 1、上下联字数相同,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相对的词必须词性相同,如上例,“三月”对“万金”,“三”和“万”都是数词. 3、上联最后一字应该是仄声(古汉语概念,现代汉语的大部分二三四声字都是仄声),下联...

城固县18890272050: 怎样对对子,最近想学 -
端木复壮源: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 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在写作上,要求上下...

城固县18890272050: 对联基础知识 -
端木复壮源: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